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運動與神學教育的關係
游偉業 澳門聖經學院院長及教務主任 |
宣教運動的發展受八個重要因素影響:1歷史處境、資訊擴散、神學突破、屬靈動力、教會與機構、宣教架構、關鍵人物和領導形態,這些因素均指向神學教育和訓練。然而,神學教育與宣教運動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本文嘗試從數個宣教運動個案,探討神學教育和訓練對宣教運動的影響及兩者的互動關係。
初期教會保羅宣教運動個案
要探究普世宣教運動與神學教育和訓練,可從瞭解推動差傳的安提阿教會及初期教會發展模式開始。當時的教牧領袖巴拿巴就有揀選、培育、教導和師友的恩賜,裝備、塑造門徒和教牧同工,建立、造就良好的團隊,並邀請比他更有能力、恩賜的保羅加入事奉。隨後聖靈引導呼召巴拿巴和保羅,開展第一次宣教佈道運動旅程,針對整個地中海各主要城市作策略性植堂工作。其後保羅更以這些教會作宣教策略基地,強調整合實踐的人材培育網絡,並將合適人材調配到不同的教會牧養,繼續培育各教會的宣教異象和心志,物色及裝備人力,建立更大的隊工和本色化領袖訓練,不斷用書信作牧養和更新各教會領袖的神學、事奉思想和實踐模式。雖然當時未有結構性組織化建制的神學院出現,卻有一個流動培訓網絡,發揮培育和訓練的神學教育功能,產生宣教的三百六十度循環,強化整個宣教運動、大量專職和帶職人材,將福音傳遍整個歐洲。
中古時代宣教運動個案
中古時代的宣教運動均以建立修道院成為基督教文化、退修、教育和訓練的多功能宣教中心,作人材培訓和差派,很多聞名的修道士也是能幹的宣教先鋒,帶動當時的地區性宣教運動。福音能傳遍北歐和英倫以外的列島,改變那些久居蠻荒的強悍民族,有賴修道院發揮多功能的角色,促進神學教育培育源源不絕的人材。此外,進入中世紀黑暗時期,羅馬天主教修道院亦培育大量宣教士隨著霸權航運遠征各殖民地,控制航運貿易。當時最強盛、以天主教立國的國家就是西班牙(Spain)及葡萄牙(Portugal),當西歐國家紛紛獨立及投向宗教改革的基督新教(或稱更正教)時,天主教便失去歐洲據點和影響,轉而向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發展宣教運動。在亞洲,葡萄牙以澳門作基地,各大修會均在澳門設立訓練和差遣基地,成立修院式神學院,又創辦亞洲第一家天主教大學訓練人材,2配合亞洲整個天主教宣教運動。
宗教改革前、後宣教運動個案
宗教改革運動前、後,北歐及德國(Germany)一群早在十四世紀已反對大公教會的屬靈組織在莫拉維亞〔Moravia,今捷克(Czech)一帶〕仿效使徒時代凡物公用的形式生活。莫拉維亞弟兄會(Moravian Church)注重個人靈命更新及建立群體生活,發展強而有力的宣教運動,可惜他們不注重神學教育和培訓人材,直至一六二○年因戰爭和領袖老死,後續不繼而消亡。十七、十八世紀敬虔運動主要領導人物菲力浦.雅各.施本爾(Philip Jacob Spener,一六三五至一七○五年)帶動歐洲復興和宣教運動,他亦被稱為敬虔主義之父,在德國建立神學教育,訓練許多宣教士。他們有強烈的出世心態,屬靈及屬世之聖、俗二分極嚴格;鼓吹在教會建立小組,讓信徒及教會整體靈命更新和發展。十八世紀,因敬虔主義運動領袖收留部份成員於德國難民收容中心,莫拉維亞弟兄會獲得中興,及至一七三六年再度被驅逐,反使他們在歐洲各地建立弟兄會。弟兄會極注重宣教工作,最成功的拓展地是英國(United Kingdom)及荷蘭(The Netherlands),後傳到美國(U.S.A.)及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地區。到十九世紀,其宣教士與信徒比例高達1:60。歐洲的宣教運動由德國與法國(France)邊界的莫拉維亞弟兄會及其領袖尼古拉.路德維希.辛岑多夫伯爵(Count Nicolaus Ludwig Zinzendorf)帶動,還有另一位敬虔主義領袖奧古斯特.赫爾曼.富朗開(August Hermann Francke),以校長身分領導哈勒大學(Halle University)作基地,發展神學教育訓練,培育大量人材,配合哈勒差會差派宣教士,產生極具影響的宣教運動。
近代宣教運動個案
繼威廉.克裏(William Carey)創辦英國浸信會差會後,英國四大宗派——聖公會、長老會、公理會及循道會於一七九五年聯合組成倫敦傳道會。一八○七年派羅伯特.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來華傳道,參照早期天主教修士利瑪竇(Matteo Ricci)及威廉.克裏於印度(India)的宣教工作模式,進行譯經辦學,又推行本色化神學教育,開辦學校及訓練本地同工,強化宣教牧養訓練,並提供多元服務,促進宣教運動。此外,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於一八六五年成立中國內地會,成為今日跨宗派信心差會的典範模式,3亦推行本色化神學和宣教訓練的聖經學院,大量培育當地領袖,將福音傳至中國內地和西部。在差派地的英、美國家都設立以宣教為核心的聖經學院和宣教士訓練學院,回應培育大量奉獻者投身海外宣教的服侍。英國有倫敦聖經學院(London Bible College)和倫敦宣教士訓練學院(East London Missionary Training Institute);美國有慕迪聖經學院(Moody Bible Institute)、紐約宣教士訓練學院(New York Missionary Training Institute)、波士頓宣教士訓練學院(Boston Missionary Training School)、宣道會奈亞神學院(Nyack College)和哥倫比亞聖經學院(Columbia Bible College)都附設宣教士訓練學院。4此外,美國亦有不同大學和神學院配合宣教人材訓練,包括耶魯大學神學院(Yale Divinity School)、惠頓大學(Wheaton College)、福樂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的宣教學院、三一神學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的宣教系和達拉斯神學院(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的宣教系。
世界知名、差派眾多宣教士的美國南方浸信會轄下六家神學院均強調宣教,筆者的母校西南浸信會神學院(Southwe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設有宣教中心和宣教系,並訓練美南差會的半數宣教士;近年美國南方浸信會神學院(South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亦增設世界宣教佈道中心,強化研究和訓練宣教人材的工作。除了神學院外,美南差會特別在總部附近設立了宣教士訓練中心,強化職前訓練。此外,不同宣教工場亦設立當地的教育及神學教育系統,培育大量當地人材。美國其他宗派大多設立所屬大學和神學院,大量培育宣教人材,例如聖公會、神召會、五旬節會、拿撒勒人會、基督教會、衛理公會、路德會、美北浸信會、浸信宣道會、宣道會、長老會、門諾會、改革宗和公理會等。
結語
從上文可歸納出不同時代和地區的宣教運動都非常重視人材培育和神學教育,特別是宣教訓練。無論是後方的差派地區或前方的宣教工場,發展迅速的差會和宗派都極力建立神學訓練系統,以配合整個宣教運動。高素質的訓練產生優質人材,影響深遠。例如英國的戴德生透過中國內地會呼召了劍橋七傑往中國,他們後來亦建立不同的信心差會和神學教育宣教訓練系統,強化當時的宣教運動,產生接連的宣教循環;宣教牧養結合性的神學教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份。5深願各華人教會、差會、機構和神學院注意設立宣教牧養結合性的神學教育系統,以配合神在華人中興起的宣教運動。
註:
林來慰:《華福運動縱橫談:一個歷史研究(1976-1986)》(香港: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一九九○年),第一二四頁。該文引用美國福樂神學院宣教歷史系教授保羅.皮爾森博士(Dr. Paul E. Pierson)於課程MH520的筆記: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ristian Movement (Unpublished Course Syllabus, Winter Quarter, 1988) (CA: Pasadena, 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p.24。
李向玉:《澳門聖保祿學院研究》(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二○○一年)。按作者的博士論文研究,聖保祿修院遺址就是通稱的大三巴牌坊,也是澳門和亞洲第一家西式大學,由天主教耶穌會於一五九四年創立,除了提升學員的教育水平和知識外,也培養了數百名天主教傳教士。
Klaus Fiedler: The Story of Faith Missions: From Hudson Taylor to Present Day Africa (CA: Irvine, Regnum Books International, 1994), p.36.
同上。
游偉業:「設立華人宣教學院:以澳門聖經學院轉型發展個案為例」,《浸傳網雙月刊》,第三十九期(香港:香港浸信會差會),二○○九年十月,第八至十頁。
思考問題
從過往宣教運動和神學教育的互動關係,你認為華人教會如何配合,以強化華人宣教運動?
華人神學院和差會如何配合,以強化華人宣教運動?
分類:宣教運動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七六期,二○一○年二月號,第二十至二十二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