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協同效應」(synergy)的差傳事工

羅錦添
香港中華宣道會竹園堂堂主任

  一加一等於三,「協同效應」(synergy)的理念在商界已十分流行,表示兩者或多方面在合作之下產生的作用,遠遠超越個別獨立運作所產生的果效。理論簡單,但在實踐上卻是一門要不斷學習和更新的功課,這個概念應用到差傳模式上就更形重要。

其他堂會差派宣教士的不同模式

  其實不同的差傳模式都是希望尋求產生這個協同效應,讓福音工作產生最大的果效。是期《教牧分享》訪問了四位分別來自三家不同堂會的教牧同工,分享其堂會差派事工的經驗,當中談及不同的差派宣教士模式。筆者認為不同堂會使用不同的方式,為要將福音傳達異邦,過程實在艱鉅,背後所付出的血與淚實在令人嘉許。堂會若要差出宣教士,不同的差派模式為要讓宣教士得著最大的支援,福音順利傳開。而怎樣的模式才能產生協同效應,當中不可能一言以蔽之。

  在文章中位於悉尼(Sydney)的華人宣道會希伯崙堂藉不同差會差派宣教士的模式最能利用不同差會的集體資源與經驗,使前線的宣教士得著最大支援,相對而言,新西蘭台福基督教會以聯合教會差派的方式,堂會的參與亦較多,教會投入感和推動差傳的果效亦相對優勝。主要以宗派差會運作的加拿大多倫多華人基督教會,可算是兩者俱備,亦同樣面對著兩者的優勝與限制。

  筆者認為沒有一種差派模式是絕對好或壞,只是看哪一種模式真的能產生所謂的協同效應。若要死守任何一種模式,必定要面對既定模式所產生的限制。因此,筆者認為若要差派一位宣教士,必須認清哪一種方式對宣教士、甚至對前線福音工作產生最大的果效。差派宣教士到一些工場,當地的福音工作可能已有相當富經驗的超宗派差會正在進行,不妨考慮與那些差會合作。而個別堂會資源與經驗不足,便需考慮以聯合教會和宗派差會方式去結合資源,務求達到協同效應,福音才能得以廣傳。

  筆者的教會過去亦曾差派一位宣教士,在差派過程中亦是一種學習與摸索的過程,沒有對錯之分、好壞之別,但亦可以與大家一起分享,互相參照。

自己堂會差派宣教士的經驗

  要差派宣教士,並不是想像中般簡單,當中涉及差派教會與不同差會的角色和配合,殊不容易。要與幾個人合作已不容易,更何況與不同的機構合作,各有不同的宗旨、架構和關注點,偶一不慎,就會好事多磨,令前方的福音工作受損,實在要步步為營。

  本堂前幾年曾差派一位宣教士到中亞地區,教會扮演差派教會的角色,而本堂所屬宗派之差會則參與本地的行政支援和統籌工作,宣教士則同時加入前方的另一超宗派差會,被差往工場與當地同工配合,進行福音工作,該超宗派差會在前方的行政工作上作出支援和督導等。這可說是宣教士、差派堂會、自己宗派差會及前方超宗派差會四方面的合作,當然,不可或缺的是差派的主。見下圖:

  在過程中,宣教士被差往中亞地區從事一些關於《聖經》翻譯的工作,我們堂會及整個宗派對這方面並沒有經驗。因此,必須借助超宗派差會的幫忙和他們在《聖經》翻譯方面的經驗,以及當地同工和行政的支援。另一方面,宗派差會則擔當行政統籌、管理及資源統籌的角色,堂會則在整體金錢、代禱和屬靈支援上參與。不同角色各有所長,以達至在差派宣教士上發揮協同效應的作用。

  但在過程中,並不是沒有攔阻,甚至經過無數的商討才能達成。宣教士要同時適應兩家差會,接受兩方面的管理和要求實不容易。在前線,宣教士要由跨宗派差會管理,每家機構有不同的文化和架構,實不易適應。宣教士在述職期間,又要應付自己宗派差會的要求,推動宗派上的差傳工作,在短時間內又要適應另一套管理模式。與此同時,兩家不同的差會合作亦殊不簡單,就如金錢支援的方式上,兩者各有不同理念與運作模式,彼此的理念亦需要協商才能達至圓滿解決。另一方面,差派堂會自然少了很多行政工作,只要全力在金錢和宣教士的身、心、靈上作出支援就是了,但作為主任牧師,需要協調宣教士的意願、兩家差會的方針和自己教會執事堂委的意向就一點也不容易,各有不同的思想和關注點,各有不同的行政方式,一不小心就會四方面都不討好,可說是四面受敵。

  在整個過程中,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學習。當宣教士被差出的一刻,實在是主得榮耀的日子。因為若不是這位差傳的神、差派的主、使萬人相信的靈在中間作工與維繫,根本不能完成此工作。其實在過程中並不是沒有衝突產生,但對每一個參與在當中的人都是一個學習,學習去放下自己,以神的工作為優先,以至福音工作得以展開。

  願差派的主繼續維繫不同的差傳群體,在不同的差派模式上產生協同效應的差傳事工!

 

分類:宣教概論

本文原載於《教牧分享》總第一七七期,二○一一年五月號,第六至七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