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靈命的目標、強化教會的使命、廣化宣教的行動

馮永樑
美國三藩市華人金巴崙長老會前主任牧師,
現為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國際副總主任

  宣教本是神永恆的心意,也是祂在人類歷史中的計劃。故此,越親近神的人,便越體會到神確實是一位宣教的主。對筆者來說,宣教絕非只是教會其中一個事工部門,宣教乃是教會存在的使命和基本價值(core value)。從頭一天開始,主耶穌已經為教會訂下了她的存在價值,就是把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地極(參徒一8);因此,教會中的各個事工部門應該彼此配搭,為要最終達成這宣教的目標。

深化靈命的目標

  神的永恆心意就是願意萬人都得著豐盛的生命。這是主耶穌給我們留下很明顯的一個應許:「我來是叫你們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參約十10)這豐盛的生命是一個有永恆價值並且積極洋溢的生命;也肯定是一個充滿使命感的生命。因此當我們追求深化靈命的時候,我們必須明白一個與神有深交關係的生命,絕非只有「抽離」而忽略了「投入」在人群之中去服侍和工作的部份。深化靈命的目標絕非為了獨善其身,乃是要滿足神給我們生命所訂下的存在計劃。神給我們所訂下的計劃都已包含在主耶穌給我們的大誡命(參太二十二37~39)和大使命(參太二十八19)之中。換言之,一個竭盡全力愛神的人,也必然會關愛神放在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因為這正是最大誡命中不可缺少的兩部份。在主耶穌吩咐門徒的大使命中,祂選擇用「門徒訓練」(make disciples)作為一個最主要的動詞。主耶穌的心意就是叫祂的門徒,無論活在世界甚麼角落和環境,都要幫助「萬民」成為祂的「門徒」——這就是教會存在之目的,也是信徒深化靈命的方向。

  在筆者教導的「新會友班」課程中,必會清楚申明大使命和大誡命都是每一個信徒的必要責任。我們願意每一個新加入教會的會友都知道神對他們的基本期望,以至每一位會友都朝著同一方向和目標邁進,同心合意建立以愛相連的基督徒群體,和彼此督導去深化有果效的豐盛生命。

強化教會的使命

  假若教會積極朝著主耶穌給她的使命邁進,她必然有三方面的委身:

一.看全民歸主為己任

  我們傳福音的態度並非看自己比別人優越和聖潔,我們只不過是一個蒙恩的罪人。好像保羅在《提摩太前書》一章十五至十六節說:「『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全民歸主是我們的責任,好叫我們帶著謙卑的態度,在世人中為主作見證,並知道真正叫人生命改變純粹是神的作為。故此我們努力謙卑地做好我們作見證的部份,到了時候,神必然叫我們所撒的福音種子發芽生長。我們為有分參與在神的救恩善工上而感恩。

二.看宣教為生活優先

  既然宣教是神給祂子民在地上的使命,那麼我們每日生活的方向,便不只是去謀生或求存而已。這也是主耶穌給我們留下的提醒:「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當我們認定宣教是神的心意,也是祂要我們在每日生活中努力的地方,教會的使命便會被強化起來。教會作為背負十字架的群體,便不會帶著自保的心態存在,或變成信徒追求休閑娛樂的場所。這並不是說信徒不可以有一同休閑娛樂的時間,但這並非教會存在的目標。假若宣教是教會存在的目的,那麼教會運用神所託付給她的資源時,便應把本地和普世宣教看為一個最優先的投資。否則,教會便漸漸失去了存在價值,這正是很多歐美教會不幸的光景。

三.超越地域來看宣教

  信徒需要明白天國並沒有疆界,教會同樣不應該有地盤主義的心態。當教會領袖和信徒不斷積極推動本地和海外宣教,他們所關注的目光便自然超越了教會四道牆裡面所發生的事,而在於廣大發白的禾場上,正如主耶穌怎樣把門徒所關注的目光從「基本需要」轉移到「宣教事工」上去;「耶穌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你們豈不說『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嗎?我告訴你們,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原文是發白),可以收割了。』」(約四34、35)當教會的目光專注在追求滿足她的元首耶穌基督的心意和計劃上,天國的信息便會更有力和喜樂地被傳開,而神也會將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祂的教會(參徒二47下)。

廣化差傳的運動

  教會需要強化作為「差派人」的重要責任——今天教會缺乏的並非沒有願意投身宣教的人,而是缺少背後支持宣教的信徒和教會。教會領袖和信徒都要成為宣教學生;教會不單要考慮用多少金錢去支持宣教事工,更要明白神給教會的宣教角色,和強化教會與宣教士之間的配搭關係。教會也需要明白不同宣教機構的獨特使命和策略,好叫他們在推廣宣教的事工上,可以提供更多指引給那些願意投身和支持宣教的弟兄姊妹。教會需要動員全會眾上下一心地承擔宣教的使命。若要達成這廣化宣教的目標,教會必須:

一.在教導上入手

  教會應該支持和鼓勵教牧同工參加差傳訓練課程,例如接受「差傳面面觀」(The Perspective Course)的導師訓練課程。這樣不單教牧同工有更好的裝備來推動教會履行大使命,他們也能回到堂會中去訓練長執和所有弟兄姊妹,共同明白宣教就是教會存在的基本價值。這樣教會在上下的配搭上便會來得更同心和有果效。

二.在安排禱告上

  教會應該安排定期為宣教士代禱的時間。教會可以自行印發(出版)為宣教士代禱的手冊,內中包括介紹教會所支持或派出的每一個宣教士之資科,以及他們的代禱事項。同時也鼓勵代禱者給宣教士寄上慰問或鼓勵卡,這樣代禱者和宣教士之間便可以建立主內友誼的關係。教會也可以印製為宣教士代禱的年曆或餐墊(plate's mat),目的都是要提醒會友經常為宣教士禱告。當然,牧師和長執在公開聚會中,也要常帶領會眾為宣教士禱告。

三.培訓宣教人材

  教會應該支持或委派教牧同工帶領會友參加宣教大會,好讓信徒對宣教的熱誠不斷被挑旺。假若有會友在宣教大會中獻身作宣教士的話,教牧同工也可以立刻進行跟進和扶立的工作。此外,教會也應委派教牧同工或長執帶領短期宣教的體驗活動。教會應該每年定期到固定的宣教地點,協助教會所支持或派出的宣教士在當地進行福音工作。這些短期宣教的體驗團,主要目的是幫助教會培訓更多的宣教人材,好叫他們將來無論在甚麼地方都會熱心推動或參與宣教事工。

四.計劃宣教策略

  很多教會的宣教部都是由一群有心志的弟兄姊妹自發組成。然而,他們若沒有教牧、長執的直接參與和帶領,實在很難演化成大氣候,或引發全教會的投身。筆者認為主任牧師應該積極參與或影響教會在宣教上的長期和短期策略。教會在宣教上的整體策略理應有教會各事工部門的參與,好叫他們能配搭支持;例如教會的主日學和小組團契應該在他們的事工中,積極地協助推動教會的差傳策略。故此,主任牧師若能直接參與設計教會的宣教策略,教會便較容易把整體會眾發動起來。

五.調整生活習慣

  信徒在投身宣教上,必須學習調整個人生活習慣來參與神在普世的宣教計劃。換句話說,投身支持宣教工作必須甘願付上代價,例如:

  (一)服侍——騰出時間聯絡、關心宣教士,好叫你明白他們獨特的生活需要。若是可行,便積極提供幫助。當宣教士回國述職時,主動開車接載和提供住所。

  (二)奉獻——學習過簡樸生活,以至你能在支持教會的經常費以外,還能多多奉獻支持宣教事工。筆者相信每一個信徒都必須首先對自己屬靈的家負責任,然後再考慮支持其他的宣教機構和事工。當然教會若能把宣教事工列入教會經常費的一部份,那便更加理想。

  (三)禱告——每天抽出時間為宣教士禱告。嘗試把自己代入宣教士的生命中,去明白和體會該宣教士的掙扎和需要,然後把這些感受帶到神面前,求神的顧念和幫助。之後要安靜在主面前,聆聽神可能向你為宣教士禱告所作的回應。若神把《聖經》中某些話放在你心裡,你便立刻把它寫在你的屬靈筆記上,好叫日後你可以與該宣教士分享以作鼓勵。

六.慎防撒旦攻擊

  撒旦很喜歡在我們的好事上作破壞,就如在策動宣教事工上破壞教會的合一。肢體和諧合一肯定是主耶穌在《聖經》中的重要教導。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在臨離開世界前為「教會合一」作了很長的禱告(參約十七20~23)。故此,我們必須把教會合一放在我們計劃事工過程中的優先位置上,千萬不可以「不擇手段」去成就「天國大事」。如果出於神的感動,我們必須按照神的時間和原則來辦事。另外,今天在宣教工場上,機構或同工之間也會因著事工策略和方法的不同,很容易被撒旦乘虛而入,構成不必要的比較和競爭。求聖靈幫助我們在積極推動宣教事工的同時,也必須警醒禱告,免得我們被自己的「雄心壯志」所迷惑,分化信徒和教會之間的合一見證。讓我們委身在以愛相連的原則下推動普世宣教,也求神幫助我們可以為其他肢體的成就而慶賀感恩,因為任何教會或機構的成就,都是我們神得勝的作為,也就是我們的成就。

(本文曾刊於《華傳路》第七十八期,蒙允許轉載,謹此致謝。內容按華福中心出版格式及用字原則修改。)

 

分類:信徒與宣教培育宣教士宣教教育宣教與禱告宣教、《聖經》神學基礎堂會與宣教宣教策略

本文原載於《教牧分享》總第一七九期,二○一一年九月號,第九至十一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