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佛教及其影響,探討福音的使命
引言:世界數大宗教概況
全世界宗教眾多,教派林立,它影響到每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到信教群眾一生的生活。經過千百年來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主要有數大宗教,這就是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據1991年大英百科年鑒統計,1990年全世界252個國家(地區)的52.92億人口中,信仰各種宗教的人口達到41.93億多,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0%以上。其中佛教有3億多信徒,基督教17億多(包括天主教徒10億、新教4億多、東正教2億多),伊斯蘭教9億多,另外,還有印度教徒7億多。
佛教的立教背景
據說印度的原住民可能是從澳洲、地中海、蒙古等族的混合。後來被從黑海地區的雅利安人,從印度西北方的黑海入侵,不僅征服了原住民,並建立了社會制度,即是四等階級的社會:第一等是祭司,叫做婆羅門(Prahamana);第二等是武士,叫做剎帝利(Ksatriya);第三等是工商人士,叫做吠舍(Vaisya);第四等是奴隸(原住民),叫做首陀羅(Sudara)。
為了推行這種不平等的階級制度,及壓抑低層階級的人民,把「我」字與「梵」字並列。根據其祭司的解釋,婆羅門祭司是梵的頭,地位最高;梵的雙臂是剎帝利,即政治官和武士統治者;梵的雙腿是吠舍,是工商界人士和富豪;梵的雙腳是首陀羅,即奴隸、賤民。這種宗教思想再加上不平等的社會制度,把下層的老百姓定得死死,永遠翻不了身。
佛教立教的背景是受婆羅門教的影響,又是為反婆羅門教而立。印度因被雅利安人入侵後,漸漸向東推進,建立城邦,生活方式由游牧進入農、工、商的城市社會形態。到了公元前五、六百年的時候,印度的思想文明不再受婆羅門的主導,而成為開放自由的局面。於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學術思想風氣盛開,蔚為大觀。
此時印度思想家人才輩出,其中最重要的有釋迦牟尼和耆那教(JINA)的大雄(MAHAVIRA)。這些人都是反吠陀教權,不滿意婆羅門祭祀主義,而提倡自由思想的。主張個人親自思索及修行,且作宗教問題的解決者;這種人被稱為「沙門」(SRAMANA),或修行人,曾受到當時社會人士的尊敬。釋迦牟尼是沙門之一,且與耆那教的大雄很接近,都是傾向宿命論的,具有濃厚的厭世觀。
釋迦牟尼的思想概要,包括了五點:
- 「三法印」:是否定的意思,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靜寂。
- 「四聖諦」:是真理的意思,即苦諦;集諦:道諦:滅諦。
- 「五蘊」:是集或綑的意思,有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 「業力」:簡稱為「業」(KARMA),是承襲婆羅門教而來的,分為身業;口業;意業。細分之則有十善業與十惡業。
- 「六道輪迴」:也是承襲婆羅門教而來,婆羅門教有祖靈道(暗道)和天道(光道),是惡與善兩種人死後的結局。
釋迦牟尼是尼泊爾(原屬印度)地區內一個小城邦的城主之兒子。釋迦牟尼是當時的思想家、教師,他活到八十歲因病而去世,他沒有留下任何著作,喜歡寂靜,經常保持沉默,不答覆人所提出的問題,他沒有稱自己是佛,也沒有說自己成為佛。其教導是出世的,與中國的孔子完全相反;他也沒有為自己的理論賦予任何宗教或神學的意義。
釋迦牟尼死後,跟隨他的弟子們為了要把亡師的教訓記載下來,以免失傳。初期的追隨者都沒有甚大的歧見存在,但是到了召開第二次大會時,便發生了分裂,主要原因是由於一些教義上的不同意見,結果演變成了「小乘」和「大乘」兩派。
佛教宗派繁多,除了生死「輪迴」、「業力」兩項是佛教各宗派的統一信仰以外,其他的理論與教義都是分歧複雜,各說各話的。而佛教信仰中的「輪迴」與「業」(即罪)像一條鐵鍊鎖在印度人的頸項上,也鎖在許多民間信仰的華人頸上。這個以「業」與「輪迴」設下的連環套,產生了一種在世界上受苦難是前生的業力(罪孽)所報應的信念,這種觀念至今仍深深存在中國人的下意識中。嚴格來說,這種信念只是讓人產生一種懼怕,而不是平安,更談不上愛。
佛教對中國的影響
佛教是由印度傳入中國的,早已在二千多年前傳入中國,所以比起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深入民間,且根深蒂固。奇怪的,佛教雖是由印度傳入中國,但它在印度已不復存在,反而在中國扎根;它不但成為中國民間信仰,並且在中國的政壇也曾扮演重要角色。現今的佛教已滲雜了道教、儒學,融匯成了中國式的信仰。 佛教初到中國時,是不被中國人接納,因為中國文化自西漢帝以後獨尊儒家。儒家對由印度來的佛家思想有很大的排拒性;如儒家最重視孝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佛教的出家人卻不婚,絕子絕孫。所以從西漢末年到東漢末年一百多年間,佛教的發展很有限。後來終於讓他們找到了老莊的思想有些與佛教相像,則以老莊的思想來解釋佛典,例如《般若經》的「空」,以老莊的「無」來解釋,成為道家式的佛教,就是「格義佛教」。直到公元316年,西晉被北方的匈奴族所滅,開始了五胡十六國的華北大亂局。胡人帝王沒有什麼文化,對儒家、道家都沒有興趣;佛教便乘虛而入,取得胡人帝王的信任。佛教既於五胡亂華的時代在中國孕育成功,進一步轉型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
佛教在中國的歷史,雖然已有兩千年之久,但其光輝燦爛的時代最多只有一千年,如今很難再找到純粹的宗派信仰。到目前為止,佛教從歷史中沉澱下來的遺產,只有與民間迷信合流的功利主義信仰:偶像敬拜、祈福、消災等等。
西藏佛教的形成
公元六、七世紀以前,西藏到底有沒有佛教傳入,至今還是一個問號,因為沒有文字記載那時的情形。西藏雖然與尼泊爾和印度近鄰,對於佛教在什麼時候傳開的,推測應該是在唐太宗的時候,文成公主下嫁西藏王松贊崗薄(SRONG BTSAN SGAM PO)開始。松贊崗薄是公元581-649年的人,據說他派屯彌二補札往印度留學,回國後才創造西藏文字,等到西藏有了文字,把佛教經典翻譯出來,他們取用佛教經典而造了《靈寶經》等。到了唐睿宗的時候(公元712年),又有金城公主下嫁西藏王赤德贊祖(KHRI LDEGTSUNG BTSAN,公元703-754年),後來生一位太子赤松德贊(KHRI SRONG LDEBTSAN,公元742-797年)。他作王以後,大興佛教,建寺譯經不遺餘力。那時西藏還沒有自己的僧伽,赤松德贊看出佛法縱然在當時盛弘,如果沒有自己的僧伽,不久即將被滅。於是赤松德贊王便命七人受戒出家,這就為西藏僧伽的開始。
西藏佛教的興盛,離不了與政治掛鉤,而且是政治的御用品,雖然興盛,但根基到底不深,故經不起風雨的吹襲,一擊即倒。因此後來也造成不少的混亂,最後演變成了四個宗派:迦當派、薩迦派、迦舉派、新迦當派。
西藏民族是屬蒙古民族的源流,其面貌與北美洲的印地安人十分酷肖,是一種很古老的民族。他們分佈在中國的青海、西康、西藏三地,以西藏為中心,其他兩地人數也很多,但信仰都是一樣。此三地地廣人稀,土地貧瘠,故很少成為外族入侵的目標。戰亂比較少,對佛教來講是很有利的,西藏幾乎是佛教文物的保存庫,一切佛教宗派的經論,美術,雕刻,在這裡都保存得很完整。佛教對這三地人民的教育完全採取包辦制度,除了佛法便沒有其他的教育。佛教對此三地的政治、財政、軍事也是一手包辦,故其中的漏洞及腐敗自是不言而喻。達賴喇嘛身邊的權貴,貪污受賄的風氣甚盛,地方官軍無不以人民為僕役。金錢、勞力的奉獻不能遲疑,佛教寺院美輪美奐,金銀珠寶以百公斤計。但寺院宮殿之華美與貧民游牧帳蓬的簡陋有強烈對比,使人無法相信,那麼窮苦的民眾,怎能有這麼壯麗雄偉的寺院。無論佛教對藏族人的影響如何,他們仍是信奉佛教不疑,出家之風甚熾,並以出家作喇嘛為榮。
信仰藏傳佛教的國內民族和人口(2000年):
藏族:青、藏、云、川、甘地區--541.6萬人
蒙古族:內蒙,青海地區--581.3 萬人
土族: 青海--24.1萬人
羌族:四川(部分):--306萬人
門巴:西藏:--0.89萬人
納西 :云南麗江(部分)--30.08萬人
普米:云南(部分)--3.3萬人
漢族:藏區(部分)--約50萬人
共1600萬左右。
佛教在其他地方的影響
因著政治的變遷,許多華人從國內遷移到台灣、香港及東南亞許多國家,其中有不少是信奉佛教者,他們也把佛教帶到所居之地。例如台灣一地,在明末清初時由鄭成功率兵由荷蘭人手中奪回,島上原住民可能是沒有信奉佛教的,但鄭氏所率領的軍民中有來自福建漳州、泉州一帶,當然有不乏信仰佛教者。後來國民黨撤退到台灣,有一批僧人隨著到了台灣,這批人也把佛教帶進了台灣。台灣的佛教因曾受日本統治,故也受日本佛教思想的影響。台灣在七十年代以前,佛教還沒有什麼起色,到了七十年代以後,台灣搞「經濟起飛」,工商業日益繁盛,社會日漸富裕,人民的收入隨而豐厚,廟宇的建立如雨後春筍,甚至有「你要想發財,就趕快建一座廟」的傳言。這種功利主義的思想,不單是台灣一地佛教興盛的動力,也是全球各地佛教迅速發展的原因;那裡的廟寺對求告及供奉者有利,那裡的廟寺就香火興盛,大家只是一窩蜂地「向前(錢)看」,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的明白所信的佛教呢?
佛教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由公元前六、五世紀時期的印度釋迦王族的悉達多﹒喬答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5年)創立。其后陸續傳入周邊國家,并形成不同特色的國家和民族的教派:北傳、南傳和藏傳。傳入中國、日本、朝鮮、越南等國的大乘教佛教叫北傳佛教﹔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國,復經緬甸又傳入中國云南省傣、崩龍、布朗等少數民族的小乘佛教叫南傳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在公元前二世紀﹔傳入西藏、內蒙、蘇聯的佛教稱為藏傳佛教。藏傳佛教主要是用藏文譯傳的,傳入西藏是在公元七世紀,主要是從印度、尼泊爾傳入,部分是從漢地傳入的。近現代,佛教又先后傳到了英國、法國、蘇聯、德國、匈牙利、瑞典、美國和加拿大等國以及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個別國家和地區。
基督徒的使命
從佛教徒對生命的幾個觀念,基督徒可以用以下幾方面的真理與他們分享信仰:
- 基督教雖然也有許多宗派,但在信仰上則是持守著:一主、一信、一洗、一神、一靈。基督教的神道觀,是透過上帝的選民以色列人的歷史文化,一步一步奠定的堅固基礎,甚至追溯至起初神創造天地及人類的始祖;把一神觀逐漸的孕育,把上帝與人類之間的愛,赦罪的救恩、認罪、悔改得稱義,人與基督如何合一,成為神恩典的一奇妙見証,在聖經中詳細述出,藉此引導他們明白神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
- 基督教論到神是生命的主宰,神創造生命,也賜予人信仰的選擇權,更指示生命的歸宿之兩種結果。祂知道人不能靠自己勝過罪的軟弱,所以祂以獨生愛子為世人成就了救贖,使相信祂的人可以得到新的生命。主耶穌說:「生命在我,復活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約十一25-26)。因為祂是無罪的,所以祂勝過死亡的權勢,復活了,祂為信祂的人開了一條新的道路,使相信祂的人,死後也必復活;讓他們明白人只有一生,只有永生或永死的結局,藉此傳講主耶穌的代贖救恩。
- 因為人死後,沒有輪迴,只有永生和永死的歸宿。神愛世人,不願有一人沉淪,願意人人都有機會選擇永生的救恩,所以主耶穌升天以前唯一的囑咐,就是「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可十六15-16)。「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記說:「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因此向佛教徒及佛教國家傳福音是基督徒不能推諉的責任。
** 註本文取材於
1. google網頁,多哇、更桑協熱布之《當代藏傳佛教在國外》
2. 劉發奎著之《傳道人學佛記》(尚未出刊)
(文章來源:華傳路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