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福音會議及華福運動的影響

翁競華
香港宣道差會拓展總監

 

  多年前,龍維耐醫生、龍蕭念全師母曾撰文感嘆華人教會領袖很少參加國際會議,即使參加,很多時都會遲到早退。其實參加國際會議可擴闊我們的眼界及心胸,適當地參加這類會議,將所學的慎思明辨地應用於自己的處境,對我們的事奉會有幫助。本文從筆者事奉的機構談起,加上個人經驗,說明國際會議對事奉的裨益。

福音會議對滕近輝牧師的影響

  滕近輝牧師憑著對差傳事工的熱誠,帶領香港宣道會北角堂積極推展差傳工作,該堂會有一個目標:將大部份奉獻收入用於對外佈道和宣教事工,實踐「施比受更為有福」的《聖經》教導。一九七七年十二月,滕牧師與師母用了一年到印尼加里曼丹(Kalimantan, Indonesia)宣教,他們順服主的帶領,放下宣道會北角堂的牧養工作一年,神仍賜福該堂會,使其繼續成長及發展。他們推動宣教的美好見證影響了香港宣道會,令該會重視宣教、差傳,也影響了全球各地的華人教會。

  滕牧師重視差傳事工當然受很多不同的因素影響,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國際會議。路得.塔可(Ruth A. Tucker,或譯褟嘉路得)的著作《披荊斬棘(五)》(From Jerusalem to Irian Jaya Part 5)中指:「1961年第三屆亞洲大會上,滕牧師受積極參與宣教工作的第三世界代表挑戰質詢。他回到香港後,便在北角堂宣道會發起了一年一度的差傳大會,教導信徒認獻,並鼓勵香港宣道會其他堂會仿傚,他亦在建道神學院成立了差傳系。」(註)

  當然,參與宣教工作時身體力行,讓我們更感受到神的同在和恩典,也更能體會世界的福音需要,使我們更積極地參與差傳、宣教。戴紹曾牧師在《都是恩典——滕近輝回憶錄》中撰文,提及滕牧師及師母從印尼宣教回來後,「率領宣道會北角堂、宣道會香港區聯會以及很多教會,一起以一個新的視角投身世界宣教。」

兩條腿走宣教路

  筆者服侍的機構為香港宣道差會,該會的使命宣言是「將基督的救贖與服侍帶給各族各民」,這宣言的內容明顯是受洛桑世界福音會議(Lausanne Congress on World Evangelization,下簡稱洛桑會議)影響。筆者從事宣教事奉時,尤其是近年在差會負起拓展宣教工場的責任,不論是創啟地區或可以公開傳福音的地區,服侍社區都是十分重要的福音預工,也可藉著服侍表達耶穌基督的愛及與未信者建立橋梁,便能更易將福音傳給他們。

  今天我們可將福音工作和服侍放在一起,這是很多福音機構提出的口號:「兩條腿走宣教路」,一條腿是「傳福音」,另一條腿是「服侍」。我們要感激一九七四年在瑞士洛桑(Lausanne, Switzerland)舉行的第一屆洛桑會議,大會宣言清楚表明:「傳福音和社會、政治的參與,同為基督徒的責任」(第五段:基督徒的社會責任)及「在教會的使命中,以犠牲的服侍來傳福音,是最根本的要素」(第六段)。這次會議後,各教會間仍有爭議,福音派教會也不例外,於是世界福音運動洛桑委員會(Lausanne Committee for World Evangelization)與世界福音團契(World Evangelical Fellowship)於一九八二年六月在美國巨流城(Grand Rapids, U.S.A.)召開會議,探討傳福音與社會責任的關係,並發表了〈巨流城報告〉(The Grand Rapids Report),以三點論述社會關懷與佈道的關係,使之前在福音派出現的意見衝突不再存在。這三點分別為:

  1. 社會關懷是佈道的結果,信主者的新生命表現在服務社會上。

  2. 社會關懷可作為佈道的橋梁,因為藉著關懷行動常可接觸未信者,將福音傳給他們。

  3. 社會關懷是佈道的同工,他們有如飛鳥的雙翼,使福音工作更易推展。

  因著洛桑會議和洛桑運動,使一個以前具爭議性的議題得到合乎《聖經》的答案,使教會可同心推動福音事工及關懷事工,感謝天父。

華人教會新突破

  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下簡稱華福中心)是華福運動、華福會議衍生的機構。華福中心出版的《華人教會新突破》描述一九二○年代於中國成立的中華國外佈道團在南洋拓荒宣教植堂的歷史,書中提到的宣教士都是華人,分別在印尼、越南(Vietnam)和馬來西亞(Malaysia)開荒佈道。筆者投身宣教的原因之一是讀了林證耶牧師的《蓬島闢荒記》,林牧師是中華國外佈道團的成員之一,他在印尼作了美好的宣教工作,因此《華人教會新突破》一書特別引起筆者的興趣。細讀該書,書中提及的八位華人宣教士事蹟都十分激勵筆者。「原來拿筷子吃飯的人也能作宣教士」(改寫自書中一句:「誰說拿筷子吃飯的人不能作宣教士?」),而且他們都有美好的宣教事奉,開荒、吃苦、火熱的宣教生命在他們身上表露無遺。他們有些不但在華人中事奉,更深入當地土著,學習當地語言,投入當地生活。原來宣教歷史中早就有「東教士」(不僅有西教士!),華人信徒也可作美好的宣教工作,華人教會應在普世宣教工作上盡我們的責任。書中也提及中華國外佈道團的宣教士在印尼建立的教會,以及這些教會所植的堂會,至成書時已有約七十一家。筆者相信,若中國當時有更多差傳機構成立,並教導、鼓勵華人信徒投入宣教行列,今天南洋各地的教會情況會否大為不同呢?過去的已不能補救,今天是我們的機會,該書大大激勵筆者努力在華人教會推廣差傳工作。

  華福中心出版了多本宣教書籍,對筆者推廣宣教工作很有幫助,例如《廿一世紀系列》的最新出版《福音出中華:華福運動的下一步——穆福》為對穆斯林缺乏認識的讀者提供很多入門知識,亦分析向穆斯林傳福音的困難、機遇、模式和方法,書中的附錄二羅列了全球穆斯林的分布狀況,對宣教事工的發展很有幫助。

世界華人差傳機構主管研討會

  二○○九年十一月,華福中心主辦世界華人差傳機構主管研討會,筆者被邀參加,並負責其中一場專題分享。在三天研討會共十四場聚會中,每場聚會筆者都有新的學習,例如在其中一節「神學院宣教訓練」,筆者一方面聽到李寶珠院長分享、認同宣教訓練是神學教育重要部份的心路歷程,亦聽到有些神學院院長要發展宣教訓練的困難。當筆者準備自己負責的題目「差會如何推動堂會積極參與宣教工作」時,再次檢視目前所做的工作,又閱讀了一些相關資料,肯定了過往的一些工作,亦更清楚目前應該努力的方向。筆者在這次研討會獲益良多。

  走筆至此,筆者誠望籌劃國際會議者具智慧地安排會議內容,讀者具智慧地選擇合適的會議、應用會議中學到的資訊。

註:

  路得.塔可(Ruth A. Tucker):《披荊斬棘(五)》(臺灣:中國信徒佈道會,一九九二年),第七十二頁。

思考問題

  1. 參與國際福音會議對福音機構有何助益?

  2. 如何選擇參與哪些國際會議?根據甚麼條件?

 

分類:宣教概論華福與宣教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七六期,二○一○年二月號,第二十四至二十五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