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教會的差傳/宣教合作──優勢與掙扎
![]() |
黃家輝 香港順安浸信會主任牧師 |
神頒布大使命給門徒,預備了兩個地上組織完成大使命。這兩個組織相輔相成,就能完成神的使命。第一個組織是地方教會(所謂靜態使命架構),第二個組織是差會(所謂動態使命架構)。蒙恩得救的信徒應有大使命的負擔,就像近期常用的「使命教會」(missional church) 觀念。教會存在具備獨特使命(傳福音、建立教會、造就信徒),亦是差傳工作的基地,重視禱告、敬拜讚美和靈命更新,從敬拜和禱告領受異象,推行差傳教育,設立差傳組織、架構及章則,也須釐訂差傳策略,傳遞差傳異象。教會更要徵召、培育、裝備和差派工人、管理經費和運用資源、關懷宣教士、尋找和發展伙伴關係、評估發展及調整策略。地方教會是固定的群體,也是靜態使命架構,在固定的地區為神作見證。地方教會有其限制,她不容易接觸其他地區的未得之民,所以需要另一個使命架構協助教會實踐神的使命。由於差會是流動性組織,也是動態使命架構,他們訂定策略、開拓新工場、招募、甄選、訓練、指派、督導和照顧宣教士,定期評估工作,並協助教會參與及推動差傳事工,差會成為教會延伸至工場的手,透過所差派的宣教士傳福音及關愛、服侍不同的未得之民,建立基督的教會。 不同的教會可參與不同的宣教合作,這按各堂會的情況而定。我分析了三個教會差傳/宣教合作的優勢與掙扎,闡述如下:
堂會自設差會
初期教會不像二十一世紀的教會,將神學教育、差派宣教士及差會的工作分開,就如主後一世紀的安提阿教會承擔這三方面的職務,他們以堂會為本參與大使命的工作,以一家堂會維持神學教育、差派宣教士及差會的工作。
一些大型教會在發展事工的進程中開始差派宣教士,因此成立堂會式差會。堂會式差會有其獨特優勢,該堂牧師能透過講道向會眾分享異象,也容易直接與支持宣教士的會眾溝通;堂會也可為會眾刻意安排差傳神學教育課程。堂會與宣教士的溝通在管理上比較直接,也容易向堂會招募有志宣教的會眾。另一方面,這些教會有其掙扎,差傳工作屬長期爭戰,亦長期運用大量金錢,自設差會的堂會也須承擔更大的經費開支,包括支持宣教士的生活費、成立差會、聘請差會同工以維持差會運作。支持的宣教士越多,發展的地區或項目越多,經濟壓力越大。我相信這是他們的掙扎,也是一份信心的功課。
堂會與宗派差會合作
自從歐、美教會開展差傳工作,當地宗派差會在各地建立教會,所屬的宣教士帶著宗派背景及使命在各處建立堂會,新建立的教會便擁有該宗派的信仰特色。當教會的數目增加時,她們會成立總會或聯會,慢慢地該宗派堂會也成立差會,開始差派宣教士的工作,例如美國萬國宣道浸信教會(Regular Baptist Churches, U.S.A.)成立美國萬國宣道浸信差會(ABWE),在香港建立教會,後來被建立的教會成立了香港萬國宣道浸信聯會,近期更成立了香港萬國宣道浸信差會,差派宣教士到南非(South Africa)及泰國北部(Northern Thailand)植堂佈道。
宗派差會擁有本身的優勢,因著其宗派背景的特色,得到聯會或總會在背後支持,所以在人力及物力上擁有固定資源。宗派宣教士在宣教工場成立的教會都因著母會的支援而得到較持續和穩定的供應,而且同宗派的差會可互相合作,新成立的差會可透過同宗派的差會建立伙伴關係,協助宣教士在工場建立教會,這樣能鞏固宣教事工成效的持久性,例如香港萬國宣道浸信差會差派宣教士到南非前,已經與ABWE合作,ABWE在南非已有宣教士,他們就協助香港差出的宣教士家庭作安排及支援,這些伙伴關係是宗派差會的優勢。宗派差會的特色是「傳承」──傳承福音、信仰、禮儀、傳統等;另一個特色為「植堂佈道」,但對於向福音封閉地區(restricted access nations)、創啟地區(creative access nations)或少數民族群體宣教,宗派差會有一定限制,不容易以植堂佈道方法進入工場。
堂會與超宗派差會合作
十九世紀大復興帶來宣教熱誠,導致許多差會的成立、宣教刊物的出版、基督教大學和神學院的設立。由於大復興時期各宗派的合作,新成立的差會往往屬「超宗派」。超宗派差會不受宗派限制,可直接與各堂會合作,她們都是信心差會,換言之,她們及所差派的宣教士完全依賴堂會支持。另一方面,超宗派差會的服侍和合作不限於宗派教會,反而可服侍跨宗派堂會及獨立堂會,合作層面較宗派差會廣闊。超宗派差會的成立都是由異象開始,她們的存在具獨特使命,例如前線差會、 國際事工差會、 中華福音使命團、 國際主僕差會、 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 佳傳培訓中心。
由於宗派差會有其限制,超宗派差會可補其不足之處。對於未來的差傳事工發展,兩大陣容的差會或有較多合作機會,各取其優勢,並互補劣勢。讓神的福音更被廣傳,萬民得福。「……你們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腓一27)
思考問題
你的教會或宗派有何優勢,可在宣教工作上作更大的發揮?
一位宗派體系下(例如浸信會)的信徒計劃成為宣教士,他希望參與《聖經》翻譯事工,但其宗派差會沒有這類項目。怎樣安排和合作能使被差的宣教士得著最大的好處呢?
註:
「使命教會」是指「神差百姓成立地方教會,進入世界,帶著矯正的責任,在破碎和罪惡的世界中把靈魂拯救,恢復神要建立的美好世界」。
香港前線差會於一九九七年成立,主要在華人教會動員及差派同工到全球的穆斯林群體中作見證。
自一八九三年起,國際事工差會的宣教士已走到偏遠的鄉村和大城市向人宣講耶穌。
中華福音使命團是超宗派華人信心差會,著重差派宣教士前往未得之民中開荒佈道、植堂、訓練門徒、建立負責任和成熟的教會。
國際主僕差會的宗旨是透過整全事工,並與全球教會攜手合作,將耶穌基督的名傳給亞洲和阿拉伯世界中困苦的人。
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創辦人威廉.金綸.湯遜(William Cameron Townsend)相信每個民族都需要母語《聖經》。
佳傳培訓中心的宗旨是透過系統培訓課程培訓中國教會傳道及信徒領袖。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七八期,二○一○年六月號,第十二至十三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