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德植堂經驗分享
洪立民 中華福音使命團駐德國宣教士 |
宣教士拓荒植堂必須具負擔、熱誠及策略。自一九九一年來到德國柏林(Berlin, Germany)宣教拓荒、建立教會,及至二○○四年夏天重返德國東部,在萊比錫(Leipzig)等地建立教會,至今已逾十三年半了。在這二千多日中,酸甜苦辣都嘗過。
東德初遇
一九九○年五月,我以臺灣浸信會聯會國外傳道部部長身分應邀到德國,德華福音友會負責人葛忠良牧師(Rev. Siegfried Glaw)帶我到各地拜訪及了解華人事工,當時西德的查經班、團契不足六個。當我來到東、西柏林交界,看見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Gate)兩旁矗立的圍牆,就開始對這兒有了負擔。圍牆的背後就是被困多年的鐵幕,我當時就有種感動:希望福音能傳遍東德。
首踏征途
一九九一年十月,臺灣浸信會聯會正式差派我們一家四口到柏林宣教。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我們來到柏林建立了華人教會。當時柏林約有六千名華人,其中一千多人是學生或學者。前後共八年時間,我在柏林向三種華人群體傳福音:一.學生、學者;二.餐館業人士;三.難民。八年當中帶領三百多人信主,近兩百人受洗,整個柏林座落在前東德境內。
一九九八年之前,除了柏林以外,整個東德的華人數目不足七十,哈雷(Halle)就佔近半。哈雷是東德第四大城市,當地著名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就有近二十位博士後的華人學者,有的已是國內著名大學的教授,甚至系主任。感謝神的引領,讓我們認識一位中餐館老闆,她曾是訪問學者,我帶領她信主,在柏林教會受洗。她非常熱心,開放餐館及接待學者來吃飯。一九九四年,我們在哈雷開始了東德第一個聚會點,每月聚會一次,平均有十五至二十人參加,70%是公費學者。一九九六年在波茨坦(Potsdam)開始了每月一次餐館業人士聚會。
一九九八年夏天,東德德勒斯登(Dresden)來了第一批一百五十名中國留學生。一九九九年我兩度到訪,分發了近一百份福音單張、小冊子及「德國中文圖書館」目錄。在那裡我只遇見一位基督徒,也曾向二十多位留學生傳福音。該年聖誕節,我們在當地開始第一次聚會,一週後我們全家就離開待了八年的柏林到加拿大溫哥華(Vancouver, Canada)牧會。
再上征途
二○○○年開始,大批中國留學生及學者到了東德。目前至少有六千多名中國學生、學者及少數工作者,分布於東德二十個城市。雖然全德國的中國留學生有80%在西德,但畢業後返回中國大陸的比率以東德較高,因此往德國宣教的感動再次深深地激勵著我們,於是辭去溫哥華的牧會事奉,二○○四年六月中旬重返德國宣教,從拓荒植堂開始。按照葛忠良牧師的指示,我們來到東德。
拓荒與策略
東德當時只有三個聚會點:萊比錫、德勒斯登及開姆尼茨(Chemitz),聚會人數都是個位數,整個東德的聚會人數少於三十,是一片屬靈荒漠。經過一個多月家居安頓後,我與妻子開始禱告,尋求及思考工場策略。經過禱告及從過去的植堂經驗制訂以下策略:
一.主動出擊建立友誼:在市中心大街、大學、大型超市等有華人學生進出的地方主動出擊,建立友誼,有機會就作個人佈道。
二.開放家庭:建立溫馨的家,逢週三招待學生吃飯、聚會及查經。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我們家的客廳已容不下聚會的人(已逾三十人),於是分成兩組。目前萊比錫已有四個查經小組。
三.舉辦營會、迎新晚會、戶外活動、福音講座、音樂會等。
四.加強肢體交流、生命見證分享與個人關懷:主日崇拜後推動「愛心一刻鐘」以關懷新朋友,並在主日安排見證分享。
五.開辦造就課程、主日學、同工培訓、門訓:設每年一次的聯合培訓,教導事奉及帶領查經的技巧。
六.推動全教會門徒培訓:第一年上半年30%信徒參與;下半年60%信徒參與;第二年上半年90%信徒參與。雖然學生流動性大,尤其是在東德,但五年多以來已有近兩百人信主,受洗的已超過一百二十位。
現況與展望
目前我服侍七個城市,約三千名華人,其中90%是中國留學生及學者。逢週五、六關懷及輔導外城的團契聚會,包括哈雷(有十五人聚會)、馬格德堡(Magdeburg,約三十人聚會)、魏瑪(Weimar)、耶拿(Jena)及埃爾福特(Erfurt)約有十五人聯合聚會,梅塞堡(Meserburg)正進行關懷開拓。經過近三年的耕耘,萊比錫華人基督教會於二○○七年成立,平均有五十五人聚會,設有主日崇拜、詩班、成人主日學。每年舉行兩至三次洗禮,每週舉辦四個查經小組。小組活動包括詩歌、見證分享、查經及代禱。每月第一個主日崇拜後舉行教會復興禱告會,這是教會最重要的聚會,亦是支持教會事奉的整體動力,以鼓勵信徒作本地短宣,協助牧師在外城的工作。
常面臨的挑戰及解決之道
一.生活習慣的改變:作息時間;飲食習慣——常在外奔波,只能吃麵包。
二.文化的衝突:要認識當地文化及入境隨俗。
三.孤獨的考驗:面對心靈上的孤獨——是與主親近的更好時刻,事奉上的孤獨——缺乏同工。
四. 工作的困難:牧養對象流動性大;學生時間少;難以培養資深同工。
五.危機的處理:婚姻、人際關係、經濟及精神疾病。
六.解決之道:惟有警醒禱告,凡事謝恩;心裡柔和,謙卑學習;要忍耐與順服;對主有信心和盼望;要靠主常常喜樂。
拓荒植堂的難忘經驗
在柏林的首三年看見主日崇拜人數以倍數增長,小組查經由一個增至七個,更成立了兒童主日學、成人主日學、詩班、團契、監獄事工等。一九九五年成立教會,一九九六年主日崇拜平均人數增至近百人,但這種興奮並不能持久,人越多,教會越複雜,信徒靈命參差不齊,學生、學者、餐館業人士及難民聚在一起,事工繁重令問題多起來,彼此傷害的事也時有發生。惟有靠禱告與聖靈的動工化解。
另外,剛到萊比錫時,一切從頭開始,查經班人數經常是個位數,第一次主日崇拜舉行時,十一人當中逾半衣履不整,大部份穿著涼鞋甚至拖鞋前來,崇拜後至少有五人立刻到教堂門口抽煙,司會、領唱、信息、音響由牧師一人包辦。首兩年在東德的事奉中,我們經常流淚,就是每次聚會都會感動流淚,看見年輕學者認真學習及熱心事奉,聖靈的作為與同在也非常明顯。不但傳道同工流淚,信徒甚至慕道朋友也一起流淚,這些年來,他們如同我們的兒女,一章章生命改變的見證,一群群畢業返回中國的學人,怎能不令人流下感恩的淚呢?
代禱事項
一.同工的需要:宣教士需要建立長期同工團隊,互相配搭,否則孤掌難鳴,難以長期承擔超出體力和精神負荷的事工,尤其在東德的華人數目少且分散,事奉相當虛耗體力及精神。
二.經濟的需要:95%的東德華人是留學生和學者,各種聚會都需要經費支持,甚至舉辦聯合聚會都要補助火車票車資。
三.宣教士與培養本地同工的需要:德國年輕傳道同工大多專注牧養,已沒有精力作宣教拓荒。筆者目前的負擔是繼續拓荒植堂,建立長期同工團隊,並鼓勵信徒接受神學裝備後回來牧養,歡迎有恩賜及負擔的同工加入團隊同心事奉。
聯絡方法
地址:Nord Str. 66, 04105 Leipzig, Germany.
電話/傳真:49-341-5832083
電郵:int_mission100@yahoo.com.tw
Pic 1: 二○○八年馬格德堡特別聚會
Pic 2: 萊比錫華人基督教會主日崇拜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七五期,二○○九年六月號,第三十一至三十二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