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是培育宣教人材的基礎
林兆源 香港平安福音差會總幹事 |
引言
筆者曾親身作前線跨文化開荒植堂,亦參與培育工場牧者作開荒宣教工人,回香港後致力推動本地教會及差傳機構攜手參與普世福音事工,不經不覺已二十多年,深深體會主耶穌基督所言:「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太九37)人少,待收的莊稼枯死損耗,錯失福音發展良機,這使我們思考如何增添兵源;作工的人少,徒有被差派的工人,卻是美果欠奉,或是工人、工場、工種錯配,神國擴展沒有寸進,這使我們重新思索如何改善工人及事工素質。宣教硬件與軟件互相配合,才能發揮果效。是期主題正表達出若要有美好果效和優質工人,必須在開墾與培育上加倍下工夫,才能有所成。
筆者曾於《華傳》中分享宣教士的產生與培育,1其中著重實踐性,從堂會的角度來看如何培育優質宣教士,而本文則嘗試從《聖經》角度探討培育宣教人材的教導。盼兩者配合起來,能兼得理論與實際之果效。然而在思索命題時,聖靈提醒筆者,《聖經》應是培育宣教人材的基礎,而非尋求經文支持宣教士的培育,故改以此作本文的主幹。
宣教士必須是明白及實踐《聖經》真理者
耶穌基督死後復活,沒有見到祂復活的門徒只因聽聞而心中猜疑。於是耶穌基督向其中兩個走在以馬忤斯路上的門徒顯現,一路上將摩西的律法及先知書向他們講解明白(參路二十四27);然後又在他們返回耶路撒冷後,向聚集的門徒顯現,再次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耶穌基督的話都必須應驗(參路二十四44、45)。明白真理之後,就是實踐真理之時,因此耶穌基督鄭重地指出,「人要奉他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路二十四47)我們要強調,明白《聖經》真理,摸著主耶穌的心,才是實踐宣教的基礎。這樣說來,我們不是尋求「培育宣教人材的《聖經》基礎」,而是「《聖經》乃培育宣教人材的基礎」。
今天的宣教士不能單純用一、兩節經文來「勸勉」教會肢體參與宣教;因為信徒需要的是明白神在《聖經》中整全的心意!從神如何處理早期人類的悖逆(參創一至十一),到明白亞伯拉罕之約(參創十二1~3)及西奈山之約(參出十九4~6)、先知的使命(參賽四十九6)、耶穌基督如何以外邦人得恩為事奉重點(參太四13~17、23、24),直至《使徒行傳》說明神將福音從耶路撒冷擴展至猶太及撒馬利亞;而傳至外邦世界這點,就由哥尼流一家蒙恩作開始,再透過保羅的宣教旅程發揚光大。《聖經》若停在此,就應與《啟示錄》銜接起來!但中間卻插入了一封封書信,幫助教會發展、堅固門徒生命,目的就是要教會有信心、有力量地承接對外佈道的棒,繼承基督與人和好的職分,這就是教會的使命,是信徒的異象,是宣教的基礎。
宣教士應是時代的先知及吹號者
作為宣教士,除了要去宣教工場拓荒外,還有一個不能忘掉的使命,就是作為神的代言人,肩負先知的角色,呼召萬民回轉,其中當然包括將神的百姓從個人主義、享樂荒逸和時代迷茫中喚醒,返回神的心意計劃。「你要大聲喊叫,不可止息;揚起聲來,好像吹角……」(賽五十八1)神關心甚麼呢?豈不是萬族萬民得救的機會嗎?
宣教士前赴工場,既是身體力行,但身教以外,亦需言教。在《新約》中,我們看見先知透過教導真理來履行他受託的職責,2用神的話語建立生命焦點,更是後現代世界中刻不容緩的事奉使命。培育宣教生力軍,除了以工場需要動之以情,亦需以《聖經》教導說之以理,讓神的心意計劃刻畫在信徒的心靈裡。
堂會應遵照《聖經》模式來培育宣教尖兵
從《聖經》看如何培育如保羅般素質的宣教士,可歸納為以下五方面:
一.與主結連的生命
保羅可說是堂會培育出來作宣教的一個典範,他經歷的每個細節亦成為今天的借鏡與根據。保羅從信主起首,就經歷了與主親密的關係。3之後三年在阿拉伯曠野退修(參加一17、18),亦可能就在這段時間有三層天的經驗(參林後十二2~5),更肯定他與神牢不可破的結連,這支持他日後遭遇大大小小的逼迫仍能站立得住(參林後十一24~28)。這種與主的契合,是宣教士素質中至為重要的。尤其今天的創啟地區工場,充滿對基督的敵意,宣教士亦礙於現況而未必能建立隊工彼此支援,神就成為宣教士唯一的保障與磐石。
二.與信徒相通的生命
保羅的成長充滿主的恩典。獨特的信主經歷沒有在他的頭上加添甚麼光環,反而神很快就先藉亞拿尼亞把他納入信徒群體生活中(參徒九19),後又透過巴拿巴的引介,幫助保羅與門徒相交(參徒九27、28)。培育宣教新人不能抽空進行,正如需要把種子栽在花槽中般,讓生命在合適的土壤中發芽生長,而教會正正是生命相交的地方。信徒群體中有愛、寬恕與接納,使人可以敞開自我,無所懼怕地真誠學習。宣教士從被接納到差派,這過程在教會生活中發生。
三.被模造導引的生命
巴拿巴是保羅靈命初期成長時的生命導師,帶領他學習信徒相交,與他一同事奉,印證在小事上忠心,神就會交託更大的事(參路十六10;太二十五21)。保羅未踏足宣教事工前,已經有事奉的印證,包括與巴拿巴同工,以及有各類事奉機會,例如慈惠及牧會事工等(參徒十一24~30,十二25)。今天,「屬靈師傅」或「導師」一詞也成為潮流,但真正能擔此重任者究竟有多少人?堂會的牧師及傳道是否願意提攜有心志的肢體,使用他們於堂會事工,幫助他們操練恩賜與性格,以至能成為工場上神合用的工人?
四.被結成隊工的生命
「巴拿巴和掃羅(保羅)辦完了他們供給的事,就從耶路撒冷回來,帶著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徒十二25)保羅從巴拿巴身上學到的不單是工作,更是與人同工的技巧,雖然保羅日後因約翰而與巴拿巴分開,卻沒有使他失去建立團隊的氣量,西拉、提摩太等都是保羅日後的好伙伴。團隊合作衍生的就是人際關係,現代宣教士的致命傷之一也離不開人際關係的困擾。堂會推薦信徒承擔宣教重責,不能不留心他們在教內、外的人際關係,這比恩賜及才能更重要。
五.超越個人委身的生命
保羅的宣教實踐超越個人,甚至堂會。他受安提阿教會的差派,卻接受腓立比教會支援福音事工的愛心餽送。另一方面,他又挑戰素未謀面的羅馬教會,盼望他們在西班牙(Spain)的福音拓展上有所參與(參羅十五23、24)。宣教士需要有這樣的胸懷,從個人委身影響到堂會參與,擴展至普世教會網絡。普世教會透過這種連繫,同心協力,完成那未竟之工。
筆者堅信培育宣教士的基地是地方教會(堂會)。因此,堂會素質的好壞,影響所結果子的好壞。堂會牧者須按神的心意努力建立門徒的信望愛德行,培育出高素質、願委身被神使用的才俊,這樣的工人,對宣教工場才有切實幫助。再者,堂會作為徵召中心,亦可透過被動與主動的召募,4雙管齊下,招攬宣教人材,添補今天不足的宣教兵源;堂會亦需教導未來宣教士佈道與栽培、治會與服侍、獨立追求與群體生活、人際關係與團隊配搭等,不要讓工人進入工場後才開始學習。今天,堂會就是工場,就是訓練中心。5
註:
林兆源:「宣教士的產生與培育」,《華傳》,第三期(二○一○年五至六月),第三至六頁。
反面來看,假先知用「教導」來誤導信徒(參彼後二1);正面來看,真先知用教導來幫助信徒成長。
《使徒行傳》九章一至九節論及保羅在大馬士革路上與主邂逅的經驗。
陳方:「反客為主——招募差傳生力軍」,《任差何往:差傳事工策略手冊》 (香港:海外基督使團,二○○六年),第五十五至七十一頁。
林安國:《智者策》(香港:華人福音普傳會,二○○五年),第一一○至一一二頁。
分類:教牧與宣教
本文原載於《教牧分享》總第一七六期,二○一一年三月號,第十七至十八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