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佈道行動
林應安 中華基督教內地會臺灣區委員會總幹事 |
引言
二百年來的中國宣教歷史充滿了西方宣教士來華宣教的血淚。他們遠渡重洋來到陌生的中國,帶著愛中國人靈魂的心和充滿佈道熱情的心情,進入與他們的文化、語言、生活習慣及思想方式都很不同的中國傳福音。他們經歷了文化震撼、語言障礙、生活上的不適應,以及飲食的大挑戰,試著用他們在本國習慣的方式向中國人佈道,效果可想而知,當然不好。差會當時面對這種情況,就決定要訂下宣教策略和可行方法來進行佈道工作。
差會作為宣教機構,開始進行佈道工作之前,進行相關的前置作業是很重要的。面對今日廣大的禾場和各種需要,要知道哪些是優先決定的方向,好讓事工能有一定的目標、服侍群體和佈道對象。
訂下宣教目標
每位宣教士接受呼召,都有想服侍的地區和族群,當被分派到該國服侍時,須了解和接受宣教目標。以開荒佈道為例,宣教士的目標是建立教會。教會的建立要使當地信徒有個屬靈的家,可以敬拜和讚美,但要建立成怎樣的教會,就得在建立之前決定。海外基督使團(下簡稱使團)數十年來確定在各國建立教會屬「合乎《聖經》的本土化教會運動」。確立宣教目標可以使差會集中力量在大方向上開展事工,並建立宣教和招募新同工的共識和方向。使團訂立的目標是東亞邊陲之地,關心當地被忽略的族群。
差會的事工按計劃及目的作中、長期的推動,在人力和物力上作系統安排,因此設定未來要栽培當地同工,使他們起來配搭和承接事工,也讓他們負起帶領和領導的責任,宣教士則可以退居成為訓練和輔助者的角色。
宣教士佈道通常用自己非常熟悉而運用自如的語言,面對「另類」的佈道對象,使用不熟悉的語言和傳達福音都要倚靠神賜予的智慧。
制訂宣教策略
差會決定要向哪些族群開展事工前,學習功課和前置作業是不可少的。差會的工作是局部性的,也是費財費力的事,因此要決定開展事工群體(對象)之前,蒐集相關資料和訪查工作是基本功課,也要了解是否有其他團體曾經在他們中間工作,成功和失敗的例子都可作參考,也要決定以怎樣的宣教策略來開展事工。在不同的同工身上,宣教策略的應用都有不一樣的方式,但宣教策略可以幫助同工在開展工作時有共同的方向和策略,以免各做各的,造成人力和物力分散而降低了宣教果效。
差會決定宣教策略前,要經過同工多方探討和禱告來達成共識,共同尋求神的引導,並且互相學習,花時間研討怎樣的策略才可行,提出各種模式加以討論,找到彼此都能認同的方法和事工開展的模式。有了宣教策略就能提出人力需求和經費預算,朝著事工開展的方向前進。
誰是我的鄰舍?
《路加福音》記載一位律法師問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路十29)耶穌跟他說了一個被搶劫、又被打到半死之人的故事,祭司、利未人和撒馬利亞人都經過看見那人,祭司和利未人卻不伸出援手,而撒馬利亞人看見就動了慈心,加以救援和照顧。耶穌問律法師說:「哪一位是被搶而受傷者的鄰舍呢?」是憐憫他的那位撒馬利亞人。差會決定宣教策略的同時,也要確定服侍的對象和群體。
跨文化佈道事工要考慮以下六點:語言的熟悉、文化的認同、思考的差異、工具的應用、傳者的熱誠、被接納的程度。
宣教士是外來者,服侍對象肯定會對宣教士好奇,宣教士很容易以交朋友的方式接觸許多不同的人,透過建立友誼和熟悉他們,可以把福音傳出去。宣教士透過練習語言,也可以很快接觸人。在創啟地區服侍的同工由於必須隱藏身分,又必須對宗教、種族、政治等保持敏感度,他們把福音傳出去之前,要顧慮到許多層面的事項,與接觸的朋友建立了足夠的信任度和深交之後,才有機會把福音傳出去。
過去十多年,臺灣的使團同工把服侍目標轉向較不被重視的群體,其中臺北的百貨業服務人員事工是由西國宣教士從板橋開始,宣教士安排時間到百貨公司探訪每天工時很長的服務人員,與他們建立友誼,關心他們,邀請他們到家裡吃飯,建立信任感,漸漸組成查經小組。由於他們都在晚上九點半下班,所以宣教士安排的小組聚會都在晚上十點以後,他們也會主動介紹朋友給宣教士認識。對百貨業服務人員來說,他們的工時很長,也不被人看重和關心,透過宣教士的擺上和付出,服務業事工在臺北已有好幾個小組聚會和屬於他們的晚間主日崇拜聚會,當地同工也被栽培起來,擴大服侍範圍和負起事工的部份責任。
帶著憐憫和愛心,佈道工作連貫許多真誠的、愛的行動,不只把福音傳出去,更透過關心和行動帶來福音結出的美好果子。
思考問題
耶穌的佈道模式有何策略?
宣教士佈道時,最大的難處是甚麼?最大的優勢又是甚麼?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八四期,二○一一年六月號,第十九至二十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