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堂會的第一位宣教士

陳業剛
香港中華宣道會聯福堂傳道

  我們的堂會對不同差傳模式的認識有限,只是在宗派差會(環球宣愛協會,下簡稱環宣)的幫助下一步一步地學習,才開始有了第一位宣教士。

  還記得我們堂會的差傳事工,起初只是從差傳祈禱會開始教導弟兄姊妹關心差傳事工,但每次鼓足宣傳,參加者也只是寥寥少數。所以我們發現差傳事工一定要弟兄姊妹有真實的體驗才會有真實的承擔,單單只是一些不熟悉的名字及地方,怎麼做也未能突破冷清。

  實際的短宣是我們的第二步,也在環宣幫助下開始踏出,這才真正地激起了弟兄姊妹的宣教情,因為開始有了自己熟悉的地方及教會,也有真實需要關心的人與事。於是本堂集合了一批在短宣中有熱情的弟兄姊妹,讓他們開始差傳小組,而小組中其中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學習關心宣教士,開始的時候我們關心一些在環宣工作的宣教士,發現也是不行,因為與弟兄姊妹沒有直接關係。直至我們與一位預備出工場的宣教士一起去了一次短宣,熱情終於來了,我們的小組有幸與他一起經歷接受培訓、等待出工場的過程,而且不都是正式的分享會,反是多次在飯桌上分享情誼、掙扎及關心的經驗,使我們日後在支持宣教士方面得著很好的學習。那時正是萬事俱備,就只差一位宣教士來帶領我們開拓宣教的領域。

  正值其時,神給了我們恩典,興起一位弟兄入讀神學院接受裝備,他一直有一顆宣教心,為此本堂亦盡力鼓勵。記得一次,他往宣教工場短宣,弟兄姊妹就發起每天的禱告運動,記念他的需要,也為他在宣教工場的爭戰祈禱,我們在其後的日子中看見弟兄為遠方的人民流淚,與家人一起領受神的呼召,在事奉中堅持對宣教的熱情,種種的真實經歷,幫助我們對宣教有了更深的體會。

  然而本堂不單缺乏尋找工場的經驗,也缺乏差傳方面的知識,故一開始環宣就成為我們的「盲公竹」。在尋找工場方面,因為環宣的幫忙,不但讓弟兄可以多次直接認識當地的教會,也可以認識當地的宣教團體,並一直協助聯絡當地資深的宣教士了解情況,邀請當地牧者來本堂分享信息,進一步拉近關係。

  個人方面,借助環宣的經驗,讓弟兄及他的一家在踏上宣教之路的過程中,得著美好的配合及安排,因此環宣成了堂會、宣教士及宣教工場的中介,幫助我們了解情況,也安排了適當的培訓、體驗及交流,讓彼此都有充分的預備,這些工作單靠本堂實難獨力應付。同時在弟兄出工場之前一段時間,差會更安排他往差會工作,了解他們的運作及需要,因為是同宗派的緣故,這些工作的轉換及適應均進行得相當順利。

  堂會方面,由於在關係、使命感及價值觀各方面都能與差會互相信任及了解,所以一直都是差會做領導的工作,帶領我們安排各樣事工及預備,一位宣教士的誕生,也加深了堂會與差會之間的關係,弟兄姊妹對差會的負擔及奉獻也明顯有所加增。當然,宣教士的出現也是堂會宣教事工的一個高潮,我們堂會在宣教士成為國際同工的那年,差傳基金所收到的奉獻是歷來最高的,而且還有弟兄姊妹自行為宣教士籌款,關心他們一家的需要。同時差不多所有會眾,均在那年的崇拜或其他聚會中,曾經參與、了解及關心差傳事工,這是一個非常有效及實在的差傳經歷,讓會眾不但在知識上,也在實際行動上參與差傳工作。當然這也是神親自感動人心,讓我們可以感受參與大使命的那份興奮及恩典。因此對堂會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感恩的經歷,不但造就了宣教士,也對弟兄姊妹有很好的造就。

  事實上,筆者感到堂會可以差派一位宣教士,實在是對堂會很大的福氣,且不論對宣教工場帶來多大的影響,單是在本堂中,我們就發現弟兄姊妹更關心宣教,而透過對宣教士的關心,整家堂會的屬靈氣氛都活躍起來,有許多自發的活動,例如祈禱活動、印製汗衫、籌款支持,還有實地的考察團等,一年都忙個不亦樂乎,這些親身的參與及體驗,實在比任何概念式的差傳教導都來得寶貴。這個熱潮過後,連在本堂參與事奉的弟兄姊妹都有明顯的上升,證明這些過程使大家的屬靈生命及服侍的心有所增長。

  現時我們的宣教士還未出工場,正在環宣中工作,學習了解差傳事工的運作及預備心志,同時也在這個時候,帶領本堂的弟兄往工場短宣。幾次短宣後,已有一批弟兄姊妹組成關顧小組,了解當地的情況,協助推廣祈禱及短宣,也預備好本堂其他弟兄姊妹,將來可以往工場探訪及短宣支持宣教士,為我們宣教士的出發做最好準備。

  在這些經驗中,我們深深感受到神的帶領,當然環宣在其中的帶領角色亦相當重要,可說是因為他們的存在,催生了本堂的差傳事工,也是因為他們,本堂的宣教士得到很好的照顧,在出工場的安排上也得到很多便利。從短宣建立的良好關係中,我們一步一步合作讓宣教士可以安心地出工場,這實在是美好的配搭。這些經驗也讓我們學到一個寶貴的功課,就是差傳工作必須從親身體驗中培養出熱情,同時一位宣教士的誕生,對堂會是莫大的福氣,這也是神在大使命中給我們的寶貴應許:「……我就常與你們同在。」(參太二十八20)

 

分類:教牧與宣教短宣

本文原載於《教牧分享》總第一七八期,二○一一年七月號,第八至九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