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培育與大使命的承擔
施青峰 香港銅鑼灣浸信會資深牧師 |
筆者服侍的教會剛於去年舉行立會五十週年紀念,眾多的慶祝活動中舉辦了金禧營,並在兩天的營前預會中舉行福音研討會。由教牧同工、信徒領袖及一些在海外或本地全時間事奉的肢體,針對時代需要及教會的處境,對如何遵行大使命進行研討,作出方向性及實踐路線的具體建議。
在金禧營中有六位在不同時期奉獻侍主的肢體分享他們在本堂成長的過程和對他們現今事奉的影響,看到昔日教會信徒培育工作的美好成果。這次金禧營讓我們回顧及前瞻本會的信徒培育工作及大使命的承擔。
在預會中我們就牧養(信徒培育與關顧)、宣教(服侍及傳道)、管治(管理及發展)三方面進行研討,與會者都是在教會中積極參與的弟兄姊妹。大家都認同教會無論在本地或境外的宣教事工都頗為願意擺上,參與的信徒也不少。
境外宣教工作方面,我們在中國大陸粵北山區以扶貧助學的方式傳福音,經過十年已建立了聚會點;在廣東另一個地方,我們幫助一家教會從復堂時的幾十人發展至幾百人,並且完成建堂工作;在中國大陸還有一些在開拓中的福音工作及培訓事工;在菲律賓(Philippines)我們與當地一家教會合作了十多年,在米沙鄢群島(Visayas)及呂宋島(Luzon)建立了十家教會或福音點。
在本土宣教方面,我們在菲律賓外傭中的英語事工已進行了二十多年,六年前成立了國際福音堂;三年前我們又開展了植堂的工作,與一家機構合作以服侍進入社區,建立關係,領人歸主,並於前年正式成立福音堂。宣教的果效當然是神的恩典,但當中也看到事奉者的委身。
在歡慶神的恩典及宣教成果的同時,在研討會中多位參加者也提出牧養與宣教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參與宣教的弟兄姊妹往往在其中經歷復興,在信心上有成長,但亦指出一些過往積極參與宣教的信徒會因感到缺乏牧養而慢下來,甚至停止參與。如何可以讓信徒在參與宣教的付出中,仍能感到得著牧養,成了我們關注的課題。
一直以來遵行大使命都是本會的宗旨之一,而大使命的最終目標是要叫萬民作主的門徒,所以理所當然地門徒培育及訓練也是教會的核心事工。過往透過傳統主日學及助道會讓信徒在真理上扎根,在事奉上受訓練,亦達到信徒相交的效果。教會事工穩步發展,信徒參與也維持一定的比例,在過往二十多年間奉獻及走上全時間事奉的超過三十人。近年來信徒培育的事工卻面對很大的挑戰,有好些方面的因素都帶來影響:
城市信徒工作及生活忙碌
香港是高度發展的社會,生活忙碌,加上近年每天工作時間增加,信徒的私人時間相對減少,再加上累積疲勞的問題,週間參與教會活動的機會減少了。教會安排事奉及學習機會需要考慮信徒承受能力;信徒也因時間所限,參與有選擇性。一些比較需要長期委身的事奉或學習參與率偏低。
針對這些情況,近年來我們也作過不同的嘗試,例如將季度課程改為六至八堂,延長每堂上課時間,有些查考經卷的主日學課程則改成分四次舉行的《聖經》講座,在其中一個月每主日下午進行;每年第一季針對全年主題作焦點學習,透過講臺信息、主日學時段舉行之小組研習及在家中閱讀選定之屬靈書籍,全教會一同學習,有不錯的果效。
本會現在也正積極討論重整主日活動時間,希望鼓勵更多弟兄姊妹善用主日早上,在敬拜、事奉及學習上達至平衡。過往二十至三十歲的年輕人因為大多未有家庭負擔,是教會中的活躍分子,參與很多事奉。近年香港經濟偏重服務性行業,特別是金融及與旅遊相關的餐飲和零售業。初入職的年輕人不單工時長,晉升機會也不多,競爭大,他們花在工作的時間與心思也增加,教會的參與就相對地減少,學習與事奉雖不是全不相關的,時間不足也做成顧此失彼的張力。
教會近年積極發展第三齡事工,希望動員這些社會及家庭責任都已減省,但可以自主的時間較多的群組。我們希望這些人生經驗豐富,仍是精力充沛的兄姊不單可以分擔事奉的需要,更成為年輕弟兄姊妹的良師益友,以生命影響生命,傳承教會的使命。
信徒培育需要整體的規劃
教會的信徒培育所面對的長期挑戰來自兩方面:一是作門徒是終生的學習,很多信徒在追求靈性成長上欠積極又缺乏主動。二是教會在任何時候都有不同年齡,不同靈程,不同學習模式的信徒。要滿足這麼多不同的學習需要,實在不容易。除了透過分齡主日學及小組牧區提供適齡的學習需要外,個別差異就只有藉個人工作及靠賴聖靈在各人心裡的感動。
然而,若沒有層級遞進的學習層次及長遠的屬靈形塑目標,很難幫助信徒真正地終生學習,只會造成一些原地踏步卻又以為都學會了的老成信徒。我們認為信徒成長有若同始共終的旅程,起點就是在基督裡稱義,終點就是靠主進入神永恆的應許,中間成聖的過程卻各有不同,但所要學習的仍是在相同的範疇內。
近年我們成立信徒培育事工委員會,專責就信徒終生學習的範疇作出規劃。委員會定出了三個大方向:成長方向(developmental aspect)──參考智性、德性、靈性的成長理論,按分齡的學習能力及挑戰訂出學習的範疇。向度方向(dimensional aspect)──就信徒與神、信徒與人、信徒與己及信徒與世界四個向度訂出學習的範疇。宗派方向(denominational aspect)──了解本宗屬靈根源歷史及現今的應用。委員會根據這三大方向所訂出的範疇規劃本會的信徒培育整體課程,訂定個別課程內容。
為了方便信徒了解,他們又以《約翰福音》十四章六節的話簡介整體課程,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道路──生活的方式取向、行為的表現、品格的建立。真理──信仰的內涵:《聖經》的啟示,教義的整理及表達。生命──與神的關係,靈命的追求,全人的成長。這些課程按其內容深淺程度又可以分為四個層級──初信、基本、進深、領袖。我們明白這種層級遞進不可能像在學校裡那樣整齊,而且學習的進路也是迴旋向上(Spiral-up approach),也就是道路、真理、生命都是要重複地學習,只是每次都有進深。
我們很清楚這樣的規劃是不可以一蹴以就的,以我們一家幾百人的教會要建立這樣的課程需要長期經營,但我們深信這樣做是值得的。透過完善的記錄系統可以幫助教會訂定每年宗教教育課程,也可讓信徒得知自己學習的進展,相信這是提高學習積極性的重要一步。
門徒訓練與宣教事奉之配合
前文提到在學習與事奉上顧此失彼的張力,這在宣教事奉的參與者身上更為明顯。因為宣教事奉往往在教會以外進行,而且宣教事工在福音預工及跟進初信者上要花很多時間與精力,境外短宣更是要用自己的假期去參與,以致參與信徒培育甚至宣教訓練的人並不踴躍。
我們相信宣教行動是門訓的重要部份,在宣教的過程中信徒敏感於聖靈的工作,與之配合,也分享喜樂的果子。所以,無論是境外短宣或是本土植堂工作,我們都在事奉中安排足夠的彙報(debriefing)及分享時間,那是學習吸收最快,最深的時候,也讓事奉者更同心。
此外,我們深信若每個信徒都遵從大使命,宣教事奉就得以分擔而騰出空間讓事奉者接受信徒培育。我們發現熱衷於宣教的仍屬少數,因此鼓勵宣教事奉者要邀請小組成員或其他弟兄姊妹作代禱者,讓他們從關心宣教開始參與。我們亦透過焦點學習請小組訂出全年的宣教行動,借助小組動力帶動一些較少參與者投入。
在植堂的事工中,我們沒有差出植堂群體,卻以之為全教會的本土宣教事奉,要求弟兄姊妹按各自的情況自訂參與的程度,至今有每週都參與的植堂核心,有定期參與福音堂事奉的,更有一次性的活動支援。目的是讓更多的人在參與中感受,讓他們宣教的心被挑旺。
筆者深信門徒訓練與大使命的承擔是不可分割的,因為這使命是交付與門徒,而目的是萬民(就是無數的人)作主的門徒。
分類:門徒訓練、宗派與宣教、堂會與宣教、教牧與宣教、信徒與宣教、宣教教育
本文原載於《教牧分享》總第一九五期,二○一四年五月號,第二十四至二十五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