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華人中小型教會關顧先期研究

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
March 10th 2008

一. 前言

二. 中小型教會定義

三. 中小型教會的現況與挑戰

  1. 傳道人

     (1) 牧者一手包形同雇工

     (2) 牧者自我形象的退縮

     (3) 教會人數增長不明顯

     (4) 牧者驕傲致同工流失

     (5) 牧者異象目標均不同

  2. 目標、使命與策略

  3. 教會資源

     (1) 人力方面

     (2) 財力方面

     (3) 物力方面

  4. 教育需求

  5. 心理層面

四. 關顧華人中小型教會可行的方案

五. 結語

 

普世華人中小型教會關顧先期研究

一. 前言

  中小型教會是當今不論東西方都佔有極大比例的「族群」(淺談今日美國基督教的趨向 2007、教牧薪酬的指標 梁嘉潮,1997、北美華人教會簡況 2007、小型教會面面觀《加國華人教會》2006/10 Vol.15、大洋洲華人宣教工場手冊大綱 馮慶權編撰、2004年香港教會現況 胡志偉、霍安琪、2005年『台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然東西方中小型教會會友成長背景,所面對的社會環境都不盡相同(宗教與文化認知與對話面向教學設計 趙星光 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東西方這類型的教會在「宣教」的事奉上要如何有效的同工,咸信其方法因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互異。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以下簡稱華福中心)本著「華人教會、天下一家、廣傳福音、直到主臨」的使命,站在「僕人、橋樑與先知」的位份上,願意積極的開始「普世華人中小型教會」關顧研究。

  本項研究單純的希望藉由研究方法論,透過各樣資料的蒐集(包含文件與資料蒐集、樣本城市實地訪查、網路問卷調查)、分析並找出當今「普世華人中小型教會」的困難,然後給予直接或間接的幫助,以強化中小型教會的體質,並能成為華人宣教的精兵。在這大使命的聖召下,沒有一個神所設立的華人教會是缺席的。簡單的說,這篇研究不是所謂的「宗教研究」;而是一項華福中心能具體的和華人中小型教會齊步走大使命的事奉。

  由於「樣本城市實地訪查」與「網路問卷調查」均將隨後陸續執行,本次先期研究報告僅先透過文件與資料的蒐集工作,歸納出可接納的中小型教會定義、分析中小型教會的現況與挑戰以及關顧華人中小型教會可行的方案。俟「樣本城市實地訪查」及「網路問卷調查」資料蒐集完成後,將再委請具經驗的教會健診專家,整體分析並提供具體可執行、可幫助的華人中小型教會的步驟。

二. 中小型教會定義

  中小型教會定義各有不同,有的以人數,有的以每年經常費數字(台灣信義會建堂補助辦法 2007),但較多的中小型堂會的定義是以人數來判斷,而非以影響力或歷史長短來斷定(中小型堂會的成長 楊永明,2003)。然而人數比較又有相對性的討論空間,華人教會隸屬中小型或大型教會,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例如:中南美洲人數在兩百人以上的教會已算是該區最大教會(推動小型教會參與宣教 林安國,1997),因為全中南美洲僅0.43%的華人為基督徒,26萬的中美洲華人只有九百位基督徒(中南美洲宣教策略 林安國 第六屆華福大會彙報)。相對的在亞洲的香港,依據香港政府2006年人口統計,全港六百八十萬人口中,基督徒約近十分之ㄧ,達66萬;(http://www.yearbook.gov.hk)。在「2004年香港教會現況報告」香港超過兩百人的教會有276所教會,占全港會堂數的23.7%,幾近全港教會數的四分之ㄧ,五千人以上的教會就有數個,例如播道會恩福堂、九龍城浸信會、沙田浸信會、北角宣道會及五旬節永光堂。因此,以人數多少來判定堂會大或小,實非絕對定義。

  目前各基督教機構對各型教會人數的定義如下表。同時網路基督使團(CCIM - Chinese Christian Internet Mission)亦將中國大陸的家庭教會40-200人亦定位為中小型教會。

類別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
華人福音普傳會
華福中心第五屆華福大會彙報
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宣道牧函200312Vol.35
Executable Outlines- THE BENEFITS OF A SMALL CHURCH
細胞型
3-30
3-35
微型
31-80
-50
小型
-50
81-200
35-75
51-150
-200
中小型
50-100
中型
101-200
201-500
75-200
151-300
201-400
大型
201-500
501-800
200-1000
300+
400+
超大型
500
801-1000
1000-3000
巨型
1001-3000
3000-10000
超巨型
3000+
10000+

  不可否認的200人以下的華人堂會比例甚高,例如:在2003年即超過3000所教會的台灣,200人以下的教會有2244所,達91.18%(2005年『台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鄰近台灣的香港,亦有76%的教會為中小型,約為全港教會的四分之三(2004年香港教會現況報告 胡志偉、霍安琪)。遠在美加地區的華人教會則幾乎雷同,美國東北區、新英格蘭區及紐約區2003年平均出席主日崇拜人數為185人(北美華人教會簡況 2007),加拿大各省2006年平均為198人(小型教會面面觀 《加國華人教會》 2006/10 Vol.15)。

  由上表以及上述資料顯示,本研究報告採200人作為中小型教會人數的定義是可受公評的。

三. 中小型教會的現況與挑戰

  正如前述中小型教會的歸類,在各宗派或機構中採取不同的定義。若深入探究,其中一個「少」字或許可以成為一切的答案。以聚會人數的多「少」決定是否中小型?以一年的經費多「少」決定是否為中小型?以教會面積的大小(「少」)決定是否為中小型?以教會對社會的影響力多「少」決定是否為中小型?以教會吸引媒體的聚焦多「少」決定是否為中小型?不一而足。

  但探討中小型教會的問題或面對的挑戰時,就需自其他的面向來思考。一般組織在尋求專家諮商時,多會自該組織的使命、策略、自身的人、財、物三方面的資源檢討。其實中小型教會的問題探索亦是大同小異(「使命導向」教會的十一項特徵黎昇輝,2005),但教會到底是神所設立的家,我們必須要自教會的帶領者開始思考。自聖經中可以歸納出,神要開始一個工作,祂會先找到需要的人,這是上帝工作的方式。譬如:神要拯救世人,祂先讓祂獨生愛子耶穌來到世上,成為救贖;神要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祂先訓練摩西兩個四十年;士師時代,祂憐憫以色列人,聽了以色列人的認罪呼求,神興起士師。新約時代,福音要傳向外邦人,神也先揀選偉大的使徒保羅。因此當開始面對中小型教會的問題或挑戰時,需要先自傳道人開始思考,教會的目標、使命、策略,教會資源,教育以及心理健康依序於後。

1. 傳道人 (1) 牧者一手包形同雇工

  許多中小型教會剛開始時,也許是查經班、福音站、家庭團契等,並沒有牧者。待人數漸增後開始思考聘牧,邀請傳道人加入帶領,但在傳道人就任之前,教會各樣事工都由帶領者承擔,因此教牧一上任,就移交各種牧養或行政工作給傳道人,形成傳道人「一腳踢」(牧會的福分李紹沅,2004),並於年終時就要交出「業績」。若先前帶領者觀念不正確,認為「此會是我創、此樓是我買」對傳道人多所指使,傳道人即形同雇工,事奉受到限制。

(2) 牧者自我形象的退縮

  教會雖小但五臟俱全,各樣事奉都要顧及,再加上恩賜各有不同,特別是在美加地區傳道人,能力可能不及會友,學歷亦沒有會友高(突破教會發展困境要訣寇紹穎,2006),如果無法懷著寬闊的胸襟欣賞接納會友而採敵對與相較的方式對待,最後自信心喪失,嚴重的導致憂鬱症。

(3) 教會人數增長不明顯

  教會人數長年未增,如果原先支持開拓的母會在經濟上不再支援,造成教會財政壓力。傳道人為解決難題,若不在主裡儆醒,以人為方式操作,不再用神的話為基礎(《21世紀基督徒裝備100課第40課教會事奉的認識》華福中心),講台上常說一些感性的網路故事做為吸引人的方式,最後惡性循環。唯有神的話才能吸引人。

(4) 牧者驕傲致同工流失

  特別是年輕傳道,充滿抱負,牧會幾年會友人數漸增,較同期神學院同學表現為佳或者在同一教派內成為領導者,若沒有謙卑的心,以致驕傲(在愛中同心洪予健,1998),可以看到的敗亡隨後必到,這是撒旦最樂見的事。此外,倘若教會是傳道人開拓的,極易形成傳道人說話才算數,甚而下次會議推翻自己前次會議決定,造成同工莫衷一是,以致同工任滿隨即走人。

(5) 牧者異象目標均不同

  牧者的異象和長執不同調,特別是新進的牧者和當初建立教會的「開國元勳」在異象上大不相同,造成教會內部步調混亂,「集中」精力在內部打轉,以致無法槍口全力對外,最後會友流失。或者牧者和教會長執治會理念或信念不一致,造成行政管理上錯亂,大如牧者工作時間或地點,小至添購文具用品都可能成為導火線引爆,最後分道揚鑣(Ministry Nuts and Bolts:What They Don't Teach in Seminary,Aubrey Malphurs,2005)。

2. 目標、使命與策略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在世時,當他為企業做診斷,常常問五個問題,其中兩個問題是你真正想做的是什麼?你現在正在做什麼?(企業管理聖經:彼得杜拉克成功管理的88條黃金法則 2006),從這兩個「做什麼」去找出中間的差異,找出要做的事,如何做,誰來做,什麼時候做,才會達到將來的目標。

  在教會中其實也是相仿;仰望神、尋求神的旨意,按者領受的異象,訂下目標,這是真正想做的。然後認清自己的使命,釐定策略與方法,教會牧者同工同心共識,逐步落實,假以時日即可達到目標。

  但不難發現許多中小型教會缺乏這樣的看見(小型堂會發展的最佳模式 劉曉亭 今日華人教會 2003/11),只是一天一天的過去,也許有心卻無力,有的試圖模仿別的教會或認為時勢所趨,就勉強去組成一個團隊腦力激盪,但因沒有異象,沒有目標,結果成為口號,殊為可惜。

  以台福教會系統為例;一個可以參考的教會。他們的異象使命是「為主圖謀大事,搶救百萬靈魂」。因此台福在公元兩千年時,植堂目標為全球五十所台福教會,所以當先前禱告的「2050」目標達成後,又一起尋求神的心意,訂下「2015/100」的台灣宣教新目標,至2015年於台灣建立100間台福教會。

  其次,台福非常清楚的告訴台福的弟兄姐妹「WEEFC」We Evangelical Formosan Church我們是台福人。但這「WEEFC」卻分別代表著Worship(崇拜)、Evangelize(傳福音)、Equip(裝備)、Fellowship(團契)、Care(關懷)。換句話說;他們很清楚的知道「WEEFC」是他們全力優先擺上的事奉,將不在這五項內的事奉置於較後的順序。不但如此,有些台福教會,例如紐西蘭北岸台福教會更運用SWOT(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及Threats),意即: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有智慧且負責任的教會管理廖敏君,2004),從「WEEFC」五個面向去檢討,找出自己的SWOT。因此,當使命清楚、目標清楚,他們就按使命和目標釐定策略前進。

  台福的宣教植堂策略是:有負擔有能力的教會可以主動開拓植堂,也可以集合數所台福教會力量聯合植堂。在都會區應優先建立中型教會,努力經營成為旗艦教會,再發展衛星教會。以漸進方式,從禱告站,福音站開始,時機成熟後才正式開設教會,並應限期達到「自立教會」之目標(建立台福的品牌認同 --概述「宣道植堂策略共識」郭宗杰,2004)。

3. 教會資源

  當論及教會的資源運用時,其實和一個家庭的資源管理相似(教會管理 唐佑之 真理基金會),一個家庭的資源管理包含了人力資源、財力資源以及物力資源三方面的管理。對一個教會而言,教會中最重要的是有神的同在,在聖靈的管制下,「人力」來參與教會服事、「財力」來支援事工推動、「物力」來促進果效倍增。以上這三「力」甚至時間都需要妥善的管理,才不致浪費神賜予的資源,叫教會虧損。然而教會也是一個愛的大家庭,不可單以效率盈虧來設定管理的方法,必須關顧愛心與誠實,以榮耀神造就人為本。

  以下就中小型教會在人力、財力及物力三方面資源的困境與挑戰,分別描述如後。

(1) 人力方面

  中小型教會在人的數量上不若大型教會,正常的比例下,具有相同恩賜的弟兄姐妹比例也較大教會少,因此在同樣的24小時內同工或一般信徒要參與事奉的時間較大型教會相對的為多(大小有不同 何德漢 教牧分享 2003/11)。又因為人少,一個成熟的信徒或同工可能要跨好幾項事奉,倘若和神沒有好的關係,最後單靠經驗或熱心事奉,垮台之日遲早來到。

  以成人主日學為例:如果人力資源足夠,可以按會友程度由淺入深開課,幫助會友循序漸進,但中小型教會在這方面資源有限(成為宣教的教會 ─ 中小型教會初期的預備與動員 羅裕威 華傳路 2007/5-6 Vol.71),除非在教導方面恩賜的同工多且明顯,就很難辦的到。香港一教會人數屬於本研究報告定義的大型教會,他的成人主日學單一學期同一門課,可以由五位老師輪流授課,每位老師的備課時間相對就極為充分,教學內容豐富,老師的時間壓力也不會過重,自然形成良性循環。

  此外,若牧者或一般信徒不肯參與須負極大代價的門徒訓練,久而久之,教會可用同工就是少數幾位,最後人力資源枯竭。枯竭之前,甚至可能因為時間重心放在教會,造成家庭夫妻失和或親子關係疏遠的可能性就非常高。

  對牧者個人,亦容易因人力不足,需要到處作「幫補」的工作,導致缺乏時間準備講台信息,信徒得不到餵養,最後群羊非餓死即出走,另一個惡性循環的開始。

  最後就教會執行「大使命」的角度來看,中小型堂會由於事奉人手缺乏,當決定事工發展的優先次序時,難免會以「內部」的牧養事工,例如崇拜、詩班、主日學及各小組的事奉為先,待搞好教會「內部」的需要,維持堂會的基本運作後,才再發展堂會「對外」的宣教及福音事工。結果每年堂會吸納新人有限,堂會增長未達預期,核心事奉人員又要不斷參與「內部」事奉以維持堂會的運作,長遠看來實不能有助於教會的增長(大小有不同何德漢 教牧分享 2003/11)。

(2) 財力方面

  同樣的因為人數不若大教會多,財力也會「正常」的相對不如大教會(推動小型教會參與宣教 林安國,1997)。每主日奉獻能一半支持傳道人的供給,另一半成為事工需用恐屬少數。當大環境不景氣時,多數的會友又非中產階級會以上(破解香港困局:從困局到「一心為善的真自由」蔡少琪,2003),教會財力就容易顯得吃緊,好像那些環境好的基督徒都到大型教會去了(大小有不同 何德漢 教牧分享 2003/11)。

  一般的奉獻除成為牧者的供給外,要再開拓其他事工,例如教會的社區福音工作或基層關懷,都可能因為經費不足而有心無力,更遑論對外奉獻、支持神學生或宣教士,處處帶出捉襟見肘的現象。其後果就是事工無法全面推動,只得篩選部分事工,以致教會的發展無法顧及「健康」與「均衡」。

(3) 物力方面

  教會的物力資源範圍甚廣,大自教會堂會建築物資產,小到影印機等設備。但許多中小型教會常常面對的問題是「如何有智慧的管理與運用」,特別是華人教會尤其不以管理有方見長(教會管理于中旻)。其實自神的創造即可看出我們的神是一位有次序,不混亂的管理者。主耶穌在五千人的五餅二魚神蹟中,也相同的表現出對物力的管理。聖經林前14:40說“凡事都要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管理是三一真神的工作。教會若善於管理,其背後的意義是表現出對神的虔誠敬畏認真,給世人好的見證。

  通常見到華人中小型教會在房舍上的保養不若西方教會專精,這也許和較多西方人士習慣自己動手,加上標準化,很容易在提供家庭維修的大賣場獲得零組件,然後自行維修。但華人教會常常要等廠商來執行。又如每週主日崇拜後的清潔維護,西方教會執行的較為確實,特別是在港台以外的海外華人教會,倘若租用西國教會、學校場地,可以看出西國人士對復原極為要求,倘有不如期待時就會口頭或書面通知改善。

  除了堂會建築物外,許多需要定期更換的教會內物品或保險的物件,中小型教會常有可能因為經費不足,非但沒有按時更換,甚至為了節省經費,而沒有執行安全所需要的措施。其後果卻是因小失大,萬一有任何意外其後果不堪設想。

4. 教育需求

  基督教教育的工作是一件尋找生命及建立生命的工作。教會今天極需強化生命的培育,把基督豐富的真理、恩典及生命帶給這迷失「人性」的一代(「生命教育」的迴響雷譚淑明,2002)。

  但教會的成長所需要的教育,首先必須回歸「聖經」,離開了聖經;這個信仰基礎的基督教教育,只能說是炒短線,而非長期扎實的培養。參與者以一種參加名人講座的心態,了解一些自基督教的眼光看社會各層面所發生的現象,對個人生命的根基沒有札實的幫助。

  其次,教會發展、人數增加,事工的需要也相應增加,若領袖不足就會產生問題,這也是耶路撒冷教會曾遇到的危機,因此需要有大量的領袖興起,教會才可健康成長(教會處境與神學教育華神北美分校季刊 梁瓊潔 2007 Vol. 81)。而新的領袖的興起,必須有人去鼓勵、培養。例如:門徒訓練這是一門需要付代價的課程,不但學生付代價,老師(傳道人)更要付代價。如此經年累月,方能造就一批願意委身的同工(走出領袖不足的困局教牧分享 2006/7),並透過事奉的歷練,逐漸長大成熟。

  此外,兒童教育更是重要環節,兒童自小對信仰正確的認識,對聖經故事的熟習,都將會對兒童的一生有不可輕忽的影響(教會需要兒童主日學黃相敏 http://www.cssa.org.tw)。目前觀察到一些中小型教會兒主老師,由一些熱心服事的大、中學生以帶活動的方式充任或以托兒照顧的心態陪伴孩子們,倘若這些老師只是憑著熱心但未受聖經的教導甚或自己都缺乏正常的靈修生活,極有可能將一些不正確的觀念帶出,更別說是品格的教育。

  故此,教會有責任按照信徒的切實需要,作出相應的教導,教會未來的牧養教導模式,乃應朝向全人關懷的教育,把每個人視為完整的全人,讓信徒在身體、心智、靈命、社交,都得到均衡的培育與發展(邁向90年代的基督教宗教教育 中國神學研究院 1990)。因之,今日華人中小型教會在基督教教育上是否有整體長遠的規劃?是否有合適的教案教材?是否有足夠的師資?甚或傳道人本身是否有教導的恩賜?都是需要面對的挑戰。

5. 心理層面

  除了以上自傳道人、教會的使命與目標、教會資源以及教育等四大方面看華人中小型教會的困境或挑戰外,還有一項需要面對的是「心理層面的困境」。

  香港基督教善樂堂的林國璋牧師說:「大、中、小教會其實都是一樣—都是做神的工作。」他認為很多人在堂會發展觀念上有一種迷思,似乎「小型教會就是罪、不發展」。所以一些觀念不健康的弟兄姐妹,甚至牧者自信心不足,看到「大教會」的主內「同胞」,就容易產生自卑感,或陷入軟弱和茫然之中。若牧者心態不健康(心理健康的牧師教牧分享 2003/7),他們除了要接受教會內弟兄姊妹因比較之後所帶出的軟弱外,個人心靈中的軟弱和痛苦,又有誰能知?最後牧者流失,撒旦奪得一勝(小型堂會困境--教牧同工流失 廖美虹)。

四. 關顧華人中小型教會可行的方案

  基於前述粗略的探討華人中小型教會所面對的五大困境或挑戰,華福中心計畫再透過「樣本城市實地訪查」及「網路問卷調查」蒐集資料後,委請具經驗的教會健診專家,整體分析並提供具體可執行、可幫助的華人中小型教會的步驟。

  初步尋訪華人中小型教會比例較高的城市,計畫以澳洲布里斯本(Brisbane, Australia)為樣本空間,該城五萬華人,卻有四十間華人教會,華人來自海峽兩岸三地,各約三分之ㄧ。華福中心計畫於2008年6月底第六屆澳紐華福大會前實地走訪該城,自牧者及長執中,透過實際的教會牧養與行政經驗探討,深入了解需求。

  另由華福中心透過網頁的問卷調查,蒐集教會弟兄姐妹對中小型教會需求意見後,一併交由委請的教會「健康檢查」專家計劃,以一年時間提出報告,預計的報告項目如下:

(1) 中小型教會定義 (2) 一般會友前五大需要 (3) 門徒訓練師資及教材 (4) 小組聚會內容安排及小組長人選訓練 (5) 短期宣教培訓教材及師資 (6) 傳教師/牧者危機與需求 (7) 傳道人配偶及孩子輔導需求 (8) 治理教會教導 (9) 教會行政管理 (10) 財政經費運用

  最後依據專家報告所提供的資訊,計畫運用兩年時間,仿造海外校園團契,針對中國大陸海外學人信仰與事奉的需要,邀請專家撰寫合適華人中小型教會的有關培訓教材,分送中小型教會。並俟需要舉辦培訓。

五. 結語

  由以上的資料整理分析,兩百人以內的華人中小型教會佔有極大的比例,以「華人教會、天下一家、廣傳福音、直到主臨」為使命的華福中心,必須要加大心力在這些教會中,因為華人中小型教會健康成長,必能在普世宣教上成唯一股不可小噓的力量。因著神託付給華福中心「僕人、橋樑與先知」的位份,希望這樣的研究,本著So trust God,and take the initiative!的精神能實際對華人中小型教會有所助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