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教育──普世宣教的基礎建設

彭臧玉芝
臺灣校園福音團契宣道中心主任

  「宣教教育越早越好!」華人基督徒可能難以明白這句話。

  就臺灣而言,許多教會的牧長或個別信徒還停留在這樣的困惑當中:「到外國宣教?我們在本地傳福音還來不及呢!」好一點的基督徒,漸漸醒覺要推動宣教,或者認為宣教工作可促使堂會蓬勃發展,甚至有趕時髦之虞;但是有些信徒未打好基礎就想追英趕美。所謂基礎建設就是做好宣教教育、耕耘宣教土壤、培養宣教人材,以及借鏡歷史和國外差傳機構的優缺點等,這些都不能一蹴而就。

  上面這番話可不是我的獨斷獨言,那是七年前宣教前輩龍維耐醫師夫婦招聚一次非正式宣教領袖交流會,來自北美、香港、臺灣的幾位代表的席上所談。七年後,這些憂心的問題有否改進?

  「差傳鐵三角」一詞眾所週知,即母會、差會、宣教士三方面的伙伴關係。近年又有所謂「差傳鐵四角」,除了神學院及宣教訓練學院,又把宣教關懷團體及後勤單位包含進去,這些無名英雄才漸被正名,受到重視,而這「第四角」就是宣教教育的執行單位。既說是教育,好比孩童上學,其學前啟蒙教育更可能是宣教奠基的階段。

從家庭開始

  宣教教育越早越好,多早呢?西方宣教先賢看重家庭宣教教育,這值得我們效法。華人熟悉的中國內地會創辦人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小時候被父母奉獻給神,並為他禱告;他長大後,便蒙神呼召到中國宣教。深入研究學生志願運動的阿瑟.塔潘.皮爾森博士(Dr. Arthur Tappan Pierson)說:「若當日父母不願為兒女的宣教心志禱告,學生志願運動就不可能產生。」

  韓國宣教興旺眾所週知,一九九五年韓國舉行青年宣教大會,參加的八萬名青年學生當中,有六萬名願意獻身當宣教士。在大會奉獻禮的程序表上,最後寫了一行小字:「謝謝所有為兒女禱告的母親!」可見他們從小就開始宣教教育。

  反觀華人顯然起步較晚,就如一般人將教育的責任推給學校,基督徒父母同樣將培養宣教意識的責任交給教會。這情況還算好,大部份是自己不大了解宣教,一旦其子女有意宣教,或對跨文化事奉有興趣,他們就緊張(兒女要離家千萬里,受苦啊?父母還健在,不能遠行啊!)、說服(替代方案:在本國事奉不好嗎?),甚至阻撓(苦肉計:兩老年紀老邁,你捨得離開我們嗎?)。

  家庭宣教教育的根源就是父母對神的敬畏,樂意全家事奉神,在生活上從小培養孩子對世界的興趣和關心。我認識一個家庭,他們培養兩個兒子對地理、地圖、地球儀、國家、國旗的興趣,更到了專家的地步。這兩位小壯丁可能就是未來的外交家或宣教士,將來必定後生可畏!家庭培養宣教意識可從一起遊戲開始,不但趣味化,還能增進親子關係;家中擺設異國文物、旅遊紀念品、宣教士照片及禱告信、講說宣教士的故事、為宣教士禱告;家庭聚餐時,偶爾帶家人吃異國風味餐;鼓勵孩子看資訊性節目,每逢看到哪個國家發生天災人禍,全家一起為此禱告,必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效;透過全家出國旅遊,關注異國民俗風情,可增加跨文化體驗,從而擴展孩子的視野。

擴張世界觀

  由於我們夫婦在臺灣校園福音團契從事青年工作,所以深知扎根宣教教育的重要。青年是神國度的人材,也是未來宣教禾場上的工人,培育年輕人成為有普世宣教眼光的基督徒,是宣教教育的第一步。如何讓他們感到宣教不是遙遠的事?宣教工作的循環必定是:舉目(look )→禱告(pray )→差遣(send )→出去(go )。「舉目」向外看,關懷宣教是基本;拉近世界與他們的距離;除去「宣教就是『屬靈偉人』、『愛主宣教士』的事」的刻板印象;將宣教意識趣味化、例常化、生活化,甚至付諸行動。

  我們從二十多年前開始,在宣教土壤貧瘠之處披荊斬棘。先著手普及宣教概念和常識,想出各樣能引發學生興趣的點子,這稱為「差傳茅屋」(Mission Hut),一方面取必勝客(Pizza Hut)英文的諧音,取其送貨精神(服務到家);另一方面顧名思義,「茅屋」(hut)象徵到遠方宣教。我們先列出宣教聚會的內容,如點菜般讓各大專團契挑選,或者推出「招牌菜」(this year’s special),例如「為甚麼要到海外宣教?」,再逐年進深學習。

寓教於樂

  面對年輕人,宣教教導必須寓教於樂,想盡辦法提高興趣、開啟胃口、營造氣氛。在營會、宣道日、宣教之夜、宣教大冒險體驗活動中,安排具啟發性及活潑的暖身活動、遊戲、影片、海報布置、文物展示等。鼓勵學生在住處、團契聚會點和團契之家張貼地圖、放置地球儀、貼出各種宣教海報、宣教士禱告信。透過這些活動,學習跳出只關心自己的小圈圈,拓展視野,放眼世界,為全球各國禱告,將時事與禱告結合;看著地圖為各國福音事工、福音使者、所關懷及認領的宣教士禱告,就能進到「禱告」的階段。

  青年宣教教育看來在「差遣」方面難有貢獻,事實不然。他們可以從宣教歷史和宣教士傳記中看到許多宣教先鋒的典範;也可以透過關心及認領現役的海外宣教士,從而認識他們的甘苦,為他們禱告。年輕人需要看到榜樣,身為青年工作者或教會長輩,不但要提及「遵從主的大使命」,還要建立身體力行、身先士卒的榜樣。從這些典範中,神或許感動這一代年輕人效法先賢前輩,踏上宣教之路,走「出去」。

  但是走出去的親身體驗卻未必要等到未來。在現今地球村的時代,青年外出遊學、訪問、考察、當交換生、替代服役到海外服務、參加國際會議、短宣體驗並非難事。百聞不如一見,把年輕人帶出去「看」、「學」、「做」是最震撼的教育,勝過千言萬語、讀書萬卷。

  宣教教育是扎根的工作。如果華人教會從牧者到各級主日學同工,在教會及家庭看重宣教教育;從事青少年及青年工作的同工身體力行,先成為有宣教負擔的人,以至影響下一代,那麼所謂「差傳鐵四角」必能互相支撐,牢不可破,華人普世宣教前景將真正「看好」。當宣教的種子經過我們只問耕耘、忍耐等候,秋冬過後,春天將翩然來到!


家庭成員同玩世界地圖國旗遊戲


青宣宣教展覽


第三屆青年宣道大會


第四屆青年宣道大會

 

分類:宣教教育青年宣教

本文原載於《教牧分享》總第一六○期,二○○八年七月號,第十至十一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