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宣教士在猶宣的角色
四維傳道 選民事工差會駐以色列宣教士、 世界洛桑猶太差傳網絡聯絡人 |
引言
過去十年多,筆者在華人教會中推動猶宣異象,並於北美及以色列參與猶宣事奉,亦曾於多個宣教會議上與眾多國際同工交流,盼望這些經驗與心得能鼓勵更多華人信徒關心猶太人的福音需要,但由於世界現況及宣教工場正不斷轉變,下列各項考慮因素只能作某程度的參考,不同地區及年齡層的華人群體可能會有應用上的差異,這是本文的限制。
華人與猶太人的關係
歷史上,中國與猶太人的關係可算是相當要好,一方面在二次大戰時期,德國(Germany)納粹大屠殺期間,中國接納了數千名猶太難民,這些猶太人聚居於開封1及上海,以至中國被譽為「納粹大屠殺受害者的避難地」,2大戰過後他們才移居歐、美及以色列等地,這些義舉使中國人在猶太人心中留下美好印象,現今有些旅行團專門安排猶太人參觀上述地方,回顧昔日中國拯救猶太人的歷史。
此外,華人與猶太人普遍著重道德、家庭倫理及子女教育,這些皆是雙方價值觀相近之處。再者,中國人和猶太人在歷史上都曾為各自的民族努力抗爭,他們都宣稱其民族文化是獨特的,3而他們亦曾分別遭受迫害、歧視,所以中國人和猶太人在歷史背景上有很多相同之處。華人宣教士不像西方同工般,有著昔日十字軍事件及殖民主義的歷史包袱,可算是具有某程度的優勢。
華人宣教士的契機
筆者到以色列後,有很多機會與當地猶太人交談。過去多次,有些當地人主動以華語與筆者對話,經了解後,他們全都曾在中國旅遊或生活,在中國學得一口流利華語。回到以色列後,他們很希望能繼續操練中文,所以我們全程以華語交談,彼此了解對方的文化。當然,筆者亦有機會交流兩地人的宗教信仰,偶爾也可以分享個人歸主見證,作為傳福音的切入點。
另外,筆者在大學學習希伯來文時,學生會安排我們一群國際學生與以色列數百位猶太學生以一對一形式組成「語言伙伴」。這計劃的目的是讓以色列人接觸不同的語言,亦讓國際學生操練希伯來文。每對語言伙伴每週見面兩次,以各自的語言表達對眾多事物的看法,藉以建立友誼。這些願意與華人成為語言伙伴的,大多準備於畢業後到中國旅遊或求職,所以很渴望能與中國學生交朋友,多了解華人文化。此外,當我們表明欣賞以色列及猶太文化時,他們也表示欣喜。筆者心想:若有更多操華語的同工一同參與接觸這些以色列人將會更佳。
華人信徒的角色
來到以色列後,筆者向工場主任建議試辦一次「中國文化之夜」,讓華人短宣隊負責分享,與當地以色列人作文化交流,藉此分享福音。當晚由香港短宣隊負責介紹一些中國傳統節期、獻唱華語及希伯來語詩歌,並分享華人信徒的歸主見證,當然不可缺少的是由短宣隊烹調一頓中國特色晚餐。我們接待了數十位以色列人,他們皆非常投入聚會,會後亦有多人留步,在信仰上作更深入的交談。經過這次後,西方同工皆認為,華人短宣隊能在工場上發揮獨特作用,且非常寶貴。
除了以色列,華人信徒亦可於世界各地發揮對猶太社群的影響力。筆者曾於美國(U.S.A.)生活數年,與不同的華人信徒接觸時,發現眾多北美的弟兄姊妹在學校或工作環境內認識不少猶太朋友。由於華人及猶太人皆聚集於不同的大城市,在美國、加拿大(Canada)、英國(United Kingdom)及澳洲(Australia),這情況非常明顯。若各地華人教會靈命成熟、帶著愛猶太人的負擔及能跨越文化障礙,則在不同地區的猶太社群皆能領他們歸主。筆者曾於一些猶太宣教國際同工會議上分享這現象,各地差會同工皆表認同,他們還補充一點,就是華人信徒的第二代與猶太人的關係更為密切。以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為例,很多華人信徒的子女在學校認識眾多猶太朋友,他們的文化相近、語言相通,傳福音更能貼近猶太人的情況。由於華人及猶太人皆重視子女的教育需要,這些國家的著名學府都聚集了大批華人及猶太人第二代,若這些華人信徒也能領受猶宣異象,神必能大大使用。
華人宣教士的注意事項
談了眾多華人宣教士在猶宣可擔當的角色後,盼望主感動更多華人教會差遣工人往猶太人群體中服侍,但華人宣教士在這跨文化事工上確實有些關鍵地方需要注意。
一. 國際隊工
由於歷史因素,全球猶太人口大多分布於歐、美等西方國家,加上過去百多年的宣教歷史,西方教會相對成熟,亦曾參與猶宣事奉。即使現在西方教會漸見衰落,但在以色列及歐、美的前線工場上仍是以西方同工為主導。以色列的數家國際差會在當地有較長的事奉經驗,他們擁有資產物業、同工團隊及寶貴的歷史教訓。華人教會在這事工上剛起步參與,所以筆者鼓勵華人宣教士加入某些國際隊工,以團隊形式彼此配搭,一同達致美好的事奉果效,這點在跨文化事奉中頗為重要。
以筆者為例,我加入的宣教團隊有來自美國、俄羅斯(Russia)、德國、澳洲等地的同工,猶太人及外邦人也包含在內,合作事奉時,彼此能互補文化背景及教會背景的盲點,在事奉上同心合意,作成主所託的工。
二. 語言及文化
華人宣教士參與猶宣事奉時要考慮的另一因素是跨文化生活的適應。前文提及猶太人現今集中居住在以色列及歐、美等地,華人宣教士進入當中,其中一個基本條件是能操英語。若那位華人同工有負擔前往法國(France)、德國及以色列等地,那麼他便要學習當地語言,華人宣教士最理想的是有語言恩賜,即或不然,也要有不怕學習語言的心志,相信在其他群體的跨文化宣教事奉上也是如此。
在文化適應上,華人宣教士亦要注意一些地方。若同工往以色列宣教,他可能要面對從世界各地回歸此處的猶太人,他們帶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包括敬虔派與世俗化的猶太人,他們的價值觀相差甚遠,這些狀況不能忽視。若華人同工考慮往歐、美地區,如英國及美國,他們可能要先適應當地本土文化,再加上猶太社區的獨有文化,這很多時是華人同工的難處。因著上述種種因素,華人宣教士很可能在文化上較難認同,同時所處地區亦有華人社群的福音需要,這樣,華人同工可能墮進事奉方向的掙扎,例如法國、德國、美、加及以色列同時存在猶太人及華人社群的福音需要,筆者絕對認同普世華人及不同群體皆需要福音,然而若主呼召那位華人同工作猶宣事奉,他便要忠於祂的呼召。再者,某些差會單單專注猶宣工作,而差遣教會亦盼望宣教士能主力向猶太人傳福音,假如宣教士往前線工場後,因著語言及文化因素未能投入猶宣,而漸漸轉移服侍海外華人群體,那便會造成宣教士、差會及差遣教會之間的張力,最終使宣教士失去支持。若那些宣教士的差會及差遣教會沒有專注猶宣事奉,認為華人及猶太人事工可同時並重,上述問題便不會發生。可是,根據筆者的觀察,在猶宣工場上較難同時服侍兩個群體,很多時候是互相拉扯,因服侍一個群體已用盡所有時間及心力,加上華人事工對比猶宣事工可能在事奉果效上較明顯,短期內便有回應,再加上文化及語言因素,很容易造成事奉方向的轉移,華人宣教士需要取捨。在未來的日子,筆者預計猶太人與華人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情況仍會持續,最理想的是宣教士出工場前先作處理,免得日後產生難處。
三. 經費負擔
現時全球90%以上的猶太人聚居於以色列及歐、美,這些地方的另一特色便是生活費用相對高昂。相比華人教會所處的亞洲地區,大多物價便宜、貨幣偏軟,要差遣宣教士往歐羅及美元貨幣地區,可能需要預留較多經費。現今華人教會漸漸採納西方教會只支持宣教士部份生活費的做法,意即非全數支持。由於此模式的改變,華人宣教士要有心理準備作籌募經費的服侍,一方面宣教士要有充足的信心仰望神的供應,同時亦要預留時間、心力,往各教會分享異象,讓其他教會支持他們的事工;另一方面,那些沒有差遣宣教士的教會亦應盡量開放門戶,讓猶宣事奉者可到其教會分享。這些教會可按著本身的異象負擔與經濟能力,考慮支持宣教士的生活需要。鑑於猶宣事奉需要進入生活費用相對較高的地區,若更多教會有這份宣教承擔,作金錢上的支持,將是猶宣事奉者的莫大裨益。
結語
筆者相信華人宣教士將在未來的普世宣教事奉上佔一席位,至於在猶宣事奉的角色會有多大影響力,便要看華人教會的努力及主恩手的帶領。由於普遍華人教會對猶宣事奉仍感陌生,筆者鼓勵眾信徒先從禱告開始,記念猶太人的福音需要,亦特別記念以色列的需要。若主有感動催促,可參與一些差會的聚會或支持各樣事工,亦可考慮進一步參與短宣隊,往前線工場了解、體驗,這樣必有助異象的傳承,甚或孕育出長期宣教士。但願愛猶太人及外邦人的神藉著華人教會作成祂奇妙的救贖大工。
思考問題
我(或我的教會)可怎樣支援現今在猶宣工場的宣教士?
我(或我的教會)可怎樣接觸未信主的猶太人,向他們見證主的愛?
我的教會可怎樣培育參與猶宣事奉的宣教士?
參考書目
Sui-jeung Chan: The Jews in Kaifeng – Reflections on Sino-Judaic History (Hong Kong: The Jewish Historical Society of Hong Kong, 2004).
潘光:《猶太人在中國》(中國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二○○五年)。
高斯坦:《中國與猶太—以色列關係100年》(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六年),第二二四頁。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七七期,二○一○年四月號,第二十一至二十三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