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作戰,聚少離多?

李衍煬
臺灣中華基督教內地會宣教士,
現於德國宣教

 

  筆者在一九八九年末到德國(Germany)留學,父母面對孩子要出遠門,到陌生的國外長期居住,總不免擔心掛念。尤其記得母親當時淚灑機場的情景,歷歷在目。當時一個普通的家庭要供應小孩出國念書,往往要花費不菲,在留學期間回國探親不是容易的事。不像今天普遍經濟情況好的留學生,一年半載就能回國探親。

  到海外的華人宣教士就好像當時的留學生,父母總會掛念孩子。特別是華人父母,即使是基督徒父母,大多不願意讓自己的子女飄洋過海,過著又辛苦又長期不能見面的宣教士生涯。這可能是傳統的華人社會,可能特別是臺灣教會在宣教行動上的最大挑戰之一。孔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思是說,父母還健在時,隨時要讓父母召喚得到,不敢離父母太遠,若是不得已要遠行,則要告訴父母遠行的原因,要去甚麼地方?甚麼時候回家?好讓父母安心。但偏偏宣教士的工作必須長期在遠方,這不是短宣,也不是有期限的中宣(通常在四年以內),而是不知道甚麼時候才會結束的長宣,一個任期接一個任期。或許根本是無限期的宣教事奉,就像許多到中國的西方宣教士,一待就是一輩子,有的退修返國,又再回到宣教工場定居,甚至有的鞠躬盡瘁,客死異鄉。不!其實就是把宣教工場當成自己的家鄉。許多差會也有規定宣教士返國述職的時間,所以並不是宣教士想要回國就隨時可以回國。當然,家人有重病或變故時除外。

  除了父母「捨不得」的原因,子女也有「捨不得」的因素。這是華人宣教士在盡孝道和主耶穌宣教呼召的衝突。主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又對要求先辭別家裡的人說:「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參路九57~62)主耶穌要求跟隨祂的人要有一個覺悟:「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十四26)又說:「這樣,你們無論甚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十四33)由此看來,主耶穌的呼召,的確和儒家孝道思想有很大衝突。不知道這是否臺灣基督徒較少願意到海外宣教的重要原因?

  筆者選擇前往德國向海外華人宣教,一方面是親身接觸到海外華人心靈的空虛,如同羊沒有牧人;另一方面則是受到主僕戴德生牧師(Rev. James Hudson Taylor)的影響,他一生為中國人獻上生命;而更重要的是主耶穌的呼召。為了回應主耶穌的呼召,筆者與妻子在禱告多年之後,終於踏上宣教之路。雖然過程中不是很容易,但是神呼召了,也必為我們開路。

  筆者出發前,母親同樣不捨,她強忍淚水在機場送別。我們也知道,這一去是幾年不見,臨別依依的場面幾番熟悉。出發前我們家老三只有半歲的襁褓年紀,就這樣一家五口離別家鄉、家人,到陌生之地開始宣教士生活。雖然現代科技進步,常常可以用電郵及電話聯繫、閑話家常,但總是有限。有一次妹妹寫信提到強烈颱風來襲把家裡淹了,她半夜裡牽著父母的手,在漆黑的夜晚倉皇逃到避難所的情形,使我們非常掛心,但又無能為力。在這期間,陸續發生岳父病故、岳母生病開刀、父親遇上車禍、母親生病,對於我們不能隨侍在側深感愧疚。所幸我們所屬的差會同工竭盡心力照顧我們的父母,使我們不致有太大的擔憂。每逢節日或父母的生日,他們也會定期探望,或是以電話、寄送卡片問候。

  每年過春節,父母最想念他們的孫子,我們卻無法與父母家人團聚,讓他們含飴弄孫。從中國的人倫來看,我們不能盡為人子女的責任,但這是必須付出的代價。母親是虔誠的基督徒,她常為我們禱告,給我們帶來莫大的安慰。目前,筆者的父親、妹妹、弟弟、岳母及四位小姨小舅都未信主(感謝主!岳父在臨終前已受洗),我們常為他們禱告,負擔也日益加深。我們知道世上的人倫總有一天要過去,但能在天上享受永久「天倫」之樂,不正是華人所深盼的嗎?

  在此,筆者要感謝主,讓我們的家人雖大多數不信主,但他們卻體諒我們成為宣教士,在海外工作必須長期與家人分離。他們沒有對我們埋怨,反而常常掛念我們的需要,為我們寄來家鄉的包裹。我們也知道,能到海外事奉是神格外的恩典,這樣的事奉時間我們也不知道會有多久,只知道雙親漸漸年邁,我們總有一天要回去照顧他們,在盡孝、為主服侍兩件事上取得平衡,也免得在華人社會中、在未信之人口中留下罵名。

  雖然主耶穌並沒有呼召所有基督徒到海外宣教,但是在家鄉傳福音的基督徒也能稍微認識宣教士的內心掙扎,我們多麼需要弟兄姊妹的體諒和支持,無論是面對前方的事工困難、後方的奉獻支持短缺,或是宣教士家庭的生活適應、家鄉親人的照應,都是海外宣教士必須面對的鉅大壓力。但我們知道,神要開道路!耶和華以勒的神必有預備。

 

分類:宣教士見證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八三期,二○一一年四月號,第二十四至二十五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