亞洲宣教服侍──還需再等嗎?
彭書睿 曾任「忠僕號」福音船伙伴發展事工主任, 目前在世界福音動員會臺灣辦公室服侍 |
二○○七年五月日本九州的天空,優雅的夕陽帶著一種哀愁的灰,倒像是秋天。
「艾吉(Eiji)在最後一個休假日邀請我們到他家作客。他從二十歲起就有心臟病,仍積極參與教會的事奉(日本教會大多是三十至五十人的小教會)。從建堂的一磚一瓦,到每週的週報設計印刷,他無役不與,三十多歲才結婚,如今有了三個兒子(大哥和雙胞胎),第四個孩子正在媽媽肚裡。前年他的心臟病惡化,必須開刀並在胸口裝設心律調節器。他並沒有因此停止事奉,反而今年要正式申請入讀神學院,準備全職事奉!我們都知道他生活並不富裕,沒有固定收入,家裡有這麼多人,身體並非在最佳狀態,又憑信心過生活,還能下這個全職事奉的決定,我心裡默默驚奇著:『這是一個怎麼樣的男人啊!』日本的許多角落都有這樣努力與堅持的基督徒,在每個角落發光!甘巴爹(編案:日語發音,意鼓勵繼續努力)!」這是我去年在五月的代禱信中的一段說話。
事實上,這樣的教會,這樣的服侍光景,只是冰山一角。我沒有提到的是,艾吉所屬教會牧師是一位將近七、八十歲的美籍退休宣教士,至今還與師母住在教會的一隅,守著那個地方。沒有新的羊群,等待著下一個接棒的牧人,一等已經四十年。
參與「忠僕號」(Doulos)的好處,就是對聽過、讀過的事情,你會有親身體驗。我們都知道,日本基督徒的比例只佔人口百份之一,但是你知道這是甚麼意思嗎?是走在路上的一百個人中,會有一個基督徒嗎?我們都知道菲律賓(Philippines)有成千上萬的勞動力外流到世界的每個角落,但是你知道那些被交給祖父母照管的孩子每天在街上做些甚麼(或能做些甚麼)?我們都知道韓國有千千萬萬的基督徒,全世界十家最大的教會有六家在首爾。但是,你可知道他們在聚會、練習、晨禱、小組、服侍之餘,有很多人無力「活出」自己,或無力關心那些在他們身旁的「外邦人」嗎?
這篇兩千字的短文,應該無法成為你前往宣教的工作手冊。我也不想告訴各位該怎麼做,簽證如何辦,該找哪家差會,怎樣尋求財政支持(在這個網絡時代,你該知道的信息都只需按幾下鍵)。作為從小在教會環境長大、在跨文化宣教事奉上幾乎無役不與的三十歲青年,我的反省也許膚淺,但至少是誠實的。
服侍,沒有英雄,只有願不願意。
二○○五年到東非肯亞(Kenya)、坦桑尼亞(Tanzania)及莫桑比克(Mozambique)之行,我曾經有感而發:「如果華人教會對宣教的觀念還停留在『給予』與『接受』的框架內,我們就永遠走不出去。
「這是一種次殖民結構主義,更進一步就是『報恩』神學;白人宣教士翩翩而來,建醫院、設立學校、派麵粉(早期),他們的面目模糊,不管來自美國(U.S.A.)、加拿大(Canada)、瑞典(Sweden)、瑞士(Switzerland)、荷蘭(The Netherlands)、英國(United Kingdom)、德國(Germany)都一樣。這個疆界可以在許多不同方面詮釋,現今教會普遍瀰漫的『泛宣教觀』便是如此。
「……這種現象和屬靈的驕傲有相對的關係,卻和社會大環境塑造的世界觀有絕對的關係……」
同樣道理,是不是有心去菲律賓、新加坡、香港、臺灣、日本、泰國(Thailand),甚至韓國「宣教」的異象,就不像到阻礙多的國家來得有挑戰性和高尚呢?在實際的禾場,我們曾經有許多這樣的討論。我們不用往遠方看,在東亞,乘飛機三、五小時可到之處,就有人默默地付出,也等著你我的參與。
在馬尼拉(Manila)的街頭,史提芬.希伯特(Steven Siebert)牧師和勝利外展事工(Victory Outreach)的同工,每天都會上街關心那些衣衫不整的街童和染上毒癮的社會渣滓,面對無窮無盡的需要和絕望,他們的團隊需要許多鼓勵。在韓國,從釜山、大丘到木浦、仁川到首爾,幾乎所有韓國教會都必須正視華人移民的事工,而華人(華僑)基督徒在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二○○七年八月,名為「宣教中國」的宣教大會就是這個異象實踐之濫觴。新加坡這個看來甚麼都有的國家,幾乎每家教會都有差派宣教士的環境,許多青少年事工正等待「平凡的人」加入,大哥哥大姐姐的生活見證對成長中的青少年的影響,比那些口沫橫飛的著名講員有過之而無不及。在緬甸(Myanmar)、泰國、菲律賓、越南(Vietnam),幾乎每個國家都開放華文教師的簽證資格,往年一向受歡迎的英文老師,也不一定是白人面孔的西方人士,吃香的反而是黑髮黃皮膚的東亞裔。
從供給的層面來看,我們當然樂見更多華人從年輕一代投入這些跨越時空、耗資鉅大、場面壯觀的總決賽場。當我說華人的時候,當然不但指臺灣、香港、馬來西亞(Malaysia),甚至新加坡的華人,走遍世界各地,我們都看到年輕一代已經準備好了。在澳洲(Australia),由悉尼(Sydney)華人教會發起的青年運動「米」(R.I.C.E.),1浩浩蕩蕩地成為四十四家教會的年輕人積極參與的年度盛事。在義大利(Italy)和法國(France),許多溫州基督徒移民的第二、三代,已經摩拳擦掌地想參與服侍,他們有熱情、語言裝備,只等環境和時機成熟。在東馬沙巴(Sabah)、砂拉越(Sarawak)和汶萊(Brunei)的華人教會裡,宣教更是反覆思考的議題,尤其是他們正以好撒馬利亞人的身分處於未得之民當中。
一八二一年底,印刷工人梁發在澳門被羅伯特.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立為首位華人宣教士。我們現在一定很難想像,那時候在他腦海裡浮現的是怎樣的圖像,他真正了解託付在他肩膀上的重量嗎?雖然他絕對是謙卑的,也絕對是勇敢的,畢竟他選擇了沒有人走過的路。
現在的我們應該如何回應呢?
「……我差遣你到誰那裡去,你都要去;我吩咐你說甚麼話,你都要說。」(耶一7)
我的好友傑森.萬迪克(Jason Mandryk)2在馬來西亞舉辦的洛桑運動青年領袖會議(YLG2006)發表了「福音現況報告」(State of the Gospel)。3他上臺第一句話就說:State of the gospel is just fine. 意思就是說,福音進展情況很好,你不用擔心。他在來自百餘國的弟兄姊妹一片歡呼聲中,不疾不徐地補充:「因為福音是永恆的,福音是不變的,福音是大能的。福音是神的大能,不是我們的工作,而神是至尊的、全能的,祂統管一切的世事變化,所以福音的進展掌握在祂手中,沒問題……」
好一個開場白!親愛的長輩、《今日華人教會》的讀者,我們信心的宣告是甚麼呢?
註:
「米」運動官方網站:http://www.riceevent.org.au。
傑森.萬迪克為加拿大人,與帕特里克.約翰斯通(Patrick Johnstone)合著《普世宣教手冊》(Operation World),目前長期居住在英國環球福音會(WEC)總部進行《普世宣教手冊》新版的編輯工作。
「福音現況報告」投影片下載:http://www.operationworld.org/downloads/YLG2006.ppt(強烈推介)。
(編案:作者引文曾稍作修改)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二○○八年四月號。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