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人的農曆新年
余自力 馬來西亞怡保華人基督教衛理公會主理牧師 |
馬來西亞(Malaysia)華人新年是中華民族的農曆新年,被稱為春節,其慶祝方式也源自中國,是當地華人族群最重視與大肆慶祝的節日。農曆新年同時得到馬來西亞其他族群認同,並被國家列為重要的公眾假期。
普遍的習俗與活動
馬來西亞華人慶祝新年的活動多姿多釆,民眾一般不在乎其淵源及原來意義,只是沿襲一向的傳統習俗舉行活動,但基本上仍以農曆春節為本,以「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這除舊布新的心境迎接新一年的來臨。茲簡介一些普遍習俗及活動如下:
一.節前的準備:新年將臨前,許多華人家庭準備過年,除了辦年貨外,也積極清理居所。大則購買新屋、裝修或粉飾房子;小則將居所裡裡外外打掃乾淨,該換的東西就換,目的是以新環境迎接新一年到來。
二.除夕團圓飯:除夕團圓飯是每個馬來西亞華人家庭看重的事情,也是全家最同心的時刻。每個家庭成員無論在外工作或求學,甚至遠在國外都會回家團年(若情況許可)。雖然會面對交通擠塞,但他們都想盡辦法在除夕夜趕回家,希望能與家人吃團圓飯及過新年。他們也不忘於當晚祭拜天地神明和祖先,祈恩祈福。所以每逢除夕日,馬來西亞的主要公路都大塞車,車龍甚至長達一百公里以上。
三.守歲迎新:「除夕守歲」有除舊迎新的意思,因此大多數人在除夕夜徹夜不眠地守歲,心中期待舊歲至此,新一年將吉祥如意,萬事順利!午夜十二時一過,新一年就來臨。按過去的習慣,這時家家戶戶便會燃放爆竹和煙花,聲量響徹雲霄,展現一片喜慶歡樂的情景。雖然政府當局近年禁止人民燃放爆竹,但在此佳節期間,仍能聽到少許爆竹聲,與往年自由燃放的情況差別甚大!
四.貼春聯:馬來西亞華人會在農曆新年時貼春聯,惟大多數人將之簡化,只張掛「春」、「福」等單字,或「萬事如意」、「恭喜發財」、「四季平安」等吉祥語於門框或牆壁上;甚至有人特意將「福」或「春」倒貼,取其「福到」或「春到」的好兆頭。一些華文學校裡,尤其華社私辦的華文獨立中學,師生尚有貼揮春的活動。
五.講究意頭:馬來西亞的農曆新年有極濃厚的中華文化色彩,是個極講究意頭的節日。華人喜歡紅色,認為這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因此新年期間到處可見紅彤彤的色彩。公共場所掛上紅燈籠;家門掛上各種各樣的紅燈飾;男男女女穿上紅衣飾;凡與「桔」、「財」、「銀」和「旺」等有關的事物都會成為應節品。例如拜神的人燃點「黃梨香」、掛「黃梨燈籠」,只因閩南語「黃梨」與「旺來」發音相似;「送柑吃柑」成為重要習俗,只因粵語「柑」與「金」同音,「柑」就表示吉利、好運、發財等意思;「年糕」與「年高」同音,吃年糕就是希望得著祝福,年年高升之意。
六.互相送禮:互相送禮也是華人慶祝農曆新年的習俗,藉著饋贈禮品表達對長輩及親友的尊敬與關愛。為了表示吉利,禮品數目必須是雙數,華人相信雙數才是好兆頭。
七.正月初一:華人慶祝農曆新年的過程合共十五天。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許多人希望新一年大吉大利、萬事順意、橫財就手,這天必定會拜神與接財神,祈求賜福、賜財、賜平安、賜事業順利等;年長婦女聯群結隊到廟堂上香;拜年也是當天的重要活動,特別是青年男女,趁這天彼此拜訪,互祝新年新喜;左鄰右里、親朋戚友也互相拜年,「恭喜發財」之聲不絕於耳。
八.紅包花紅:派「紅包」也是馬來西亞華人的新年習俗,基本上就是「利是錢」,也有祝福對方的含意,但其原意並不受重視。此習俗在當地到處風行,基本上由已婚長輩派給未婚幼輩。許多教會、宗教團體、慈善機構、社團及政黨也趁此佳節分派紅包給貧苦老弱,甚至前往孤兒院、老人院等派發紅包禮品。此外,公司若有盈利,雇主或公司會在除夕前派發花紅給雇員以示慰勞,數額相等於半月、一個月或數月的薪金不等,視乎公司盈利狀況而定。
九.團拜:馬來西亞華人團體、社會領袖及政要也會趁新年舉行大團拜,在家中或會所預備各種美食款待各族友人,大家歡樂地聚在一起慶新年。近年政府有關當局也主辦全國華人新年大匯演,邀請達官貴人、社會顯要及各階層人士參與盛會,不但融合各民族的文化表演,同時也向外國旅客展現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特色,促進國家旅遊業。
十.舞獅舞龍:馬來西亞華人新年的另一特色就是舞獅舞龍。舞龍並不常見,舞獅卻遍及各城各鎮。在華人心目中,獅是吉祥的動物,牠象徵和睦、強勁、忠義、勇猛、正直和公平,因此舞獅團於新年期間逐戶登門賀歲,有帶來吉祥之意,為一般華人所接受;再者,舞獅團若為社會慈善機構或獨立中學籌募經費而「採青」,更廣受華人社會支持。
十一.賀年卡與手提電話短訊:由於科技進步,手提電話普及,民眾多以手提電話短訊取代賀年卡向朋友賀年,這在馬來西亞也非常普遍,成為近年佳節必備的活動。
十二.七彩魚生:「七彩魚生」是馬來西亞華人新年的獨特食品,新年期間各大小酒樓皆有供應,簡稱「撈生」。大夥兒圍在餐桌前,一起用筷子以「撈」的方式將食物攪拌,希望新一年能在各方面「撈」得風生水起。
十三.新年歌:播放或演唱「新年歌」是馬來西亞華人新年的風氣,廣播電臺、電視臺、各大小商場,甚至街頭小販都爭相播放大家耳熟能詳、悅耳動聽的新年歌,這也算是當地華人新年的一大特點。
十四. 元宵節:馬來西亞華人新年的最後一天是元宵節,被稱是「中國情人節」,也是當地華人普遍慶祝的日子。北馬檳城(Penang)有「拋柑」的習俗,未婚青年男女將一粒一粒的柑拋到海或湖中,祈求新一年能遇到另一半。此習俗已漸漸普及至其他地區,深受青年人喜愛。
教會的回應
教會作為神向世界宣教的工具,期望世人信靠耶穌基督,敬畏神,故不能無視週遭的處境。當馬來西亞華人熱烈歡慶農曆新年的時候,教會該如何融入其中,潛移默化地實踐神的道,促使華人新年基督化?
關於這方面,本人曾在「基督化華人新年」(註)一文探討幾個要點,惟馬來西亞華人慶祝新年的方式與意念,實在還有許多方面值得教會探討與回應,於此再提出幾點淺見,希望能抛磚引玉,讓教會領袖、學者及有識之士能引領我們作更進深的探討。
一.新春感恩禮拜:教會在正月初一舉行新春感恩禮拜是必要的,因為華人慶祝新年的習俗──獻祭拜神是重要的事情。長者早在節期前將神壇布置一新,準備於正月初一在家燒香拜神,祈求神明賜福,保佑一家平安。有見及此,教會在世人面前應更有見證,積極鼓勵信徒以身作則,凡事以神居首位,全家在新年的第一天到教堂敬拜神,感謝神過去一年的保守和看顧,獻上感恩的奉獻,作個得恩感恩的基督徒。既然我們在新年時派紅包給幼輩,贈禮給長輩,怎能不數算主恩,以感恩的心奉獻金錢給神呢?目前約半數以上馬來西亞華人教會在正月初一舉行新春感恩禮拜,而且從初一至十五,信徒皆可獻上新春感恩奉獻,這是美好的現象。
二.舉行團拜:拜年是華人新年的良好習俗,惟教會要在此時逐家登門造訪,姑勿論是否費時費力,但要在這各有各忙的時刻,動員弟兄姊妹逐戶拜年非常困難,最好就是安排一個大家都方便的時間,在教會舉行團拜,鼓勵信徒不但帶領全家參與,還邀請未信主的親友、從外埠回鄉過年的子弟,甚至社會人士前來參加,節目盡量多姿多采,新年氣氛越濃越好。大家樂也融融歡聚一堂,豈不是教會的好見證?除了團拜外,教會也不妨多辦幾個不同年齡層面的團拜,例如樂齡團拜、姊妹團拜、青年團拜、兒童團拜等,特別是青年團拜,大可安排在元宵節舉行,因元宵節又被稱為中國情人節。相信華人社會能感受到教會也在熱烈慶祝農曆新年,從而產生認同感。
三.破除迷信、忌諱、宿命論:馬來西亞華人新年期間,普遍出現迷信、忌諱和各種各樣的宿命論。社會媒體(如報章、廣播電臺、電視臺)本應任重道遠,負起建立民眾正確的信念與價值觀的責任,但事實剛好相反,近年馬來西亞媒體成為迷信與宿命論的推動者,在資訊媒體中談論的命理風水資料層出不窮,不斷侵蝕民眾的思想與信念,相信一切皆是命運使然,因此期望藉著改命改運,獲得安穩與豐厚的物質生活。教會應當盡力勸導信徒遵守《聖經》正道,盡力宣揚神的真理,破除迷信與宿命的信念,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信仰,向世人宣告我們每天的日子都是神所賜,都是最美好的。神知道我們的需要,祂每天引領我們。若我們能遵行神的道,就是領受神的恩典,有祂的同在就是福氣。
四.善用手提電話短訊:當今市民都使用手提電話短訊代替賀年卡,教會更應不甘後人地善加使用,建立全面的「手提電話短訊聯絡網」,將所有人包括信徒、信徒親友、教會佈道對象及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手提電話號碼作完整記錄,方便在華人新年時發短訊向他們賀年,而且在其他日子也可使用,省時又省力!
五.創作基督化「新年歌」:無論在敬拜或生活上都不可缺少詩歌!馬來西亞華人在新年期間到處播放或演唱新年歌,無可否認有其影響力。若沒有新年歌,整個華人新年的氣氛就顯得失色。教會若能深入探討「新年歌」受到普羅大眾喜愛的原因,從而得到啟發,以歌曲作為向社會宣教的接觸點,相信有助宣教事工。過去在教會中,有人改編「新年歌」,雖然歌詞基督教化,但終究不是原詞,給人感覺不太實在。教會應當自創「華人新年歌」,盡量鼓勵有音樂創作恩賜的弟兄姊妹,編寫動聽悅耳而有意義的新年歌,不但在教會使用,也要推廣到整個社會,成為家喻戶曉的歌曲,從而建立正確的思維與信仰,促進宣教事工,使基督教融入華人文化。
綜觀馬來西亞的華人農曆新年,各種各樣的慶典或習俗給人熱鬧非凡的印象,而且展現色、聲、味,但其內在主要本質卻包含除舊更新、感恩、新年新期望等內涵,這些都是基督徒所能接受的信念。因此,從馬來西亞華人族群慶祝農曆新年的方式,我們不難發現其中蘊藏神的道。教會應藉此佳節多辦應節活動,將神的道發揮、廣傳,促使基督教信仰內涵融入華人文化中,讓華人能對基督教產生認同感,達至宣教之效。
註:
余自力:「基督化華人新年」,《南鐘報》,二○○七年第一期。
分類:福音預工、城市宣教、教牧與宣教、信徒與宣教、同文化宣教、服侍社區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三○五期,二○一五年二月號,第二十六至二十八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