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恩中迎難而上──略談香港浸信會差會的成立和發展

連達傑
香港浸信會差會總幹事

   詩人約翰遜.歐德曼(Johnson Oatman, Jr.)曾經提醒我們:「主的恩典樣樣都要數,主的恩典都要記清楚」(見《頌主新歌》三九七首〈數算主恩〉副歌)。是的,投身香港浸信會差會的事奉者,總應該數算主在我們中間的各種施恩作為。或說,今天我們差會得以成立、發展,甚至可有心、有力地迎難而上,其實全皆因我們都是活在主豐盛的恩典中!

   讓我們先從歷史說起。

香港浸信會差會簡史

   香港浸信會差會(下簡稱浸差會)是一家宗派差會,隸屬於香港浸信會聯會(下簡稱浸聯會),其服侍及動員對象主要為在香港的一百六十多家浸信會堂會並約十萬位的浸信會會友(當然也樂意與其他宗派的堂會或肢體配搭合作)。浸差會的前身是香港浸信會聯會差傳中心(下簡稱差傳中心),成立於一九九八年,至二○○九年改稱為香港浸信會差會。無論早期稱為差傳中心,或後期稱為浸差會,其本質均無改變,都是一家較嚴謹,具備章程結構及聘有專職同工的差傳機構(mission agency),其目的都是期盼有效地推動主耶穌交託給教會的普世宣教工作。

   差傳中心雖然成立於一九九八年,但並不是說浸聯會的普世宣教工作從這年開始。其實,浸聯會自一九三八年成立以來,即關心本地佈道及海外差傳工作。其後更於一九七三年正式成立海外傳道部(後於一九九七年改稱為差傳部),專心推動及促進浸聯會與香港眾浸信會堂會的宣教事工發展。但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是大凡成為海外傳道部或差傳部的部員(包括牧者和信徒),全都是以義工身分來參與事奉;就是說,他們各人在社會或教會中均擁有全職工作;但出於信仰熱誠並對使命的委身,他們都樂意抽出時間來參與浸聯會的宣教服侍。

   在上世紀的六十至八十年代,海外傳道部眾部員熱心推動差傳工作,宣教的足跡踏遍亞洲各地,其中尤以東南亞國家為重[例如:馬來西亞(Malaysia)、新加坡、越南(Vietnam)及泰國(Thailand)等)]。自九十年代開始,由於有較多年輕並熱心差傳的牧者和肢體加入事奉行列,海外傳道部的宣教動力漸次加強;除了有更多短宣隊伍的組成外,探索事奉新模式並新工場之開拓也日見果效[主要為北漠(化名)事工及國內事工]。此外,「認領觀念」的傳遞和落實也在這階段出現。

   由於事工的不斷發展,很多部員逐漸意識到,單憑眾部員義工式的服侍,實難以把浸聯會的宣教工作推上一個新臺階;就是這樣,「我們要成立差會」的意念便在九十年代中日益增强。經過多年的努力,直接隸屬差傳部的差傳中心,便於一九九八年正式成立,並同時聘請了專職同工游偉業博士為首位差傳中心主任。

   差傳中心成立後,眾部員(又稱董事)與專職同工通力合作,群策群力,逐漸發展了四大事工類型──國際事工、國內事工、本地跨文化事工、教育及拓展事工;而正式的宣教工場亦陸續有所增加──從早期的北漠工場(化名)、國內工場,到後期的南島工場(化名)、緬東工場和本地跨文化工場等,都一一具體落實了。至於增添專職同工,加强宣傳推廣,努力籌募經費及更新組織運作等,就更是多年來務必推進的事宜。再者,部員數目方面,亦順應著實際工作量的增多,由原來的十五位增加至二十一位了,並且,差傳中心還邀請得很多工場特邀組員來加入事奉行列。

   二○○八年,在神豐富預備下,差傳中心有了新的辦公室。其後,又於二○○九年正式改名為香港浸信會差會,而中心主任的職銜也改為總幹事。真的,神的恩手一直引領著我們,祂是配受稱頌讚美的!

浸差會今昔發展之比較(一九九八年至今)

  為方便讀者扼要地看見主的恩典,多年來是何等豐富地臨到我們身上,請大家參看以下圖表:

  

 差會成立初期景況差會現今景況
1. 直屬宣教工場兩個(北漠、國內)五個(北漠、南島、緬東、國內及香港本土)
2. 支援宣教工場兩個國家(處於非洲及亞洲)十個國家/地區(處於非洲、歐洲及亞洲)
3. 直屬及支援宣教士三至五位十八位*
4. 差會後方專職同工二至三位八位
5. 聘請或全力資助的當地同工約三至五位約十五至二十五位
6. 年度經費預算及經手之捐獻約港幣三百至三百五十萬元約港幣七百至九百萬元
7. 每年短宣隊安排次數約十至十五次約四十多次
8. 差會辦公室納入在浸聯會的辦公室內有自用的獨立單位(仍屬浸聯會產業)

  (*這數字並非指香港的浸信宗總體上只差遣及支持了十八位宣教士,而是表示與我們浸差會現今有關聯的宣教士共有十八位。據個人估計,香港浸信宗現時差遣及支持的宣教士應該有五十至六十位。)

運作暢順之因

  從人的角度看,為何浸差會成立以來的十七年,頗能在過程中成長及發展起來呢?

  作為宗派差會,當然最大、最自然的優勢,是能夠與眾浸信教會,在同一信仰傳統並「浸會一家」的精神下,互相結連、配搭,推動普世宣教工作。多年來的發展確實印證了這點的真實性。過去日子,我見到很多浸信會牧者、同工、信徒領袖及肢體,很同心地投入浸差會的事奉;無怨無悔,默默耕耘,以至各項差傳事工得到長足發展。

  然而,讓我們也曉得,以上的美麗配搭圖畫也並非「自動完成」的。為甚麼呢?因為浸信會的信仰從來都強調地方堂會的獨立自主,意思就是每家浸信教會都可自由地參與或不參與浸差會的宣教工作,其間浸差會不能向地方堂會施予半點強逼性(縱然想如此,事實上也會力有不逮的)。因這緣故,浸差會的董事和專職同工,就必須作好分內的事,以期取得眾浸信教會(甚至其他宗派的教會)的信任、好感、加入和配合,差會事工才能暢順地推展下去。

  以下為差會董事、組員及專職同工,過去刻意提升服侍水平的事工範疇,相信是因著這些努力,導致大家有更多正面的回應,從而叫差會得以暢順地運作起來:

  一.每年度製作圖文並茂、篇幅合宜的本會事工簡報,並主動地寄到各浸信教會,務求叫各牧者、肢體都能扼要地了解我們的工作。這樣的文字行動,既可發揮溝通的作用,又表達了差會願意在眾堂會下作出問責。

  二.尊重及關注各堂會帶出的期望和要求,在可能範圍內都嘗試滿足之(例如特別為著某堂會的需要,願意作出相應的宣教行程設計和安排)。

  三.財務報告上清晰透明,凡事如實呈現,而口頭補充的話也不會混淆視聽。這樣可叫奉獻者安心和放心(例如我們謹守專款專用原則,不會隨意挪撥款項、不按奉獻者心意而任意運用)。

  四.差會專職同工與眾堂會的牧者和肢體交往時(無論是透過見面、電話、電郵或短訊等),都盡力顯出真誠、和氣、謙卑及負責任的態度和行動;惟獨如此,美好的人際關係就可建立起來,而往後的事工合作、推薦人材或資源共享就不會是天方夜譚了!

  五.過去差會專職同工都樂意接受教會邀請,到他們中間分享差傳信息──無論是宣教主日、差傳專題講座、差傳主日學或祈禱會等,都盡可能答允。這是堂會與差會能否建立關係的重要橋梁,也是留下好或壞印象的關鍵活動。感謝神!回頭看,應該是正面的居多了!

  六.浸差會董事現有二十多位及專職同工八位,而各組的特邀組員加起來則有四十多位。這樣龐大的後方宣教團隊,過去在神的保守下,總是彼此尊重、欣賞;這樣,很多美好的決策,便能在互諒互讓及平和融洽的氣氛中達成。

  七.浸差會專職同工每週五天早上,每次都用上三十至四十五分鐘,大家一起靈修禱告。幾年以來,我們已讀完及默想了《聖經》一遍。現今我們所使用的靈修材料是約翰.司托德牧師(Rev. John Stott)所撰寫的《聖經一年通》(Through the Bible Through the Year)。此外,從今年開始,我們的禱告更趨向多元化和更有系統。是的,同工團隊靈裡既相通,愛裡亦相繫,事奉的動力和熱誠就必然增加,差會事工便不會停滯不前了。

走在崎嶇的路上

   毫無疑問,很多一直關心本會事工的肢體都可見證:浸差會確是在主恩中逐步成長起來的;它如何可從「無」,經歷十多載,以至今天總算「有」了。為這樣蒙福的事,我們要感謝主!但這樣說,並不表示其發展的路盡是平坦無阻、凡事清風送爽似的。不是的,我們差會走過的路,其實也是一條崎嶇路!今試略舉一些事例來說明:

  一.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當差傳部董事會中有一些相對年輕的牧者,期盼催生一個較有規模和組織性的差會時(當時只敢含蓄地叫它為差傳中心),卻遇上了不少阻力──很多反面的聲音:有成立這種結構組織的需要嗎?怎可如此呢?若真的實行,浸聯會的經費收入豈不是會被大大的削弱嗎?大家知道要走的是一條怎麼樣的道路嗎?我們有足夠的專責人力去承托差會嗎……回首一看,幾乎是二十年前的事;慶幸今天再聽不到如此質疑之聲,卻只見差會各事奉者,繼續沿著宣教路毅然前行,又不斷努力地披荊斬棘下去。

  二.一九九八年差傳中心雖得成立,惟人力、物力及財力等各方面仍十分缺乏,加上身分、定位未夠明確,那時會務經營十分艱苦,實在難為了早年委身於差會的董事和同工了!到了今天,浸差會總算有了穩固基礎,不單在浸信會圈子內已多為人認識,且其認受性也愈來愈强了。

  三.從頭一天成立開始,差會就要面對自籌經費的壓力了。假若各堂會及其他肢體奉獻不足,宣教事工的發展就會明顯地受到制肘;縱然差會不怕挑戰,憑信前行,仍須如實地面對龐大的財政赤字。曾幾何時,我們不敷之數竟達港幣百萬元以上!但感謝神,這些事都成過去了!如今我們的財務在主恩中總算是充裕的。

  四.差會董事、組員及同工這個大群體,多年以來,雖可說大體上各人都是同心合意、興旺福音,但在具體事情上也不是全無意見分歧或人際張力的。一些時候,百般的忍耐並恆久的愛心,仍是需要大家牢牢地持守著,才能化解種種糾結的紛爭,至終得避開黑雲而瞥見曙光。

  五.在前線工場上,我們也遇過一些大困難。二○○九年當香港豬流感正肆虐期間,曾經有隊訪宣隊進入四川省時,被入境衛生人員檢測出有多位年輕人體温過高,需要被隔離,且至終被確診為患上豬流感!一瞬間整隊人都須個別地被分開了,且達七天之久。這真是一次危機管理的鉅大考驗──如何快速跟進變化莫測的事件?如何保持中、港相關人士之溝通?如何鼓舞毫無心理準備的年輕訪宣信徒?如何把它視為「偽裝的祝福」?以保持眾人活潑的靈性等,我們眾同工都在這次大熬煉中學習了寶貴的功課。此外,我們也曾面對過宣教士與當地教會牧者產生糾紛之傷痛,且至終引致彼此分道揚鑣,各奔前程;雖則雙方未致完全大傷和氣,但工場事工的發展確也受到極大的影響,而其後的宣教形態確是不再一樣了!奈何!但神也在漫長的重建過程中更新我們的心,使我們重新得力,再次樂意為宣教使命而奮進!

小結

   主恩浩大、主愛深廣!回望浸差會的成立與發展,路程確有幾分艱辛,不過,至終我們仍能激昂地說:「是的,有一『更高的恩手』帶領著我們。」走過的路既是如此,向前看,我們就應更有信心地回應主的吩咐和差遣了──「普傳恩光、直到萬邦」。阿們!

  (作者保留本文版權)


Pic 1: 圖一:浸差會董事與專職同工合照


Pic 2: 圖二:浸差會十五週年工場巡禮活動全體照

 

分類:差會事工宗派與宣教長宣短宣跨文化宣教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三○六期,二○一五年四月號,第二十二至二十四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