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教路上
![]() |
李林靜芝 國際關懷協會宣教士,2006-2011年被差派到香港, 與夫婿李秀全牧師一同在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事奉 |
踏上宣教路
《詩篇》九十篇九至十節,摩西以「一聲歎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描寫人生的內容。《雅各書》四章十四節,雅各以生命「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描寫人生的短暫與無定。
面對「又短又苦的人生」,我們當如何善用?也就是:「如何使我們的生命有意義、活得更有價值?」這是每個「認真的基督徒」首當思考的課題。
身為師母,不但需要清楚自己每天忙碌的事奉「為誰辛苦、為誰忙」,
同時要與丈夫配搭,夫妻有一樣的異象、一樣的負擔、一樣的腳蹤外,還需照顧群羊,牧養並引導弟兄姊妹認清神對祂兒女的終極心意。
當我們仔細查考神的話,就會發現使徒保羅對人生有清晰的看見:「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羅十四7、8)「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腓一20)「所以,無論是住在身內,離開身外,我們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悅。」(林後五9)……這些鏗鏘有聲的話,讓我們確定:
一.最蒙福的「人生內容」是討神喜悅的人生。
二.最有價值的「生命投資」是把短暫的人生投資在神永恆的國度。
三.最穩妥的「人生道路」是行在真神旨意的路上。
今年,當我們夫婦回首過去四十八年(一九六三至二○一一年)的全職事奉生涯時,我們發現:「這段不長也不短的歲月,乃是由一次次『尋求神的旨意』、『順服神的旨意』所串成的。」從十四年學生工作,進入十八年牧會工作,再進入目前的十六年宣教工作……還記得,當我們滿五十四歲那年(一九九四年),我們順服神大使命的呼召:「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教會也順服神的揀選,願意學習第一世紀安提阿教會的榜樣,差派自己的主任牧師夫婦踏上宣教之路。在該年宣教年會中的感人差派典禮,以及接下來各團契、各家庭所辦的三十幾場難分難捨的歡送會時光,都還歷歷在目……一轉眼,竟已進入宣教第十七年,我們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年過七十的長者。雖然精神、體力大不如前,且有高血壓、坐骨神經痛相伴,但我們的心志不減,繼續以長者扶持年輕同工的角色投身在宣教工場;因為主再來的日子近了。二十一世紀是全球宣教總動員的世紀,不論男、女、老、少,都沒有藉口可以在宣教的行列中缺席,因為不管是在近處或遠方,都有神為我們每一位信徒所預備的宣教工場──宣教從家開始,我們的父母、兒女、親人、朋友都信主了嗎?
宣教路上的學習
在我們的事奉生涯中,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挑戰和學習:做學生工作時,
學生把我們看成屬靈輔導及無話不談的兄姊,我們也樂意全神投入地關心他們每一位,使他們得到造就。只是學生人數龐大,即使是蠟燭兩頭燒,也無法滿足當日所面對一百多萬學生的需求。牧會時期,由於服侍的對象擁有不同的背景,信徒的年齡差距很大,我這位以義工身分參與教會事奉的師母,每天要面對層出不窮的問題,雖然常接電話到手麻,卻深深經歷到愛心與代禱的真實果效。踏上宣教之路後,我發現這段路程的學習迥異於前兩段時期的學習,限於篇幅,只略提幾項:
一.戰爭的威脅
頭六年,由於外子總幹事兼工場主任的身分,我們經常來往於東南亞〔包括泰國(Thailand)、緬甸(Myanmar)、柬埔寨(Cambodia)、印尼(Indonesia)、菲律賓(Philippines)、香港、臺灣等地〕工場。一九九五至一九九六年間,泰、緬邊境的金山角一帶,時有毒品戰爭,我們上、下山區相當危險。每次有戰爭風聲時,就需於當晚摸黑或冒雨匆匆下山,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急行,多次摔倒,造成後來脊椎骨的問題;但感謝神的同在與保守,使我們每次都平安。
二.飛行的危險
有一次我們在印尼,從爪哇島(Java)的雅加達(Jakarta),搭乘大飛機抵達加里曼丹島(Kalimantan)的一個城市,轉搭一架中型飛機,飛向東北的一個小島達拉根(Tarakan),再換搭蔡宣教士所開的六人小飛機,飛一個小時,進入熱帶原始森林裡的一個落後地區。在小飛機上,我低頭俯視下面遼闊的原始森林,是如此茂密、一望無際,一旦墜機,小飛機埋進濃厚的叢林之中,相信連救難人員都找不到飛機的踪影。當蔡宣教士告訴我們:在差會裡小飛機墜毀事件曾發生時,我的心中頓時肅然起敬,向這批冒著生命危險獻身飛行宣教的同工致敬。一九九七年,我們經常搭乘的越南航空班機在金邊(Phnom Penh)墜毀;同年年底,另一架我們常搭乘的印尼航空班機在我們常去的棉蘭市(Medan)墜毀……這些年中,「死亡」一次次從我們身邊擦肩而過,神至今仍存留我們,我想是因為我們該做的工尚未完成。
三.環境的適應
「適應」是宣教士的一大課題,其中包括:
(一)氣候的適應:對我們而言,從一年五個月下雪的波士頓(Boston)搬到全年酷熱的泰國,剛抵達的頭幾個月,就算每天洗澡五次都仍滿頭大汗、汗流浹背、汗如雨下。
(二)語言的學習:在大熱天學泰文,發現自己不但身體疲倦,腦力不足,舌頭也不管用了。據說泰文源自梵文,不但文字複雜,發音也不容易……因此,有些人因為語言上的困難轉換宣教工埸。
(三) 文化的適應:學語言還簡單,要了解、欣賞及融入當地文化需要假以時日,且是必須心存謙卑學習的功課。
(四) 疾病的流傳:每個地方都有當地流行且容易傳染的疾病。我們去的泰北地區是亞洲愛滋病最嚴重的地方,此外,瘧疾、登革熱也常見。宣教士除了要了解這些疾病,也當為自己及全家做好預防的措施。
蒙神憐憫,讓我們夫婦有幸於中年後期踏上宣教之路,到如今,我們仍在宣教課程中繼續學習。
身為師母,我最關心的是與我同當兵的師母,因為師母的特點之一,就是「會關心別人」,而且往往到「犠牲捨己」的地步,神必記念師母默默的擺上。但也請師母不要忘記自己的需要,好好照顧自己身、心、靈的健康;因為在宣教工場中,往往由於太多事情需適應、太多難處需面對,而丈夫卻忙於事工的推展,家人親友又遠隔重洋,無人支援、無人投訴……在極度孤單下,師母會陷入了憂鬱症──二十一世紀最流行的病症──而不自知。
在全世界宣教工場中,三份之二的力量是姊妹投入的,神竟願如此看重姊妹,讓我們也不小看自己。
分類:宣教士見證
本文原載於《教牧分享》總第一七八期,二○一一年七月號,第二十九至三十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