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在自由地區的信徒位分
李衍煬 德國柏林宣道會信望愛堂牧師 |
近來北非和中東難民問題,讓歐盟(European Union)會員國大感吃力。二○一五年四月十九日一艘滿載偷渡客的船隻在利比亞(Libya)外海沉沒,船上七百多人大約只有二十人獲救。因為利比亞的局勢動盪,許多地方仍處於民兵組織互相攻打的內戰狀態,黑人多淪為槍下亡魂。人蛇集團趁機牟取暴利,以老舊的危船載運大量難民,從北非橫越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送到義大利(Italy)。
同樣在二○一一年發生內戰的敘利亞(Syria),成為最多難民申請進入歐盟的國家,人數超過五萬人。其他來自烏克蘭(Ukraine)、阿富汗(Afghanistan)、塞爾維亞(Serbia)、巴基斯坦(Pakistan)和科索沃(Kosovo)合計也有四十萬人。
德國(Germany)已成為難民申請庇護人數最多的國家;目前已有十一萬人,其次是瑞典(Sweden)、法國(France)及英國(United Kingdom)。德國內政部表示,即使像德國這種擁有強大經濟實力的國家,面對不斷湧入的難民也面臨極大的財政壓力。德國許多地方的居民以集會、請願等方式反對政府新建庇護場所。
德國每個地方收容難民的數量都有嚴格的配額,例如筆者所住的柏林(Berlin),接受的難民人數不得超過申請總人數的5%。對於那些符合相關法律要求的難民,一旦他們的難民申請通過,政府需向他們提供數月甚至數年的生活費用。去年已約有五千名難民被批准成為德國的永久居民。
而這次不斷湧入德國及其他歐盟國家的難民,他們的背景多為穆斯林。他們一旦成為歐盟公民,將使歐洲的信仰版圖面臨新的變化。德國國家教會[福音信義會(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並承諾以教會的力量來協助政府安置申請庇護的難民。但另一方面,以保守教派為首的基督教團體[改革宗(Reformed Church)]則暗示反對政府接收穆斯林難民。德國民間發起了所謂的「PEGIDA(德文:Patriotische Europäer Gegen die Islamisierung des Abendlandes)」運動,即「歐洲愛國者反對西方伊斯蘭化」,這運動也得到不少德國基督徒的響應。這兩種對異教徒難民截然相反的態度,正呈現了歐洲基督徒的信仰危機和考驗。
筆者在某次宣道會的會議中認識了一位來自黎巴嫩(Lebanon)的馬萊牧師(Rev. Malak),他的長兄在十七歲那年被敘利亞人殺害,然而他說他不恨敘利亞人。當敘利亞難民大批湧入黎巴嫩時,他連合當地的幾個宗派的基督教會力量,一起服侍這些來自敵國的穆斯林難民。教會解決他們食衣住行的問題,提供他們一些醫療服務。他們中的家長也願意讓孩子到教會參加主日學,他們的婦女也開始參加教會的主日崇拜。有人問馬萊牧師為甚麼願意接納敵人?馬萊牧師說:「因為耶穌愛我,我信靠耶穌,我就願意順服耶穌,即使許多事情看起來不合理,但耶穌是愛,信靠祂而順服祂,我就能愛這些人。因為他們不是我的仇敵,他們是我的鄰舍(參太五43~48)。」
馬萊牧師同時也是黎巴嫩宣道會神學院(Christian Alliance Institute of Theology)的院長,在那次會議中他特別把神學院的畢業證書頒發給一位當初在黎巴嫩讀神學的敘利亞難民弟兄。這位弟兄和家人後來被德國接納為難民,定居在德國。這一家將成為全德五萬敘利亞難民的福音種子。德國的宣道會及其他宗派的教會已在思考──自由的地區如何能幫助基督信仰受到逼迫的地區,提供他們必要的協助?
過去我們向伊斯蘭教國家傳福音時,多數人會思考如何以帶職的身分進入這些國家,為他們的百姓提供教育、醫療、職訓等方面的服務,改善他們的生活,以便在適當的時機贏得他們歸向基督。這一個方向的福音策略我們需要積極進行,招募被神呼召的神的兒女,並給予他們必要的神學、語言、跨文化等方面的扎實訓練,差派他們前往福音未得之地。
對於敏感地區的福音事工,吾人或許可以有一個與以往不同的構想。過去從事宣教事工,通常是某一宗派或單一教會來做,也許是自己派遣宣教士,或是與差會合作。然而這種模式比較像點水式的「單打獨鬥」,各個宣教士或機構之間缺少有效的資源整合,宣教資源往往過於集中在少數幾個點,或是重複在某些地區做相同的事工。現在不妨考慮跨宗派、教會的合作方式。首先,成立一個跨教會、教派的禱告平臺,大家可以定期為福音未得之民禱告。當參與這個平臺的各家教會有一個初步共識,即可徵召在宣教上有經驗的同工(例如差會的同工),聯合組成一個觀察隊(非短宣隊),前進大家有認識的幾個可能地區,做實地調查,與當地的信徒、教會、宣教士做深入的交通,回來後向大家分享當地的需要,以及可能的宣教方向。然後再徵召短宣隊去做試點工作。經過幾番評估,確定當地的需要及最適合參與的人員,就在這個平臺中呼召各種不同恩賜的宣教士,並與差會合作,給予他們一定的培訓,然後組成一個團隊來長期投入。
這樣的好處是以合作代替單打獨鬥,參與的各家教會需要放下「自我」而成全「大我」。因為這個宣教團隊是屬於大家的,不再屬於個別教會或宗派。來自各家教會的資源可以得到很好的整合,他們為著相同的目的,就是一同實踐主耶穌的大使命(參太二十八18~20;徒一8)。這樣一來,宣教就不是專屬於大教會的「事業」了,小教會也有能夠貢獻的地方,參與在宣教的事工上。如同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二章提到的例子,我們都屬於基督的身體,我們互為肢體,我們共同組成一個身體,我們個別肢體都有不同的功用,「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林前十二26下)
世上的未得之民都是主耶穌要愛的對象,正如我們以前也是未得之民。無論他們是誰、可愛或不可愛、敵國或友邦,他們都是我們的共同目標,他們是主耶穌所說的「萬民」,是神要藉著亞伯拉罕所祝福「萬民」。黎巴嫩各教會合作的例子,叫我們知道在主裡沒有難成的事,他們向穆斯林傳福音,是先給他們吃、給他們喝、給他們住,把心奉獻給他們,將手遞出去幫助他們,使他們看見主耶穌在祂的門徒身上顯明了。
思考問題
試討論我的教會在實踐主耶穌的大使命上有哪些困難?有甚麼途徑、方法來克服這些困難?
有甚麼因素攔阻各教會之間的合作?如何讓各教會能同心合意完成某個宣教異象和達成福音使命?
在整合不同教會、宗派的資源上,可以有怎樣的建造性建議?
分類:宗派與宣教、教牧與宣教、信徒與宣教、宣教新趨勢、跨文化宣教、創啟國家、服侍社區、福音預工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三○八期,二○一五年八月號,第十四至十五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