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這回事
高淑芬 香港宣道差會駐泰國宣教士 |
「自由地區的跨文化宣教比較容易嗎?」一聽到這個問題,腦海中便響起這樣回答:「與家人同住了三十多年的女子,當離開香港──這個成長的地土,踏入異地的文化生活,從頭一天起,已經不容易;那管得是自由地區與否。」然而,若我擴大至從整個宣教國度來比較,可能又會回應道:「在自由地區的跨文化宣教是比較容易的。」到底是容易抑或不易,不如請你來觀看一下吧!
先說說小女子所服侍的「自由地區」在哪吧!她是位於泰國(Thailand)中部的巴吞他尼府(Pathum Thani),接近曼谷(Bangkok)的一個府。因兩年前發生大水災,巴吞他尼這四個字才傳到香港。曾有姊妹告訴我,在香港某大超級市場,看見有巴吞他尼米發售。是的,在這裡你可看見許多的稻田,甚至有政府的稻米研究中心,連中國河北省官員也曾來此地研究。但隨著巴吞他尼的人口逐漸上升,更因為鄰近曼谷的緣故,漸漸大路旁的稻田,也變成了房子,並且因地價較曼谷便宜,這附近也建立了許多大學。故此,在巴吞他尼的泰國人,有三份之二是來自泰國其他地方,包括:北部的清邁(Chiang Mai)、南部的布吉(Phuket),東北部的孔敬(Khon Kaen)等。小女子所服侍的群體是操泰語的群眾。為何要說說小女子身處之場境呢?其實,在泰國的大文化底下也有著各部各府的小文化,若再加上宗教背景,文化也有不同。小女子接下來分享的,便是這十二年在泰國跨文化宣教所學習的事兒,也是小女子仍在學習的事。
每當短宣隊來到這裡,有一句是必須學習的說話:「康攬U天嚟?」(泰語音譯)這是關乎於人每天所需的基本需要,意思就是「廁所在哪裡?」那我們就從廁所說起吧!泰國廁所一般不會有異味,都很清潔,但卻是水汪汪的。因泰國人如厠後,都會用水沖洗;然而,若把廁紙拋入馬桶,一般都很容易淤塞。若在一些沒有抽水設備的房子,便需要用旁邊桶內的水來自行沖廁,故廁紙放入如此的馬桶就更「沖不斷、理還亂了」。因此,我會教短宣隊,要將廁紙放入垃圾桶內,若沒有,便放進自己攜帶的小垃圾袋內,千萬不可「掉以放心」。但許多短宣隊員習慣難改,一時忘記下往往令廁所塞了。有一次,與短宣隊往醫院探訪病人,院方特別安排接待賓客的房間讓他們安頓,誰知卻塞了廁所,幸好及早發現便全體向院方道歉。你看,更好的事奉也留下了這一敗筆。廁所文化是小事,但卻可做成大事!
回想當初學泰文時,單要學習跨文化地區的「誇啦啦」語言,已經叫苦連天:四十四個字母;三十二組響音;五個聲調;最後,更要參與一年一度的全國泰文考試,來評估水準呢!學習泰語時,老師著重的不單是泰文,更強調寫字要美,聲調要美,上課穿衣要整齊,合乎體統。參與考試時就更要穿白衣黑裙、黑皮鞋,規格該如何如何。即或是校內的模擬考試,也要穿戴像去考全國試一樣。其實日常回校上課,作為語言學生,我們已有規定要穿得整齊。以前,我想不到「美」在泰國是如此重要。在一些公司,特別是政府辦的部門、學校、孤兒院等,星期一至五均有當天穿戴的指定顏色(是全國統一的),例如:星期一是黃色,星期二是粉紅色……即使星期六、日也有各自的顏色,只是因政府官員不用上班,故較著重星期一至五的規定。在平日,一般市民也可不用留意,但若碰上大節,卻要注意,例如:皇帝生日穿著黃色;皇后生日穿著藍色。有一年皇阿姐逝世,全國都穿上黑或有白色的衣裙,長達三個月;又如剛有一位泰國備受尊重的高僧逝世,全國也是穿上黑色衣服一個月。小女子當然可以選擇不穿特定的色系,市民也可以不穿,但出於對他們文化的尊重,就要入鄉隨俗。當小女子如此尊重他們的文化,所換來的也是尊重,政府機構也讓我進行福音活動。
但有一次,小女子在衣著上卻出了錯,且是在重要的場合。事發前三天,醫院院長致電叫我赴會,說王子、王妃會來醫院探訪,到時更有嘉許儀式,叮囑要穿戴美麗整齊。我心想:「上週往醫院探訪時,院長也沒提及此事,可能在想場面會很熱鬧,也讓我這外國人見識見識。」剛巧那天時間許可,便答應赴會了。誰知,當天院長一見我,只是心急地搖頭,說我穿戴不夠整齊。那天我穿的,已算得上是香港的宴會服裝了!還有閃珠片的呢!鞋子也穿上不露趾的(平常在炎熱的泰國多是穿涼鞋)。心中暗忖:哪來的不整齊呢?後來才知我是有分接受嘉許的其中一人,而其他的領獎人士均穿上了套裝或晚禮服般樣式的衣裙。「噢!這麼重大的事,為何不在上星期我來探訪病人時告訴我,並提點我穿衣的規矩呢?為何只是三天前以電話通知呢?」同時間,心裡也默然禱告主:「主啊!若因衣飾不合格,應得的嘉許就此落空,而失了見證你的機會實在對不起,求主赦免!」結果面對著院長之搖頭時,其中一位護士有一件黑色外套。雖然她個子比我小,真感恩能穿得上,結果才勉強過了一關,順利從王子手上獲得獎牌。可見穿衣這小事,內容大有文章!院長是否用了「不急文化」呢?泰人真的是喜歡「製嬴嬴」(泰語音譯):一切事慢慢來不用急。
還記得起初在巴吞他尼駕車,還不熟悉一些路段,特別當要去一些家庭探訪時不知道怎樣走。幸好總有些肢體一同前去,但每次仍令我非常緊張,新手的我,駕車時一方面要手動換擋,另方面也未清楚路面情況;但泰國肢體還是慢慢的來告訴是轉左或轉右。例如:當你在最右線上,才叫轉左;有時,道路車多轉左不成,便只好找路、掉頭、再來一遍。雖然我已事先告訴他們要預早告知,但他們總是如此,唉!
在泰國第一次的家庭營也令我非常震撼,那是巴吞他尼教會及母會一起舉辦的。到了分配居住地方時,我、一位女執事與另一家庭,包括:父、母及兩名女兒同住,進入時才知道除了洗手間外再沒有間隔,只在地上鋪了長長的床舖。女執事可能見我面容失色,就安排我睡在靠牆邊的位置,然後是女執事、兩位女兒、其母及其父。試問你若在如此的空間,會睡得好嗎?即使時至今天,仍有如此的安排:有次短宣隊參與家庭營,我與四位姊妹被安排一個房間。但安頓不久,營會負責人告知傍晚有一家四口會入住,包括父母和一對子女。當時姊妹都驚訝萬分呢!後來我請求那安排的人再處理一下,才免了一場不必要的文化衝擊。
起初滿以為語言難學,但漸漸地更覺得文化學習更是難以估計的難。有一主日崇拜前,小女子剛向一頑童施教,因他破壞公物,屢次以圖釘刺壁報上的照片,最近更刺穿鼓面,誰知崇拜後,小女子被他的媽媽大駡一頓,稱若要駡她的兒子,按照泰文化,理應告知父母一聲,否則就如給父母一個耳光!小女子對此文化真不知情,惟有向她道歉!但小女子被她駡了一頓,她事先還未告知小女子的父母啊!就以此事件,我曾詢問來自不同部的泰人,到今天還未遇有如此之文化,文字不懂還可賴字典,但文化有時卻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在這自由的泰國,Tha在泰語中就是自由的意思。沒錯,在這裡傳福音絕對自由,可以公開舉辦佈道會及派單張,我們可以向不同宗教的人士佈道;但也因為自由,當與泰人傳福音,即使他決志了,但接下來的跟進初期,許多人已覺得沒自由而不參與教會。縱使有留在教會的,也因自由而欠缺委身,願意 恆常地參與事奉更是少有的,難怪在這片自由地,到了今天仍有許多宣教士正在努力,後方仍需要有許多的禱告支持者。或許在自由地區下,你就得接受這地的自由舉動了。
思考問題
在這跨文化環境下,你想宣教士是如何仍能持久事奉主呢?
在後方的你,有何參與或行動來支持前方的宣教士呢?
分類:服侍社區、福音預工、跨文化宣教、文化衝擊、10/40之窗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三○○期,二○一四年四月號,第十五至十六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