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佛教徒傳福音
陳潤棠 印尼《福音快報》總編輯 |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的生平、佛教在印度(India)興起的歷史,以及傳到中國與亞洲各地的過程,報章書刊常有登載,在此不再贅述。
佛教現代概況
據統計,現時世界人口約六十六億,基督徒佔二十一億,即31.8%;回教教徒十三億多,佔19.7%;佛教教徒三點八億,佔5.75%,而佛教教徒大多是華人,因此佛教也被列入「10/40宣教之窗」的東半部,全世界差不多一半人口聚居於此,其中的居民或多或少都受佛教影響,特別是東南亞的華人。
佛教教徒目前分布狀況
一.新加坡
二○○七年統計人口四百五十多萬,華人佔76.8%,以佛教為主要宗教,佔人口42.5%,基督徒與天主教教徒只佔14.6%(另有統計為18%)。
二.馬來西亞(Malaysia)
人口二千五百多萬,華人六百多萬。據大馬佛教總會宣稱,佛教教徒超過二百五十萬,佛教、寺廟佛堂有一萬多家。大馬佛教青年總會於一九七○年成立,由全國三百多家團體組成,會員十餘萬人,相當活躍。大馬佛教受臺灣影響極大。
三.臺灣
臺灣佛教教徒增長非常迅速,以前二百多萬,現跳升到五百多萬,大小廟宇分布全臺,其密度為全世界之冠,供奉神明之狂熱更是世界聞名。臺灣政要迷信風水與占卜,逢廟必拜已是人所皆知的事。星雲法師、印順法師、證嚴法師(慈濟功德會)更是譽滿全球。慈濟功德會已變成佛教的紅十字會,經濟實力雄厚,在慈惠事工上做得有聲有色。
四.中國
約從一世紀起,佛教開始傳入中國,二千年來,佛教已在中國植根,且演變成華人文化的一部份。文革時期佛教深受打擊,大遭破壞,改革開放後,政府大力扶助與支持,出資重修並擴建受毀的寺廟,趁機變為觀光區,海外華僑也投入參與。二○○四年官方報導佛教教徒有九千萬之多,加上民間宗教,數目當超過三、四倍。
五.香港
佛教在香港一向鼎盛,著名的有大嶼山天壇大佛,從香火鼎盛可見微知著。
六.印尼(Indonesia)
印尼華人約七至八百萬,八成以上信奉佛教。近年印尼政府解禁華文後,佛教以中華文化與傳統自居,極為活躍,並在各大城市興建許多宏偉的大寺廟,大搞社團活動,海峽兩岸法師川流不息地前往設壇講法,盛極一時。
七.其他地區
上文所述乃北傳的大乘佛教(包括日本、南韓、朝鮮),而南傳佛教之泰國(Thailand)、緬甸(Myanmar)、越南(Vietnam)、老撾(Laos)、斯里.蘭卡(Sri Lanka)等地則屬小乘佛教的天下。
上述所謂佛教教徒,實際上已與民間宗教、巫術合流,以至難解難分,成為拜偶像、祈福消災、添丁發財等迷信活動。
佛教教義簡介
一.四聖諦
苦諦、集諦、道諦、滅諦。
二.八苦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憂悲惱。
三.業力(罪/行為)說與三世因果
(一)身、口、意三業;(二)前世、今世、來世。
四.六道輪迴
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
五.三法印
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
六.佛教的世界觀——世界的緣起最少有五種不同的說法
業感緣起說、亞賴耶緣起說、真如緣起說、六大緣起說、法界緣起說。
此外,還有六波羅密、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相當複雜,不能詳述,從略。
佛教的優缺點
佛教傳入中國歷史悠久,自有其優點與貢獻,頗能吸引人,似乎特別適合華人的口味;徐松石牧師在著作《基督教與中國文化》1中指出佛教四大優點(當然還有其他):一.三世因果的理論;二.以理學探討人生;三.階梯方便的法門;四.引人的苦空學說。
至於其缺點也有不少,略提幾點作為與佛教教徒對話、智慧地宣道或辯道時的參考:
一.佛教的緣起論否定宇宙的第一因——創造主,一切都是因果關係與互存關係,實質上是無神論,但後來佛陀被神化了,反而變成多神論,並弄得滿天神佛、滿地偶像、滿屋符咒。
二.佛教教義有不少地方自相矛盾,按六道輪迴與報應律,人若作惡業犯罪,應下地獄受刑,但富者可延請僧尼超渡上西天,公理公道何在,無法自圓其說。這方面問題重重,為明眼人所詬病。
三.佛教指出,人痛苦皆因慾望而來,故苦修以求斷慾,殊不知欲求無慾本身就是慾望。為求脫苦而「苦」修,自討苦吃,豈不是苦上加苦?
四.佛教一向是悲觀消極的宗教,當中的空無學說與「諸法無我」的教義,不但解決不了人的「執著於自我」與煩惱的問題,反而令人極為無奈與傷感。最能表達這種無助、無奈之情的例子,是清朝順治皇帝(曾一度削髮為僧)的典型出家詩: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後又是誰;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不如不來也不去,亦無煩惱亦無悲。
以及前民主運動健將章伯鈞先生一首極為迷惘的詩〈我說〉:
先我原無我,有我還非我,我既非常我,今我亦非我。
五.華人佛教教徒十之八九都信奉淨土宗,其信眾都嚮往西方極樂世界,該處常被描述得過分美好,享樂無窮。臺灣鄭麗津姊妹曾是一位修行了二十三年的佛教法師,精研佛經,後得聞福音,信了耶穌。在她的著作《基督徒VS佛教徒》2中說:「選擇『極樂世界』者……此『意願』真是你心中嚮往呢?還是只因為被它所敘述的絢麗國度所吸引?是否更應該思考在該地要受『無常、苦、空、無我』的教育,是不是能接受的?別隨口就回答說『是』,先試行一星期,竟日念說『無常、苦、空、無我』,看其效應再說吧!包准你心中產生『厭離』心,而漸有『厭世』的感受(見《雜阿含經》,佛弟子有因修此『四念』,導致自殺事件!)。」
六.過去中國的風水師大多由佛教僧侶擔任,曾有一首諷刺信眾和佛教的詩,有趣也有理,照錄如下:
吃素若能成佛道,驢馬都應上西天,陰陽果真識地理,自家代代中狀元。
七.最後,關鍵性的一點是「苦」的根源;佛教指出,由於無明、慾念與執著,甚至前世之孽因等造成「苦」,故得靠自己,乃「自力」的宗教(淨土宗後演變成「他力」的宗教)。其實《聖經》真理正確地指出,「苦」乃由「罪」來(參詩三十一10、一○七17;耶四18;約五14等)。至於脫苦之途徑,上面第三點已提及。基督徒最寶貴的是主耶穌的應許與保證(參約十六33)。
保羅向異教徒傳福音之榜樣
從《使徒行傳》十七章十六節、二十二至三十四節可見保羅的榜樣:
一.欣賞
先欣賞、讚揚他們虔誠,而非責備之,以「未識之神」為接觸點或切入點(參徒十七21、22)。
二.解釋
從「未識之神」著手,轉入「可識之真神」,指出以「量」代替敬拜對象的「質」的錯亂(參徒十七23~28)。
三.引經據典
引經據典作佐證,助他們領悟真理(參徒十七28、29)。
四.規勸
勸勉促醒悟,勿以假當真,誤入歧途(參徒十七29)。
五.挑戰
挑戰警戒,勿因無知失去救恩(參徒十七30)。
六.傳福音
直接闡述福音基要之道(參徒十七31)。
對比:一個人墜入苦海,危急中掙扎亂抓,抓到一塊浮板,對於飄到何處或下沉都毫無把握,他需要的是外來的救生圈。許多人(包括佛教教徒)在摸索、揣摩、尋找道路、真理與生命;我們的責任與使命是要坦誠地告訴他們,耶穌基督正是他們尋找的「對象」(參約十六4)。
「兩陳對話」實錄
以下「兩陳對話」的見證,表明關懷與主愛,並非侮辱攻擊。
約在一九五八年底,當時我(筆名嫩陳)仍在印尼瑪琅聖道神學院就讀三年級。有一天,某教會林執事約我一起拜訪他的一位臺灣朋友,對方年紀相當大,即老陳(代號)。林執事先告訴我,老陳是當地佛教領袖,亦是一名居士,從臺灣來印尼已相當久。
我們在下午四時多出發,老陳的家就在佛廟旁。到達後,甫進客廳坐下,林執事介紹我正念神學,是未來的傳道人。老陳一聽,似乎無名火起三千丈,氣忿忿地馬上破口大罵,說基督教攻擊和破壞佛教,說佛教拜許多偶像為迷信,不但無理,簡直是侮辱等。他連珠炮發地罵得我雖不至於狗血淋頭,也一頭霧水,簡直無從開口或回應。想不到一見面,還未寒暄、打招呼就挨罵,他罵了最少二十分鐘還未停口,我只好默默無聲、暗中禱告。林執事見這場面也非常尷尬,對我暗中表示很不好意思。
罵聲不絕,約二十多分鐘後,老陳家裡的印尼女傭以托盤端了三杯茶擺放在茶几上,便隨即走開,他還不停地口吐凶言說基督教毀謗佛教,並指出需要教訓一頓等。
老陳大概罵得口乾舌焦,忽然拿起茶杯來說:「來,來喝茶。」當時我靈機一動,馬上伸手攔阻他說:「陳先生,對不起,請不要喝。請問如果你不知道這杯茶裡有毒藥,但我知道,我勸你不要喝,這是攻擊你、侮辱你,還是愛你?是害你,還是救你?」老陳立刻閉口無言,答不出話來。接著我以溫柔的態度和同情心,誠懇地說基督徒本乎愛,所以勸人遠離偶像,無非想幫助人不要受迷惑而落在黑暗中。
後來,我翻了幾節《聖經》經文請他念出,他竟然乖乖的念出來。離開前,那位林執事還送給他一本《聖經》,他也欣然接受,並說願意好好研究。
記住《聖經》的訓勉
「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三15)
「然而主的僕人不可爭競,只要溫溫和和地待眾人,善於教導,存心忍耐,用溫柔勸戒那抵擋的人;或者神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叫他們這已經被魔鬼任意擄去的,可以醒悟,脫離他的網羅。」(提後二24~26)
註:
徐松石:《基督教與中國文化》(香港:浸信會出版社),第二七六至二九○頁。
鄭麗津:《基督徒VS佛教徒》(臺灣:中華信義神學院),第九十至九十一頁。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六五期,二○○八年四月號,第三十三至三十六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