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世界福音委員會
North Asia and China World區報告

二十一世紀海外華人福音事工簡介

IDD
Rev. Morley Lee

2008/2/26

一、前言

二、世界華人散佈概況

  1. 海外華人定義
  2. 二十世紀末移民與回流之消長
  3. 二十世紀海外華人基督徒遷徙路徑
  4. 海外華人教會的現況與簡析

三、海外華人福音事工挑戰

  1. 海外華人福音工場的需要

    (1) 亞洲

    (2) 北美洲

    (3) 中南美洲

    (4) 歐洲

    (5) 大洋洲

    (6) 非洲

  2. 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的異象與使命
  3. 四、面對挑戰在五年內可落實的建議

    1. 世界華福中心與其他國際機構的接軌
    2. 世界華福中心積極推動「普世宣教」的實質計劃

    五、結語

     

    一、前言

      依據Chinese Practice (2001/9/9)「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華人在整個世界上已形成了一個很大的離散族群(Diaspora)。華人除了群聚在中、港、台外, 2002年散佈在世界其他地方的華人即已超過了三千三百萬,其中亞洲有兩千八百萬,其餘各洲:如美洲的三百五十萬,歐洲的一百六十萬。近二十年来,隨著中國的開放改革,海外華僑和華人的人數將近四千萬人(參考維基百科),但這些為數以百萬計的華人中,基督教卻為非主流的宗教,遠不若佛教,甚至無神論。以東南亞為例,按「聖經與世界瞭望」(2002/10),華人基督徒(不含天主教)的比例,除新加坡已達百分之二十外,其餘華人基督徒約佔該國總人口的百分之ㄧ到五,相較於全球百分之八十的華人群聚於東南亞(華人經濟與華人問題《世界民族》1998年),明顯的為一極不對稱的數據。

      本簡介即針對廣大海外華人福音事工,就散佈概況、福音事工挑戰、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可承擔的工作與挑戰,逐一說明如后。

    二、世界華人散佈概況

    1. 海外華人定義

        論及海外華人,需要先對海外華人有所定義,依據維基百科,海外華人的定義是指在中國出生,海外出生和有中華民族血統的人,他們長久或短暫居住在大中華地區(包括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以外的國家。

      但在本報告的海外華人是指現居住在中國大陸以外的華人,不論他們的出生地是否在中國。所有海外華人約為六千萬。

    2. 二十世紀末移民與回流之消長

        華人(古代稱唐人)移民海外傳說始於商朝(紀元前1562-1066)。以後各朝代都有或多或少華人由於經商,逃難,宗教等原因居留海外。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後大量華工,因歐洲工業革命的需求而移居到美洲,歐洲,東南亞及世界各國。例如1840年至1870年歐洲人口販子將廈門、香港等地七十多萬中國勞工,所謂的「賣豬仔」運送到南美洲當苦力。同一時期約有一百萬華人到美國和加拿大「淘金」。

        二十世紀近代則有數波移民潮,第一波移民潮為1949年,當國民黨政權在中國大陸失手前夕,隨著中央政府轉進台灣的軍民約有一百萬人。在1984年,英國同意將香港主權轉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引起了另一次華人,特別是港人,前往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拉丁美洲和其它地區的移民潮並持續至1997年後。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也帶來新一波的移民潮。

        近十年,中港台政局相對穩定,政治運動遠離以及華人落葉歸根的觀念,早年遠走他鄉的華人,因著思念故土、陪伴家人或經營生意需要,開始回流甚至遷徙至中國大陸。

        然歷經近六十年先後的移民,我們相信這其中必有上帝的旨意,藉著移民海外無根漂浮的社會和外人歧視受壓的環境,開始認識這位帶他們離開本族父家的神,進而認真追求接受裝備,帶著宣教的使命返回故里。

    3. 二十世紀海外華人基督徒遷徙路徑

        正如初代教會遭受大逼迫,以致基督徒四散,將福音帶到各地。1949年前中國亦經歷大復興,如山東大復興,學生福音運動蓬勃發展,西方差會進入中國,將福音傳開。中國基督徒雖有八十萬,另有三百萬天主教徒(伊斯蘭、基督教、真理(2003初版)),但神並不以此為滿足,祂藉著大環境的改變,不但將這批神國度的人才分別帶到台灣和香港,也藉著無根的環境,讓那些漂流到港台的華人認識主,特別是一批一批的青年學子,在校園認識了那改變他們一生的主。之後,隨著時代的潮流,步向另一個沒有根的環境,開始了留學的生涯。不論在美國、加拿大或歐洲,這批留學生在當地開始了校園的查經班,隨後建立了教會。

        經過三十年的預備,到1978年中國政府開放留學政策以及1989年天安門事件;至今約有四十萬留學生前往一百多個國家留學,其中約一半人去了美國。加上訪問學者及學生,學者的家眷,並加上考察,受訓,交流,投資,工作的人員,人數則約多了一倍。這數十萬人中,成為基督徒的約有百分之五。他們進入教會後,感受到來自神和基督徒的愛。有很多中國基督徒獻身全職或帶職事奉,到神學院接受訓練;他們參與了普世宣教,其中也有不少的人願意回中國事奉。

        非但如此,那些先後到歐美留學或工作的港台華人基督徒第二代,也因著中國大陸市場的需要和語言的優勢,紛紛被派遣至中國,成為另一批帶職宣教的勇士。

        回首1949年迄今,福音在華人中的傳遞,藉由海外華人的遷徙,豈不正是一個循環?這些先離開中國的華人,不就如約瑟先被賣到埃及,為的是那後來的雅各家族和他的子孫,在人看是不好的,但在神看卻是好的。

    4. 海外華人教會的現況與簡析

        論及教會現況其涵蓋範圍甚廣,諸如需要考慮到的會堂數目與規模、信徒人數與特徵、教會的成長與停滯、教會的功能與事奉教會的差傳與開拓等等。

        經綜整「華傳路」(華人福音普傳會1998/1)、「全球華人教會現況報告書1998-2003」(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2006/7)及中國教會史(神州培訓資料中心蘇文峰牧師),全球華人教會粗略約8000間,其中較多的國家或地區分別如下:台灣有3000餘間,香港和美國亦各約1200間,處在東南亞並信奉回教的馬來西亞有1000間華人教會,新加坡人口比例上雖少,但約有四百間,加拿大、印尼、澳大利亞分別有350、210、150間。若以洲際統計:亞洲居冠約6000間,其次為北美洲、大洋洲和歐州,歐洲約在135到180間教會。華人神學院約100所,基督教機構則有500個。依據蘇文峰牧師,前項數字尚不包括在海外許多已具牧養會友或教會功能的家庭或查經班。

        然教會數目雖為數不少,但僅有少數教會為超大型教會,例如香港播道會恩福堂、台灣台北靈糧堂、香港宣道會北角堂、美國加州聖荷西生命河靈糧堂。中小型教會仍佔大部分,以香港為例:500人以下的教會約百分之九十五,其中200人以內的百分之七十七(2004年香港教會現況報告),又如美國華人教會平均出席人數由1998年191人下降到2003年149人,可以推測在美中小型教會居多(北美華人教會簡況 2007/10)。

        但若跳脫上述統計,轉向海外華人宣教現況,則又為一番狀況,分述如下:

        新加坡400間華人教會,其中有百分之四十三是有差派宣教士的教會。然而,其中的百分之七十宣教士來自英語教會,可見華人教會對差傳參與並不熱切。香港方面,根據香港差傳聯會每年出版的詳細報告,全港1200間教會差出宣教士有356位。而且,所派送的地方並不只限於鄰近的亞洲地區,更有遠赴歐洲、非洲、大洋洲、東亞及美洲的,香港的宣教士可說是分佈全球。

        至於北美的教會宣教現況較令人失望。北美華人教會約1200間,而加拿大亦估計有354間左右,普遍都對差傳有認識。華人教會深受西方差會的宣教大會,如URBANA及Ralph Winter博士創始的PERSPECTIVES宣教課程所影響。比較有規模的大型華人宣教活動,算是「使者機構」每三年舉行一次的宣教大會。可惜,雖然北美華人教會受到的培訓及資源不少,經濟力也強,但目前對於差傳運動仍然停留在知識的領域,最多參與的就是訪宣和差錢。目前估計全北美宣教士人數只達到250人,且大部份是參與西方差會的年青宣教士。

        然台灣在與新加坡、北美及香港三地比較,是海外華人中擁有最多教會的地區,卻也是差出海外宣教士比例最少的地區。3000餘間教會中只有193位宣教士,其百分比5.7遠低於香港的12.5、新加坡的57.1和北美的13.1(「台灣的宣教策略」,《海外宣教》雙月刊, 1998/5-6)。

    三、海外華人福音事工挑戰

      依據英國差傳統計學家David Barret新近發表的2007年全球差傳數據,該報告刊登在“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January 2007”。基督徒佔全球人口比例33.2%,福音未及之民則佔28%,達18億,較2006年略增0.3%,要使得神福音傳遍天下的夢想得以實現的話,信徒仍需加倍努力。

      倘若將視野調整至全球海外華人,按香港建道神學院傑出研究教授張慕皚牧師2007年底在澳洲所提的海外華人移民,在亞洲佔80%,南、北美15%,歐洲佔2.3%,大洋洲佔1.7%,非洲地區佔0.4%的大小順序,分別概述各洲的華人福音工場需要如下。

    1. 海外華人福音工場的需要

      (1) 亞洲

        參照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05年的統計,可看出全球海外華人最多的前十個國家,有七個落在亞洲;分由印尼、泰國和馬來西亞的七百五十萬、七百萬和六百一十萬為最多的前三個國家。

      印尼

        印尼回教徒佔88%,基督徒有5%。在荷蘭統治時期,政府為防範種族宗教騷亂,禁止宣教士向回教徒傳福音,所以回教徒在政治的勢力上居首。1966年前總統蘇哈托禁止華文教育後,華文書刊在當地絕跡長達三十年,以致五十歲以下的華裔幾乎清一色接受印尼文教育以印尼話交談。禁令取消後,華文教育才再現生機,在可見的將來,印尼語的華裔事工將為華人教會重要事奉項目。目前華人教會超過350間,但由於印尼地域廣大,華人散居,教會間連絡不易,可喜的是:近年各地華人教會間的合作已大大增強。印尼的需要,自宣教的角度來看,是一大有發展空間的國家(華福禱告手冊第五部)。

      泰國

        泰國係一多種民族的國家,主要有泰人、苗人、高棉人、寮國人、華人、馬來人、波斯和印度人。但泰族佔總數的40%,由於1903年實施泰化教育,華人中已有90%操泰語。鑒於佛教是泰國國教,佛教徒高達95%,基督徒僅佔1%,又由於泰國允許宗教自由,也不存在種族歧視,是一個具淺力的華人福音工場(華福禱告手冊第十一部)。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區分為西馬及東馬;其中西馬的華人佔33%,沙勞越區則有25%的華人。在宗教方面,國家宗教是伊斯蘭教,國家憲法規定不可向回教徒傳福音,目前全馬伊斯蘭教徒佔60%。華人則大多為傳統宗教信仰或佛教,有26%。而基督徒佔全國總人口9%,但在西馬僅4%,顯示基督教在東馬有較好的發展。衛理公會、長老會、聖公會及巴色會都有不錯的發展,但就全國未得之民來看,還可以有發展空間(華福禱告手冊第六、七、八部)。

      (2) 北美洲

        北美的華人接近五百萬,美國三百三十餘萬,加拿大亦有一百六十餘萬人(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05年統計)。

        美國華人教會及福音機構超過1800 間,主要集中在西岸,以加州居冠,約佔822間;紐約州、德州也是華人教會分佈較多之地區(oursweb網站資料)。在美國中西部十三個州, 有近20萬的華人,2.5萬華人的學人學者,查經班約有六十六個,其中約有三分之一是非學生的查經班。有些查經班成為為該區的華人教會。這中西部地區約有五十六間華人教會,約有三分之一缺少牧者帶領,其中有近卅個教會在芝加哥地區,造就訓練的需要很大。(北美華人教會簡況 2007/10)。

        依據加拿大華人教會2005年普查研究報告(陳孟賢,2006/4),加拿大現有360間教會,較2002年約略有百分之二的成長,主日崇拜人數亦由67,000成長至71,000。六十年代中期至1997年,移民大多來自香港,也有少部分來自台灣或東南亞地區。近十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慢慢成為移民的主要群體,因此教會為著因應此一大批移民,開始不同背景語言的崇拜,在一個屋簷下有著三種語言(華語、粵語及英語)進行,因此整合就成為教會要面對的議題。

        由於就業並非容易,許多家庭都呈現男主人留在原居地工作,供養在加拿大的妻小。教會在性別分佈方面呈現陰盛陽衰現象,約為弟兄42%、姐妹58%。其所帶出的另一個議題就是兒女缺乏雙親完整的教養,父親只扮演著經濟來源的供應者。甚至造成夫妻因長久分離而感情漸淡,更甚者婚姻亮起紅燈。這都是加國海外華人移民社會之特有現象。

      (3) 中南美洲

        旅居中美洲的華人約二十三萬,在中美洲七個國家中,以巴拿馬十三萬人為數最多,但這七個國家的華人教會或聚會點只有十八處,基督徒約一千三百多人(華福禱告手冊第二十部)。

        列為世界七大洲之ㄧ的南美洲,有十四個國家或屬地。在過去的十五年間,教會經歷了極大的復興,由1900年不到70萬的基督徒,快速成長,到2005年超過一億人,但這樣的成長對華人似乎沒有太多的影響,因為新一代的華裔,大多只會當地語言,和經營餐廳的父執輩,幾乎找不到共通的語言。在八十多所的華人教會中,僅有少數教會或同工能向年輕人分享福音,信徒的兒女流失嚴重,既不認識真神也不上教會。基督徒的比例在百分之ㄧ左右,這地亟需能跨越語言文化兼顧青少年事工的基督徒(華福禱告手冊第十九部)。

      (4) 歐洲

        歐洲的華人約有一百三十萬,其中旅居英國、法國的較多,各約三十萬,近年義大利快速增長到十萬。移民主要來自歐洲各國在亞洲的前殖民地,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柬埔寨等。西歐華人近十年已自傳統的中餐館轉向服務業,而東歐華人偏向勞力密集的行業或服務業(華福禱告手冊第十六、十八部)。

        目前在歐洲的華人教會約有兩百間,信徒約兩萬名。法國雖有華人三十萬,但信徒過不過千餘人,相較於相同華人的英國,明顯的福音工場需要極為強烈。英國目前大小教會或團契將近百間,華人牧者約五十位,但有三分之ㄧ的教會沒有牧者。德國華人總數十五萬人上下,以查經班居多,目前新一代移民以來自中國大陸為主。

        綜觀上述,可以發現歐洲華人是一個亟待開發的禾場,而且現有華人教會都以中小型為主。

      (5) 大洋洲

        本文述及的大洋洲以澳洲、紐西蘭和太平洋島國為範圍。澳紐現仍為大英國協成員,早年移民都為歐裔,澳洲現有成員中其中72.4%為英國和愛爾蘭後裔,紐西蘭更多達78.8%。依據中華民國僑委會2005年公佈的數字,目前兩國華人分別為70萬與14萬,華人基督徒比例並不高,澳洲約有三萬基督徒分別在一百八十間教會(華福禱告手冊第九部),紐西蘭全國約有七十間華人教會但大多集中在奧克蘭並以中小型教會為主,大多數教會人數在30-100,超過200人的有五間(使命季刊第40期)。

        由於澳紐兩國和中國互動頻繁,中國人到澳紐的移民已遠超過港台新移民及早年老僑。除以粵語或台語為主的教會,一般以華語為主的教會,來自中國大陸的信徒約佔80%,其實這是上帝一個非常奇妙的預備,將中國人帶出來接受基督,並接受裝備後有機會便再返國,是「福音進中國」的另一個管道。近年已有一些宣教機構配合神學教育單位,在這兩地裝備中國大陸信徒或對中國有負擔的基督徒,改變他們價值觀,給予他們正確的聖經課程訓練,已稍具成效,是為一個可再強化與推動的事奉。

        至於太平洋島國,如斐濟、所羅門群島,目前移居的華人且人口非常分散,但粗略估計總數亦可能高達6萬(大洋洲的呼聲《第四屆太平洋華人宣教研討會》2005/9)。但有以粵語為主的宣教士在島國輪流服事,有些島國因人工便宜,華人開設加工廠,許多中國人以合約方式進入當地,因思鄉情切,人心柔軟,遂成為傳福音的好機會。

      (6) 非洲

        非洲給人的感覺好遠,但這來自極地的呼聲是我們不能遺忘的。數十年前,非洲東面的島國如毛里求斯(Mauritius)、留尼旺(Reunion)和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已有數萬的華僑移民,也建立了華人教會(《華傳路》2007年5/6月號)。南非近十多年來的移民潮,已把華人人口遽增至數十萬,並已成立了十多家華人教會及不停的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短宣隊。此外,迦納(Ghana)則有一個十多年歷史,每月相聚一次的華人團契。在肯尼亞(Kenya)亦有五千多華人。另據聞烏干達(Uganda)也有4000多位中國同胞!沒有專責做華人事工的非洲國家如蘇丹(Sudan)有一萬多中國勞工,坦桑尼亞(Tanzania)亦有一萬多。由於中國協助一些非洲國家興建鐵路,預料將會有更多華人來施工。此外,尼日利亞(Nigeria)也有三萬華人,而阿爾及利亞(Algeria)也有數萬之多,他們都在等候福音呢(《華傳路》2007年5/6月號)!

        因此這些非洲國家都需要委身的華人宣教士長駐那裏事奉。雖然目前在非洲的華人宣教士只有百餘位(http://www.cccowe.org),但他們大部分是做跨文化的工作。1998年7月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在南非共和國召開了「世界華人非洲差傳事工諮詢會議」,有153位教牧長執、差傳同工和宣教士參加。華福中心於2008年4月將再召開跟進宣教行動會議,商討如何以行動回應這塊華人甚少提到的宣教大禾場。雖然非洲的地理環境看似遙遠陌生,但有過半百萬的華人居住在這片好土上,等候有人來傳福音給他們,用神的話語來培養和灌溉呢!

    2. 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的異象與使命

        1974年7月,七十多位華人教會領袖出席在瑞士洛桑舉行的世界福音會議,一批有普世宣教異象的弟兄姊妹們因著聖靈的感動,在1976年憑著信心開始「華福運動」。同年在香港舉行的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Chinese Congress On World Evangelization(CCOWE)),以後於新加坡(1981)、臺北(1986)、馬尼拉(1991)、香港(1996)、吉隆坡(2001)舉行;第七屆於2006年在澳門舉行。在各大會之間,由「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簡稱「世界華福中心」或「華福」Chinese Coordination Centre of World Evangelism(CCCOWE))召開各式宣教行動會議,激勵全世界華人教會將福音傳遍天下。

        三十一年來,華福同工們雖在人手不足、經費短缺的不易情況下,靠著主的大能仍繼續秉持著華福異象忠心事奉,以致分佈全球57個華福分區及海外8000間華人教會不能不見證:這是神親自推動、親自引導的「華福運動」。

        迄今「華福運動」本著以聯繫全世界華人教會的「橋樑」、扮演服事全世界華人教會的「僕人」及擔任全世界華人教會的「先知」角色推動「華人教會,天下一心,廣傳福音,直到主臨」之目標。

        對內方面:推動「華人教會,天下一心」

      1. 共信與互信的建立
      2. 資源的互補與互動
      3. 交棒與接棒的薪火相傳
      4. 中小型教會的關懷與扶持

        對外方面:推動「福音廣傳,直到主臨」

      1. 特別事工小組的強化與落實
      2. 五十七個分區及五個聯區的互動與整合
      3. 第1.5代及第二代宣教士的徵召與培植
      4. 跨文化宣教事工的突破與實踐

    四、面對挑戰在五年內可落實的建議

    1. 世界華福中心與其他國際機構的接軌

        世界華福中心第一任總幹事王永信牧師開宗明義的宣示:華福的三個角色「橋樑」、「僕人」與「先知」,其中這個「橋樑」不但是成為華人教會間的「橋樑」,華人信徒間的「橋樑」,當然也扮演著各宣教教機構間的「橋樑」。許多事工的開展單靠華人宣教機構是無法成為一個「面」的事奉。

        今(2008)年三月底到四月初在非洲肯尼亞首都奈洛比由華福中心主辦的「第二屆世界華人非洲差傳事工諮詢及行動會議(Chinese Missions in Africa – Consultation and Action 2008)」中,不但邀得非洲當地牧者自非洲教會如何和華人教會同工為題培靈,也將透過SIM等幾個國際差會的配搭,幫助參與者對非洲的跨文化、創啟地區或近文化的認識,同時更深入的去認識非洲的愛滋病問題、回教問題以及領袖訓練。這些都是要跨宣教機構的合作方能完成。

        香港突破機構榮譽總幹事蔡元雲醫生在華福中心紀念馬禮遜來華宣教兩百年的聚會中,論及二十一世紀的華人教會必需面對和回應的危機有三個;分別是全球危機、中國崛起以及文化衝突。將近四千萬的海外華人中,所謂的老僑,他們的第三四代都已融入了他國,甚至成為該國的社會各階層的領袖。這些第三四代的人對文化語言或認知的衝突相對於第1.5代或第二代而言,較沒有大問題。然對近十年至二十年移民的新僑,他們的子女就上述的文化語言或認知上,面臨著諸多壓力,這是標準的文化衝突。

        新移民的第二代,必有他們自我的困境與難題;他們從小在這個國家學習成長,他們認同居住國的教育、文化;但在家庭中,他們接受父母的思考模式及語言;可見,他們是夾在實存的處境與家庭文化傳統的糾纏中;同時也徘徊在內在心靈的衝突與認同之間,作自我價值的定位取捨工作(新移民第二代學習語言的兩難曾慶華)。海外華人信徒不少來自中國、香港及台灣的新移民,相反當地第二代華人信徒卻在不斷流失中,而且情況嚴重。華人福音普傳會美國辦事處主任李道宏牧師分析在教會中長大的孩子有九成在進入大學後離開教會,其中相當的部份更會從此迷失,不再回轉,情況令人憂慮。亦有一項大學調查顯示,在表示自己到教會的新生裡,三分之二在畢業後離開教會(關注第二代華人信徒流失問題華傳)。

        以上種種都不是華福中心,包含全球五大聯區及五十七個分區域華福機構可以完全照顧與承擔的,迫切需要其他華人或非華人國際宣教機構的支持。我們期待華福中心不是一個以華人眼光看世界的宣教機構,而是能和國際機構接軌的宣教機構。

    2. 世界華福中心積極推動「普世宣教」的實質計劃

        華福的角色並不隸屬單一教派或機構,因著其中性及協調的立場,在普世宣教的事奉中較易參與跨越宗派的協調及整合事工。按前述「海外華人福音事工挑戰」,下列事工是華福中心當前為迎接挑戰正逐年推動的工作,希望這些事工的具體成果,可使得華人在普世宣教的大使命中,不是那個拿了五千兩銀子,卻只做一千兩的事情的群體。具體的事工包含:

      (1)中小型教會的關懷,
      (2)宣教士心理諮商與輔導,及
      (3)回宣、猶宣的策略與推動

        鑒於華福中心目前人力有限,其中2008年至2009年將先全力推動第一項「中小型教會關顧」,第二、三項在2008年則先執行資料搜集與研究,至2009年及2010年再加速推動實質工作。本簡介謹先就「中小型教會的關顧」計劃介紹如下:

      中小型教會關顧背景

        目前華福中心並非以經營百貨公司型態或心態服事眾華人教會,乃是專注在與普世宣教有關的事奉。而中小型教會又佔華人教會甚高的比例。正如前述2004年香港教會仍以中型或以下者為主,佔全香港教會約77%(2004香港基督教教會普查),同樣的在西方國家的加拿大華人教會,2005年平均出席人數為198人(加拿大華人教會2005年普查研究報告),美國在2003年時平均人數只有149人(北美華人教會簡況 2003)。因此華人教會在邁向宣教的道路上,如何藉由改善中小型教會的體質與關顧就成為華人「普世宣教」的實質工作。教會體質健康,教會自然踏上宣教之路,這是一條釜底抽薪的事工。

        相較於大型教會,中小型教會所需之各類資源似嫌不足,其中包含人力資源,例如:缺乏成人主日學教師或者傳道同工的專業幫助者。如果再加上傳道人與教會長執間事奉理念的不一致,常常造成傳道人身心俱疲,甚至在任期滿後,即以神的聲音為由,再度回神學院進修以休息療傷(神學院沒有教的事奉要項J. W. Hurston & K. L),對中小型教會的人力資源缺乏更如雪上加霜。

        又如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的霍安琪女士以《2004年教會普查》之資料探討了香港中、小型教會概況指出:在香港,50人以內的教會(堂)被定義為小型,51至100人的被定義為中小型,以此標準,全港1,181間華語教會(堂)約有半數教會為小型教會,但中小型教會信徒人數只占總信徒人數的15%。就教會的情況來看,中小型教會的狀況並不理想:財政收支方面,與全港教會比較,小型教會的經濟資源較有限,近半數不敷出,有盈餘的不足三成。在教牧同工方面,小型及中小型教會的教牧同工職位空缺率、同工轉行率均比全港為高,人事變動較大。

        華福中心冀望透過與具代表性的華人中小型教會合作以及借重專家的廣泛資料蒐集,再予彙整歸納,能檢視出當今中小型華人教會的需求,提供有心幫助中小型教會的牧者或機構,能依中小型華人教會的需要,預備相關的材料或訓練所需要的人員,幫助資源不足的中小型華人教會。

      具體方法

      1. 尋訪華人中小型教會比例較高的城市

          例如澳洲布里斯本,五萬華人,卻有四十間華人教會,該城華人來自海峽兩岸三地,各約三分之ㄧ。華福中心計畫於2008年6月底第六屆澳紐華福大會前實地走訪該城,自牧者、同工及會友中,透過實際的教會牧養經驗,深入了解需求。

      2. 委請教會「健檢」專家以一年時間提出報告,報告項目如下:

        (1)中小型教會定義
        (2)一般會友前五大需要
        (3)門徒訓練師資及教材
        (4)小組聚會內容安排及小組長人選訓練
        (5)短期宣教培訓教材及師資
        (6)傳教師/牧者危機與需求
        (7)傳道人配偶及孩子輔導需求
        (8)治理教會教導
        (9)教會行政管理
        (10)財政經費運用
      3. 透過華福網頁蒐集中小型教會需求資料,並予統計分析。

      4. 華福期刊專頁

        自2008年起在每月華福刊物上即行開始系統化的刊載中小型教會有關文章。

      5. 邀請專家撰寫合用教材提供中小型教會

          依據蒐集及分析歸納出的資料,計畫運用兩年時間,仿造海外校園團契,針對中國大陸海外學人信仰與事奉的需要,編寫培訓教材,分送中小型教會。並俟需要舉辦培訓。

      五、結語

        「福音進中國、福音出中國」(國際關懷協會2002年、中國基督教會史蘇文鋒、對今日北美華人教會宣教工作的思考 張路加、宣教的中國,需要差傳教育的根基 走向阿拉伯www.arab.com.cn)是今日海內外多數華人的看見。超過五千萬海外華人靈魂的得救,勢必將對同文同種的十三億中國人靈魂得救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為十三億的中國人歸入基督的名下,對「普世宣教」有著不可輕忽的力量。因此,在這終極目標「普世宣教」的前提下,「二十一世紀海外華人福音事工」是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工。

        按照世界華福中心的目標「華人教會,天下一心,廣傳福音,直到主臨」,關顧華人中小型教會、推動華人做法的宣教士心理輔導、以及猶宣與回宣策略的擬定與實質的推動等將是二十一世紀海外華人福音事工所面對挑戰的重要課題與工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