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與「福音進中國,福音出中國」

麥裕沛
曾任工程師多年,現為海外基督使團同工

 

  中國舉國歡騰、慶祝奧運時,國際傳媒也興起一股中國熱,對中國特別有興趣,有關中國的報導成為熱門新聞。這其實是全球化現象非常具體的表現,因著資訊科技發達,無論世界哪一角落發生甚麼事,傳媒都可以馬上報導。今年上半年,中國每個月都在國際頭條新聞榜上有名,包括春節前後的大雪災,令數百萬人滯留華南火車站;三、四月破獲新疆獨立分子企圖劫機及在奧運期間發動恐怖襲擊的計劃;四月西藏暴動及奧運聖火傳遞受阻;五月華中爆發一萬多宗手足口病;同月四川大地震逾八萬人遇難,五百萬人無家可歸;六月華南持續雨災。

  另一方面,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經濟增長速度驚人,至今已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系。在全球化的大洪流下,中國在國際舞臺的地位舉足輕重,不但在亞太區有地緣政治(編案:受地理因素影響的政治)影響力,在地域問題上如北韓核武及緬甸(Myanmar)風災救援亦佔領導地位,甚至對第三世界國家,如非洲、南美洲及中亞洲國家都扮演大國角色。

  本文盼能探討全球化與中國的互動關係,以及對中國福音事工的影響。

危機、契機、轉機

  看到「全球化與中國」這課題,一般人都會先想到經濟,認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全球化的最重要指標。其實全球化不但與經濟有關,其現象亦涉及文化、政治,甚至屬靈層面。

  在政制上,明年是新中國成立六十週年。六十年來,前半部份飽歷滄桑,先有三年自然災害,甚至十年動亂;後半部份經歷改革開放,發展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開拓一番新氣象。在文化上,明年亦是新文化運動九十週年。九十年來,前三十年戰亂連綿,社會動盪不安;次三十年中國文化根基的深層價值觀受到最嚴峻的衝擊,七十年代末期提出「三信危機」(信仰、信任、信心)後,文化更新、信仰危機成為熱門課題,特別在知識分子中引起不少討論。

  今日中國崛起,要發揮影響力,抗衡美國(U.S.A.)在喬治.布什(George Bush)政府下的霸權主義,並在全球開設孔子學院,除了在傳統西方國家,亦包括盧旺達(Rwanda)、肯亞(Kenya)、祕魯(Peru)等發展中國家。然而單以人文主義為本的儒家思想,欠缺了《聖經》基本教義,不以人犯罪、神救贖、基督代死、聖靈內住、生命成聖為基礎,未能解決人的最終問題,只能傳遞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要成為真正大國,必先回歸神的救贖大計。不然最終只能藉經濟或軍事勢力影響國家,而不會帶來生命本質的更新。

  全球化現象另一影響是中外交流不斷增長,中國至今仍歡迎對社會有貢獻的信徒在國內事奉。然而今日中國不再是發展中國家,當我們投身中國事奉,必須把最好的獻上。過去十多年,不少華人信徒提早退休、離開專業和全職事奉,這是好事,但更好的事奉是擺上你的精壯之年,用你三、四十歲的幹勁事奉;最美的事奉是年輕人學有所成,願意一生事奉,從二十來歲便開始。現時在中國事奉的同工中,仍缺乏受過正規漢學訓練的華人。

  去年年底開始,在香港弄得滿城風雨的新興基督教會事件,現在已有較明確的結論。雖然在教義上,他們與福音派有異,類似統一教,但他們對整體事工策略的心思卻值得我們借鏡。除了宣教組職,還有大學、神學院、網絡報紙、音樂、網絡資訊和商業資訊,在全球不同地區傳揚他們的信仰,吸引年輕人加入,可說是充分利用全球化大趨勢的優點。今日華人教會面對全球化,不但需要在不同地區、行業和渠道中發展,更需要不同層面的架構互相呼應,相輔相成,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中國教會近年亦多討論「福音出中國」,在內地發展跨文化工人的培訓與差遣。但回顧散居海外華人的歷史,特別是近年從內地移居海外的華人,不少與當地人關係不和諧,甚至引發動亂,亦容易成為攻擊目標,例如西班牙(Spain)鞋業工人火燒華人工廠;俄羅斯(Russia)及南非(South Africa)華人被搶劫、殺害。在當地人眼中,華人被視為非法或廉價勞工,唐人街成為黑工溫床,漠視當地法例及公共衛生。我們必須警惕,特別是差遣宣教士作為福音的出口。盼望這些「全球中國化」的流弊不會阻礙主的工作。

  在全球化的大洪流下,華人教會及信徒要「藉著心意的更新而改變過來」(參羅十二2,〈新譯本〉),才能面對挑戰,成就大使命。

 

分類:中國福音事工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六七期,二○○八年八月號,第十三至十四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