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道方式發展與探討

郭奕宏
加拿大溫哥華門諾弟兄會真道堂主任牧師、
溫哥華短宣中心董事會主席

  耶穌吩咐門徒往普天下傳福音給萬民聽的時候,並沒有清楚指明用甚麼方法。換言之,祂沒有禁止門徒用某些途徑傳福音。佈道方式的選擇主要基於三大因素:佈道者的專長與恩賜、受眾的需要與背景,還有當代傳遞信息的媒體。由這三大因素決定的佈道方式,應以《聖經》真理、福音內容和道德倫理作規範。

決定佈道方式的要素

  佈道者的專長與恩賜:由於愈來愈多佈道者具備不同專業背景,這將成為佈道方式多元化的主要推動力。各人在專業訓練和接觸面發展不同佈道方式,實屬理所當然,例如近年電影媒體佈道越見普遍,這與演藝界多人信主及委身福音工作有關。

  受眾的需要與背景:這也是佈道方式演變的主導力量。現今學生大多上網找尋學習資料,我們怎能使他們繼續以被動和聽講的模式接觸福音呢?決定採用哪種佈道方式時,除了按著現有的資源外,市場需求亦是其中的考慮因素。

  時代性傳遞信息媒體:受眾常覺得福音古老守舊,其實這與古舊十架成就的救贖不一定有關。耶穌基督在古舊十架上成就的福音,對無數現代人、以至走在時代尖端的基督徒,都是比科技更科技、比藝術更藝術的活潑常存之道,他們也常以科學家、藝術家、政治家及商業奇材等特殊身分見證福音的真實性。然而傳遞這活潑福音時,卻忽略了時代性的媒體,包括傳遞信息的詞彙。

  透過以上三個因素組成的佈道模式可謂層出不窮,例如科網人材透過無疆界的電腦網絡,向全球習慣網上活動的受眾傳遞不變的福音;影視傳媒人材利用播音或電影,向喜愛以影像和聲音接收信息的群眾傳遞福音的改變大能(筆者認為藉著衛星全天候播放福音的日子近了)。除了單因素造成的單元化佈道模式外,還有多重組合變化而來的多元化佈道模式,例如以影視、藝術和電腦科技結合的佈道模式。加拿大學園傳道會〔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 Canada,現已改名為「改變大能」(Power to Change)〕在當地旅遊景點惠斯勒(Whistler),以電腦科技結合藝術繪圖,製作無數藝術圖片,讓受眾透過影像找出代表其人生的照片,從而探求受眾內心世界和信仰觀點,比多年前的信仰問卷更有果效。

佈道模式──三層次演繹

  然而,在日新月異、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佈道模式的演繹必須加上三層保護網或界線 (boundary)──福音核心內容、《聖經》真理和道德倫理的標準。

  福音核心內容:佈道雖然以受眾的需要為本,卻不能扭曲福音的內容以迎合受眾的口味。現時不少佈道者以發揮個人內在潛能作為福音的能力,或以名人的號召作為福音價值的肯定,這些都是扭曲福音內容的典型例子。人離棄神造成靈性和肉身的死亡,就是我們需要福音的原委,耶穌基督以神兒子的身分、以無罪的生命在十架上受死,背負世人的罪孽;因戰勝撒旦,從死裡復活,帶給我們新生命,並與神建立新關係,這些都是福音內容中不能缺少的。今天很多佈道機構以「福音預工」的偉大省卻福音內容,都是越過傳福音核心內容的界線。

  《聖經》真理:福音內容是比較容易掌握的界線,透過歷史中先賢努力的成果,例如〈使徒信經〉和〈洛桑信約〉(The Lausanne Covenant)都可以成為界定福音內容的寶貴材料。然而《聖經》真理是更廣泛的界線,亦最容易被忽略和產生分歧,例如《聖經》的權威性、三位一體的絕對性和末世教義的詮釋等,都成為定立佈道方式時不容忽略的保護線。

  道德倫理:千萬不要以為佈道事工必定建於社會基本道德倫理之上。很多時為了事半功倍,有些佈道事工不惜降低某些基本道德標準,例如誇大言詞、粉飾門面、盜用版權,甚至以謊言掩飾,這些都越過了道德倫理的保護線。

植堂新模式

  筆者十年前在加拿大溫哥華(Vancouver)建立門諾弟兄會真道堂。建立這家教會的模式和佈道方法與過去建立的三家教會略有不同。

  真道堂並非由母會或核心小組開始,事實上我們連植堂計劃都沒有。當時筆者屬私人執業的專業輔導員,應非宗教團體溫哥華中僑服務中心邀請主講親子講座,參加者非常踴躍。完成兩週的講座後,筆者繼續於週日下午租用社區中心,主辦家庭及個人成長講座。眼見參加者持續不斷地出席,於是在週日早上舉行福音聚會,參加者從社區的不同角落前來參加。整家教會的建立是以心理輔導作媒體,將人帶到神面前。如此連續地進行近一年,崇拜聚會也穩定下來。由於教會沒有堂址,故首四年沒有舉行任何傳統的佈道會,但信主人數不斷增加。主要佈道方式就是以專題講座吸引受眾,透過個人佈道領人歸主。下列為部份專題講座的題目,以作參考:

  • 「情緒指數」:認識情緒的來龍去脈

  • 「孤島情結」:如何處理孤單?

  • 「失的滋味」:如何處理抑鬱?

  • 「心驚膽跳」:如何處理恐懼和憂慮?

  • 「無形枷鎖」:如何處理內疚感和罪惡感?

  • 「幸福枷停」:認識家庭系統和功能

  有些講題甚至刻意分為心理及屬靈兩部份,成長講座從心理層面探討專題,主日崇拜則從《聖經》真理找尋屬靈答案。這種全人關懷的做法不但吸引社區人士出席,更吸引不少報章、電臺和電視的大眾傳媒報導,使真道堂於短短幾年間建立起來。

  在整個佈道和建立教會的過程中,我們深深體會《聖經》的話:「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西一28)

 

分類:堂會與宣教服侍社區福音預工城市宣教宣教策略帶職宣教植堂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六八期,二○○八年十月號,第八至九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