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福氣:參與宣教

彭懷冰
臺灣校園出版社前任社長

「將你最好的獻與主,獻你年輕的力量……」

  這是二○○二年底的一個主日,在我們教會裡傳出的歌聲,領詩的是我的長子書睿,當時他即將加入世界福音動員會(OM)參與忠僕號的服侍,出發到海外宣教。那天早上正好是我講道,傳講的信息是「理所當然的奉獻」。

  當他帶大家唱這首詩歌時,我坐在他身後,不禁熱淚盈眶。因為這是我們夫婦年輕時常唱的詩歌,只是曾幾何時我們已不再年輕,感嘆現在要改唱獻我「餘生」的力量;然而,我們的下一代願將他們「年輕的力量」獻與主,是何等的欣慰!

  從一九七五年,李秀全牧師在校園福音團契大樓的獻樓聚會時舉辦了宣教機構的博覽會起,神將宣教的負擔放在我們夫婦心中。在一九七九年第一屆青年宣道大會,神開了我們的屬靈視野,我們看到宣道與學生工作之間密切的關係,開始思想是否投入作第一線的宣教士?

  經過幾年認真尋求,神清楚帶領我們看到:現階段參與宣教的角色是做推動者。因此,我們在校園福音團契的服侍中多了一層宣教的眼光,在我擔任總幹事任內成立宣道中心,籌辦東亞區學生福音會議(EARC),增加「推動學生宣道」,成為校園福音團契五大宗旨之一。

  此外,我又擔任許多宣教機構的董事、理監事或委員,參加國際性宣教會議,帶領臺北宣教團契,關心照顧宣教士及有心宣教者,籌辦、訓練、帶領或接待短宣隊,傳講有關宣教方面的信息,並且寫了《宣教視窗》、《種一棵宣教樹》、《宣教Ready Go!》等書。

  透過這一切,我們更認識宣教,也實際參與了宣教。

「你雖然像一匹小小驢駒……我要用你,我要用你,我實在歡喜用你……」

  這是那天主日書睿所領的第二首詩歌,也是我們年輕時常常唱的,多年來蒙神的憐憫使用我們,今天又呼召、揀選我們的下一代,是何等的恩典!

  透過關懷宣教士、陪伴他們各個歷程;接待宣教士、為他們禱告;我們的客廳、飯廳、臥室都成為支持宣教的後勤基地。未料到的是:雖未刻意栽培孩子成為宣教士,由於我們一直關心宣教,他們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有了國際性的視野,了解不同族群的需要,願意參與異文化的工作。

  大兒子書睿加入世界福音動員會服侍五年後,在世界展望會(World Vision)工作一段時間,目前在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關係研究所進修,並在佳音電臺主持「宣教愛不怕」節目。小兒子也對伊斯蘭世界有濃厚的興趣,大學時代赴以色列(Israel)囤墾區當志工,宗教研究所畢業後在約旦安曼的約旦大學(Jordan University of Amman)學習阿拉伯文,現在就讀於中國北京大學博士班三年級,主修宗教比較。

  回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只是期望他們將來能事奉主。但聖靈奇妙的工作,讓他們羨慕善工,作父母的除了為他們禱告,把他們交在神手中,還能做甚麼呢?

「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

  這段經文是四十年前我們交往時所立的心願,也成為家訓。在校園福音團契事奉三十五年中,有不同階段、不同事奉岡位的學習;主帶領我們一步步跟隨祂直到兩年前退休,現在以自由傳道的方式在世界各地服侍祂,而祂為我們所開的門遠遠超過以往!

  更感謝主的是:在書睿的婚禮上,媳婦在謝親恩時,提及願意遵守這一《聖經》教訓,成立一個事奉耶和華的家庭。對事奉主的父母來說,這豈不是神最大的賜福嗎?

 


宣教,愛不怕

彭書睿
彭懷冰牧師的兒子,現為跨文化工作者

  話說在前頭,我不是一個宣教士。

  過去不是,現在不是,我看以後也不會是。就好像我從小立志不要當牧師,大概是一樣的意思。不是說,我不愛分享福音,對失喪的生命漠不關心,而是說,宣教這件事不應該是個頭銜,不應該是一種壓力,更不應該是一種職業名稱。這樣,把宣教這美事,弄得膚淺不已。至少對我來說,我不會覺得保羅有印名片,上面寫著「跨文化宣教士」如此矯情的抬舉。他的自我介紹是:「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奉召為使徒,特派傳神的福音。」(羅一1)走過了一段親身參與宣教的漫漫旅程,更覺得宣教應該就是生活的本身。

  我從很小的時候,就發現家裡的氣氛跟別人家不太一樣。我和老弟也早就學會出現(或不出現)的時機。家裡總是有大學生哥哥姊姊來去自如,有時候是一大群人圍著大鍋吃水餃,有時候是一位哭泣的姊妹坐在客廳訴苦,有時候是一對尷尬的戀人盯著餐桌上切好的水果。父母參與的是學生福音工作,扎實的那一種,會影響人一輩子。我長大以後,才了解原來這叫作「用生命影響生命」。

  同樣的,我父母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立志做全職傳道人,走一條跟世界很不一樣的路;他們也不是宣教士,不是一開始就了解、接觸、推動跨越文化的宣教事工。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家裡的客人不再局限於那些學生,我們家的客房偶有來自東亞地區從事學生工作的同工、膚色不同的宣教士,也有從海外返國的臺灣姊妹借住。父母關懷傾聽的角色不變,但我卻因此多了不同的視野。

  轉捩點應該是大學畢業那年,飛到香港教育學院參加東亞區學生福音會議(EARC)。那短短幾天,真正的開始我的「國度」眼光,也打開了一扇精彩的窗。那個國際之夜的晚上,被大會籌備主席,即當時馬來西亞(Malaysia)學生福音團契總幹事劉東源先生(現在是馬來西亞世界宣明會會長)推做晚會的主持人。當晚當所有國家的弟兄姊妹熱烈反應,讓我一下子突然了解了許多事情。神在我未出母腹以前,就已經寫好了那人生精彩的劇本!

  參加過每一屆青年宣道大會的我(包括在母腹中的第一屆),從沒有在當中真正被感動,卻在當中一次一次的被激勵、提醒。二○○○年,我流浪到美國(U.S.A.)尋找自己的旅途當中,參加了當年鼓勵父母開始推動宣教的起點——爾巴拿宣教大會(Urbana,網址:http://www.urbana.org),站在兩萬人齊聚一堂的體育場館內,那個感動和那個時刻的一切,都有了合理的意義。之後,對我來說就是歷史了,我上了福音船忠僕號在海外服侍了將近五年的時間,走了將近五十餘國,回到臺灣,在世界展望會工作,負責非洲的人道救援專案;二○一○年底受邀參加開普敦(Cape Town)洛桑世界福音會議,一直到現在,作為宣教廣播節目主持人和馬不停蹄的講者。若要計劃,是計劃不出這麼多彩的人生路程。

  現在的我,每天花不少時間照顧剛剛出生的兒子,在哭鬧和餵奶的循環當中,找出空檔的時間完成如本文的其他「雜事」。我想將來會跟他講這個故事,就是很久很久以前,你爸爸也是小孩子的時候,爺爺也是忙……

 


彭懷冰牧師總結

  在滬寧(上海到南京)高鐵上,無意看到《旅客報》中一篇文章,題目是「隧道挖掘:三代人三級跳」,內容是報導一家祖孫三代從事鐵路隧道工作,文章重點是六十年來修建鐵路隧道的各種變化。

  誠然,隧道工程挖掘的難度不斷增加,但工具也不斷進步,以至受家庭薰陶、在大學畢業後毫不猶疑投入鐵路人隊伍的孫子非常自豪的說:「現代施工的環境與效率都是爺爺、父親輩不能比擬的。」

  闔起刊物,望著窗外以每小時超過三百公里時速飛快前進的江南風光。我在思想,放眼全世界,中國大陸的鐵路建設相當先進。只是除了先進的技術外,前仆後繼參與這艱鉅工程的無名英雄也應該是關鍵的因素!

  教會歷史上,一代又一代的「無名傳道者」,無論有沒有「宣教士」的名稱,又或以甚麼身分為基督作見證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挖了他們的隧道,服侍了他們的那一世代。

  書睿和我是以非傳統的形式參與在宣教的行列中,我們父子倆的模式也是截然不同。但是,在同一個「基督整全福音臨萬民」的大旗下,向主效忠是不變的。

  現今的世代,挑戰愈來愈大,任務愈來愈艱難。除了研發各種策略、開發更新的工具外,我們還是要有更多有異象、願委身、有熱忱的人願意在各行各業——無論是全職傳道、職場工作或在家照顧剛出生嬰兒的父母,都能在每一天平凡的生活中「宣揚主美德」!

 

分類:宣教士子女宣教經驗的傳承青年宣教留學生事工

本文原載於《教牧分享》總第一七九期,二○一一年九月號,第二十七至二十九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