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宣教士子女的身分定位——我是誰?
王廖愛梅 香港宣道差會駐泰國宣教士 |
十多年前當我們尚未去日本宣教,先在新加坡的亞洲跨文化訓練學院受訓的時候,一天我的女兒來問我:「媽媽,我是PK,還是MK?」〔PK是指牧師子女(pastor’s kids or preacher’s kids),MK是指宣教士子女(missionaries’ kids)。〕因為她們聽到有些人在談話及介紹自己背景時提到這些字眼。她們從小就常常聽到MK這個字眼,所以當有人問她:「你是PK,還是MK呢?」她不明白,也不太曉得如何回答,開始有身分上的混淆,這主要是成長於英語系環境中的宣教士子女會碰到的問題。
隨著女兒的年齡成長,也開始想自己是哪國人?筆者在臺灣出生、長大及受教育,而丈夫在香港出生、長大和接受教育,因上述的背景,她們則在香港出生。因此,她們從小先跟我用華語溝通,進入香港的幼稚園後,開始轉用粵語溝通。一九九三年她們跟著我們到日本宣教,入讀當地小學時跟師長與同學用日語溝通,回家後則使用粵語或華語。後來上到中學,由於那時我們的宣教工場轉到泰國(Thailand),她們也轉學到馬來西亞(Malaysia)的宣教士子女學校就讀,所用的語言轉為英語了。她們在宣教士子女學校就讀時就碰到很多PK、MK、OK(一般子女)及BK(跨國企業家的子女)。同時,馬來西亞檳城(Penang)是一處多元文化的地區,當地人平均都可以說幾種語言。
直到她們兩人分別在二○○四和二○○五年進入香港大學和泰國天主教國際大學,開始有人提到TCK(Third culture kids,第三文化的孩子)的稱謂。第三文化就是孩子成長的背景和父母成長的背景處於不同地區和國家,將自己成長的文化和父母的文化轉化成獨特的一個文化。當我們跟孩子提到這個TCK,她們很有共鳴說:「對了,我們是TCK。」
當老大從宣教工場回到香港大學就讀時,加入一家使用英文的教會聚會,這教會中的中、西多元文化對她而言,很有歸屬感。她就告訴筆者說:「媽媽!我在這裡找到一群TCK了!」彼此能了解回歸香港所面對的文化衝擊、語言運用熟悉度、生活習慣等適應、人際關係和支持系統的建立等,在這裡她也碰到幾位PK和MK,她開始慢慢找回自己的身分所屬。大女兒將近十二年不在香港成長及接受教育,所以一切對她而言是空白的。當她碰到更多TCK的時候,更加認識到自己的身分定位。跟著有很多時間,逢年過節、和親戚朋友吃飯過節時就更加明白和認識自己父親的背景和出身的潮州文化特色。相對的,她也更加體驗到中國文化在她的血液裡流動,並帶動她更加明白自己的身分定位——一個在香港出生,但在海外接受西方教育的中國人的TCK。
當老二從馬來西亞的宣教士子女學校高中畢業後,選擇回到我們的宣教工場入讀當地大學。雖然她的選擇是很大的挑戰,要從英語系文化背景轉化到雙語環境,而且不是她母語的環境,但基於一方面她不想再住宿舍,想跟父母同住,另一方面也在尋找她的身分定位。基於她的中文程度可說是幼稚園程度,擔心回香港讀書能力不足應付。第三方面也考慮到經濟問題。
她就讀大一和大二時,有很多的適應:一方面要面對大學的多元文化背景的同學,一方面要面對在泰國生活需要應用的泰語,另一方面要在我們宣教工場開荒教會的雙語(中文、泰語)文化中參與。雖然,她高興在大學可以選修中文,但不足夠。為了讓她有機會找尋自己身分所屬,我們讓她休學一個學期,並有機會到中國北京外語大學進修一學期的漢語課程。她很高興在北京的學習使她更深經歷及認識中國文化及生活的層面,讓她對中國文化更有歸屬感。回到泰國後,她可以自在地用華語帶領主日的詩歌敬拜。到今天大學畢業了,回香港工作,過去的學習幫助她在香港工作的適應。現在她一直跟筆者溝通都保持用華語交流,因為這是她母親的母語。不過最要感謝主的是,兩個女兒都能用雙語(華語/粵語)跟我們的港、臺親友溝通交流,這也是我們當初的期待。
回想過去在海外宣教,教養孩子是有些困難,如何保持她們可以有中國文化的根,或如何保持她們仍然可以用中文(華語/粵語)跟我們溝通交流,又或者如何讓子女在屬靈生命能健康成長等。筆者相信不只我們有這些想法,其他宣教士或傳道人也在當中掙扎。過去我們有機會在日本、泰國、澳洲(Australia)跟一群移民的弟兄姊妹分享,也感受到他們撫養教育他們的第二代時也面對這些問題;也有些傳道人的子女在成長遇到的問題不能為外人道。有時我們聽到女兒告訴筆者,她的朋友或同學都是傳道人的子女,遇到很多問題都不知如何去幫助他們,只能為他們禱告及尋找合適的輔導員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感謝主,香港差傳事工聯會最近出版了《宣教族的下一代——破繭而出》,由十多位宣教族的子女撰文,他們均在多元文化中成長,藉回顧過往的個人經歷、與父母的關係,跟大家分享他們的成長體驗;每篇附有由心理輔導員撰寫之「家庭成長指南」,讓讀者加深了解第三文化家庭。
願不論哪個家庭在異文化中撫養教育第三文化的孩子,都能從上述書籍及神的恩典中得智慧和力量,撫養所愛的子女健康成長。
本文原載於《教牧分享》總第一七九期,二○一一年九月號,第二十三至二十四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