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差會與西方差會差派宣教士模式的異同及反思
莫陳詠恩 香港中國神學院研究院副教授 |
韓國宣教學者文相哲(音譯,Steve Sang-Cheol Moon)曾如此評論由韓國教會差派出去的宣教士:「許多韓國宣教士在二十多三十歲時花時間去完成他們的大學教育、軍隊服役、神學訓練和宣教職前訓練。這一個留在家鄉的冗長預備期實在不利於跨文化的適應、學習和創意思維,因為以上幾種素質是要在年輕的時候才容易掌握得到。」(註)這個對韓國宣教士的形容大概也可以用於華人宣教士身上。
相對於華人差會,一般以西方宣教士作主導的國際差會有較悠久的宣教歷史和經驗,宣教工場的範圍較廣泛,而服侍的形式也相對地多元,對宣教士的入職要求也較有彈性。筆者在網上查閱國際主僕差會、海外基督使團、國際事工差會、非洲內地會、世界福音動員會、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等多家差會對於長期同工的要求,都沒有列明必須有某一門專業訓練,而是要按個別人士和工場需求而決定。
一般國際差會主要的宣教對象是跨文化群體,對入職以後的語言學習有很高的要求,但對於入職前的神學訓練和牧會經驗的要求卻又相對地寬鬆。許多國際差會都會歡迎有志宣教的年輕人參加為期大概一、兩年的短期宣教體驗,才決定如何走下一里路,一方面可以鼓勵年輕人上路,另一方面又可以較有效地訓練長期宣教同工。其實,這一種不以正規神學訓練為主的職前要求背後,也有其文化因素。相對於華人社會,西方社會給個人有較多元、自由的發展空間,提供的教育機會較高,但學位帶給人的社會地位又不像在亞洲社會般明顯。此外,正規神學和牧會經驗在創啟工場上也未必管用,一張神學教育的履歷表也可能會成為在創啟地區居留的障礙;而家鄉的牧會經驗亦可能阻礙宣教士在創啟地區的創意思維,宣教士要摒除面對群眾的講道模式,才可以有意義地以個人互動交流方式作為佈道和培訓的起步。這不是說國際差會不鼓勵嚴謹的職前訓練,只是說一般職前要求可以按個別宣教士和個別地區的需要而定。
一般華人差會都要求宣教士先有神學訓練,再有牧會經驗才開始他們的宣教旅程,結果華人宣教士要到中年才啟航,這情況跟韓國教會有相似之處。以香港為例,儘管近年新入職的宣教士不斷增加,但宣教士的平均年齡仍維持在接近五十歲的水平,二十出頭就開始宣教事奉的年輕小伙子實在是鳳毛麟角。
在中年階段才離開家鄉的宣教士要面對好些不容易解決的問題:
一.語言學習是一個大障礙。研究告訴我們,成功地學習一種新語言需要時間、智力、記憶、環境等因素。中年或以後的階段還可以憑意志和苦學來掌握大量詞彙,但語言中的文法、句法和口音等對成年學生將會是嚴峻的考驗。對一些以專業服務為主的宣教士來說,語言要求可以稍為降低。但傳統佈道開荒植堂的宣教事奉則絕對是無話不成。就是在海外華人中工作的宣教士也需要學習客地的語言,才可以協助所服侍的華人群體融入客地的社會,與客地的主流教會建立伙伴關係,有需要與政府部門斡旋時也能夠擔任領導的角色,幫上一把。
二.文化適應是一個大難關。中年人的價值觀和日常生活習慣都比較定型,較容易被困於自己固有的文化框架之內,不容易欣賞異地的文化,亦較難與異文化人士建立深入的友誼關係。宣教士越是不能夠融入客地文化,就越難建立本色化信徒群體。就算在自己的家鄉中曾一度是資深牧者,也未必可以成為成功的宣教士。除非他洞察到自己的文化盲點和限制,否則就很容易會把自己固有的牧會模式硬套在客地文化之上。
三.技巧訓練是另一個難題。在新的地方定居,也要學習一套新的生存技能,而要求體力和反應的技能對中年人更是一種挑戰。我認識中年的單身姊妹,要花上差不多兩年時間和多次小意外才能自如地在異地駕駛出入;筋骨都不再靈活的宣教士如何努力都學不懂當地人的坐姿。這些都可能是小問題,但累積起來卻會增加宣教士的挫敗感和融入客地社會的困難。
華人差會要求宣教士有較長期的訓練,背後也有其理據。許多宣教士在工場上沒有定期的《聖經》教導和餵養,沒有龐大的同工隊伍和屬靈群體的支援,數年神學訓練可以給準宣教士一些自我培育的條件,減少流失。此外,華人差會的要求背後也有其教會文化因素。近年來,因著神學教育的普及,一般教牧同工都受過正規神學訓練,信徒領袖對神學的知識也有大幅度提升。缺乏這方面訓練的宣教士回鄉述職時,難以單靠工場的經驗作為教導的主題;會眾要求宣教士在教導上有《聖經》和神學的反省。再者,差會也希望把工場的資深同工按立為牧師,有神學訓練背景會有較高的認受性。最後,當長期宣教士結束其海外生涯、回歸家鄉之後,亦需要用以往的神學訓練和牧會經驗在教會中擔任牧養的工作。
不過,以上考慮也可以用不同的途徑解決。
世界之大,工場要求之廣,實在難以硬性規定宣教士一定要經過「完整的訓練」才前往工場。一方面事實上沒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訓練模式,另一方面訓練也是一個終身的過程。差會可以考慮設計一個終身學習的機制,降低宣教士初入職的門檻,鼓勵年輕人投身,但又要求他們在入職後不斷按實際工作的需要來持續進修,提升事奉的水平。這類進修可以是多元的,按工場和個人需要而度身訂造,包括《聖經》、神學、靈修操練、專業培訓等。每隔數年事奉就可以用一年半載進修,對工作可能更有實際效益。把年輕人放在團隊當中,提供資深的同工作他們的師傅,可以減少他們因為太幼嫩而犯錯的機會。當然,資深同工也需要有此共識,願意花時間去培育後進。希望以上辦法可以讓差會更有信心降低對準宣教士的要求,華人教會在差傳事奉上可以走更遠的路。
註:
Moon, Steve S.C.:“The Recent Korean Missionary Movement: a Record of Growth, and More Growth Needed.”in 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 (Jan 1, 2003).
分類:差會事工
本文原載於《教牧分享》總第一七七期,二○一一年五月號,第十至十一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