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 Talk EP3《跨界、創新、信仰── 從本質、意義到實踐》
訪談後感
談到 VC(Venture Capitalist,創投人),許多人的印象是,這些人不就是一群仗著自己有錢,在玩資本遊戲,用錢賺取更多錢的人?身為牧師和創投人的陳信生談到,今天大多數的有錢人,都是把錢存起來,或是投資在相對「穩賺」的項目上;真正願意把錢拿出來放在「創投」市場的人不多,因為創投的「失敗率」太高了。華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喜歡「存錢」的民族,但卻很少願意為了「創造有意義的價值」去冒險去。
這讓我想到聖經中「才幹的比喻」,那些領受才幹的僕人,頭兩個把錢拿去投資,最後翻倍;最後一個人則是把錢埋在土壤中,最後連有的也被拿走。我想耶穌這比喻的重點不是要我們有業績翻倍的壓力,而是要改變我們的眼光,把祂所賜給我們的每一個才幹都獻上,回應祂的呼召,在上帝創造的基礎上,效法上帝自己,冒險去創造美好的事物!為何要冒險去創造?因為擁有上帝形象的人渴望「創造」,也被呼召與上帝同工一起創造!
成功未必能複製,失敗中的學習卻能貢獻整個群體,讓大家不需重複不成功的實驗。陳信生談到創新來自失敗。每次的失敗,都是一個實驗,若能分享各種失敗的經驗,則可以幫助群體少走許多冤枉路。成功的經驗,有很多運氣的成分,很難完全複製,但失敗的經驗往往可以教我們的,比成功的經驗更多。當華人教會面對變化快速的國際局勢、國內政治的不穩定和世代潮流變遷時,若要創新,我們不止要去尋找「成功」的案例,也應該分享彼此失敗的案例,並分析這個實驗為何失敗。
創新不只關乎「個人特質」,也關乎「群體文化」。群體是否願意相信成員,投資在成員的創新創業上,並共同承擔可能的失敗風險?陳信生用以色列這個國家為例,談到國家會認證「創投者」,當創投者決定要投資一分錢在他們國民的創業項目上時,國家會投六倍的錢進去,但不要求佔股份。如果創業失敗,不會要求創業者還錢;如果創業成功,也不會要求掌控新創公司的未來方向。換句話說,以色列這個國家投資的是他們的國民,相信他們的國民,在「被認證的創投者」評估看好的情況下,把錢花在「失敗機會不小」的創投項目,然而一但成了,則成為整個群體的祝福。今天在教會中,有資源的是否也願意相信上帝把不同的恩賜才幹賜給不同的弟兄姊妹,願意「投資」在人身上,在負責任的培養和評估後,大膽慷慨地把資源給沒有資源,但有好想法的人去嘗試?
陳信生一再強調,我們常常「說」很多,「想」很多,「分析」很多,但卻不捲起袖子去做,去嘗試。要驗證一個想法到底能不能成,不是靠空想和空談,而是去實驗。陳信生用基督徒的「信心」來類比創業,一個創業家如果真的相信他自己口中所說的「願景」,他會願意付上重大代價去「創業」,甚至不惜傾家蕩產。這讓我想到希伯來書 11 的信心榜單,「因著信,亞伯拉罕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承受為基業的地方去;他出去的時候還不知住哪裡去。...因著信,他(摩西)離開埃及,不怕王的憤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看見的上帝...」聖經中這些雲彩般的見證人,他們因為相信上帝的應許,勇敢跨出去,冒著承擔失敗的風險,放棄確定已知的穩定生活,踏入相對未知的旅程。
以太坊同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和被稱為虛擬實境之父的 Jaron Lanier 兩人在為《激進市場》所寫的導讀中寫到:「數位理想主義者堅持不懈。他們、也就是我們,必須堅持下去。世界現在面臨系統性的全球挑戰,例如氣候變遷,要安然度過我們的時代,就必須找到更好的方法,以連結全球,並進行全球合作,不要屈服於懷抱天真的蜂巢思維意識形態,或是一些鬼祟方法,再次把控制權集中到在制度裡最吃得開的人手中。」細讀這段話,會發現他們努力不懈推動技術變革和創新的背後,也是一種信念。Buterin 和 Lanier 也提到,我們需要尋找好的機制,但不能光憑機制,而需要把機制放在一個更大的模式和價值下,才有意義和溫度,不會變成冰冷無情。
福音,就是基督教會所領受和分享的故事/模式,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需要有好的機制,但不要妄想創建新的機制就能解決一切問題,而是要活在真實的故事(福音)中,並把真實的故事講得精彩,活出這真實、美善又精彩的故事。在消費主義當道的社會,我們看到各種大型企業和國家把品牌和民族的故事講得非常精彩,但這些故事卻未必是全然「真實」。反觀教會,我們是不是把那「真實的故事」講得了無生氣了呢?!舊約中上帝的百姓,是一個述說上帝故事的群體,在一年不同季節,用獻祭敬拜和遵守節期一在述說上帝帶領他們先祖出埃及的故事。教會則是「基督死而復活」故事的見證者和傳講者。我們需要學習或重拾說故事的藝術!
關於團隊合作,陳信生觀察到,華人(甚至包括韓國和日本)在單打獨鬥的運動中比較能發揮,而歐美往往在團隊合作的運動上更懂得如何發揮團隊戰力。為何強調群體的華人,反而較不擅長團隊合作?或許因為我們太在意彼此是怎麼想,而在開會時不願不敢也不想說出心中真正的想法(frank speech)。但若要創新,則需要誠實面對現況和過程,若不能把所看到的很坦白和團隊成員分享,則資訊無法充分分享和交流,激盪想法時也受到限制。我們不禁要問,在華人教會和基督教機構中,是什麼攔阻我們和彼此說真話?我覺得是信任不夠和愛不夠。我們不信任彼此能接受我真正的想法,也不夠愛對方以致願意為他/群體的益處說實話。我們又該如何塑造為了達成使命,願意敞開暢所欲言的文化?
結束訪談後,我想到過去和 Phil 一起在讀神學院的時候,他分享過一本盧雲寫關於禱告的小書《親愛主,牽我手》(英文書名:With Open Hands),對我引響很深。我想,一個創新群體,是一個能夠鼓勵和承擔失敗的群體,也是一個不在緊握雙手努力掌控,反而願意張開雙手讓上帝引導去冒險的群體,更是一個活在基督復活故事中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