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牧同工談宣教教育與宣教士培育

整理:歐陽瑞萍

引言

   《教牧分享》今年的總題為「教牧事奉與宣教事工」,一月號先行探討「教牧如何在堂會中推動宣教事工?」,今期的主題則為「往下扎根,向上結果:宣教教育與宣教士培育」,本刊邀請了兩位臺灣牧者及一位香港牧者進行筆訪,分享他們對此課題的心得,冀能幫助教牧同工思考如何參與及推動宣教教育與宣教士培育。

   受訪者為:陳品竹傳道〔臺灣臺北市中華基督教長老會信友堂(下稱信友堂)傳道〕、杜榮華長老〔臺灣基督教改革宗長老會高雄信愛教會(下稱信愛教會)執行長老〕、潘達文傳道〔香港基督教宣道會希伯崙堂(下稱希伯崙堂)差傳部教牧同工)。

教會背景

  為使讀者對受訪者的教會背景有概略的認識,簡述如下:

一.信友堂

  信友堂從中國上海的三家長老會堂會發展而成,五十年代從中國大陸遷到臺灣,至今約有二千多人聚會。教會事奉由全職同工、長老、執事一起配搭和帶領。

  三十一年前,沈正牧師到信友堂牧會時,就領受了「建立宣教的教會」的使命。此後,這負擔一直傳承下去,從一九八七年舉辦第一屆差傳年會開始,宣教事工持續至今。

二.信愛教會

  信愛教會四十多年前由美國(U.S.A.)宣教士建立,但因傳道同工不斷更迭,信徒漸漸流失,至二○○二年只剩下十多人聚會。杜榮華長老在二○○二年九月被林森南路禮拜堂差派到信愛教會牧會,至今聚會人數為約二百名成人、約四十名兒童,全職同工共六位,會友涵蓋各年齡層及階層,主要為中產階級。

三.希伯崙堂

   早年由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大陸開荒植堂,及後遷堂至香港,從一小撮會友聚會開始,以至復堂,經歷了不同階段。十週年堂慶時,教會因深受西方差會同工的服侍所感動,成立了以香港為基地的華人差會——希伯崙差會。當時,華人差會可謂絕無僅有,在沒有前車可鑑的情況下,該堂開始差派宣教士到國外傳福音(後來希伯崙差會與當時同期成立的另一華人差會結合,成為香港宣道差會)。

宣教教育的根基——宣教異象的承傳

   若宣教異象的承傳做得好,可為推動宣教教育打下穩固根基。陳傳道指,當信友堂堂主任沈正牧師領受了建立教會成為宣教教會的使命後,起初仍不明白該如何行,卻把這事牢牢地記在心裡。此後,沈牧師受戴紹曾牧師之邀,擔任中華基督教內地會臺灣區委員會主席,使他對宣教事工的整體架構有了明確的認識;又在探訪海外宣教士的經歷中,對支持宣教有了深切的負擔。後來他持續在長老、同工、會友間傳遞宣教負擔,並耐心等候,直到整家教會對宣教凝聚共識。

  除了前文提及在一九八七年舉辦了第一屆差傳年會外,信友堂於一九九○年代開始差派、支持宣教士到各地宣教,宣教工作變得非常實際。二○○六年,長執會通過「中華基督教長老會信友堂國語部宣教事工辦法」,彙整了過去的經驗和做法,為宣教事工訂下明確的政策。

  潘傳道亦分享希伯崙堂如何承傳宣教異象:「為著實踐這異象,除了每年舉行差傳信心認獻,鼓勵弟兄姊妹在十一奉獻以外憑信心認獻,以支持差傳事工。本堂每年亦舉辦差傳年會,讓會友、同工和宣教士一同數算主的恩典,與此同時更新異象,承先啟後,繼往開來。這傳統在本堂已承傳了接近四十個年頭,並在十二家姊妹堂會中推行。不但如此,我們更與所有姊妹堂會每年合辦一次聯合差傳崇拜,目的是鼓勵弟兄姊妹回應今天在差傳上的新挑戰。」

推動宣教教育的理念、宗旨與目標

   到底這三家教會基於甚麼理念、宗旨與目標來推動宣教教育?陳傳道分享道:「信友堂一直持守『以教會為中心』的宣教觀;相信宣教事工應以教會為根基,就如《使徒行傳》十五章所說,安提阿教會打發保羅、巴拿巴出去宣教一樣。

   「如何落實以教會為中心的宣教,讓宣教事工能在教會代代相傳?這就是宣教教育與培育的重點所在。一方面,我們盼望能提升整家教會對宣教的意識,讓宣教的負擔不只停留在某一群人心中,更擴及至每位會友。另一方面,我們也期待建構一個更整全的平臺,讓已有宣教負擔的人繼續往前走,與同有宣教心志的伙伴彼此激勵、一起尋求,找到自己在宣教事奉中的角色,並委身其中。

  「我們盼望持續培育出宣教士,以及在代禱、關顧、教育、行政各職分上的宣教同工。」

  至於信愛教會的宣教教育理念,杜長老指源自《使徒行傳》一章八節:「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二○○九至二○一○年,該會以「為主多得一人」為主題,子目標為:「在家庭中見證主、在社區中見證主、在近文化見證主、在異文化見證主。」該會期待弟兄姊妹可以向家人傳福音,並在居住的場所向鄰舍傳福音;亦成立關懷協會,希望向大高雄地區的居民展開愛的服侍;每月派遣福音隊,按時支援鄉村的教會或福音中心;每年派遣短宣隊到海外(近文化和跨文化),鼓勵弟兄姊妹透過實地參與了解宣教的重要。

  希伯崙堂的宣教教育理念則是一套全盤的教育——從弟兄姊妹初踏進教會,即透過基要真理班、浸禮班、兒童主日學和團契,向他們灌輸宣教教育,從初信開始打好基礎。

推行宣教教育的具體方法與成效

  這三家教會致力在會眾中推行宣教教育,他們的經驗可供借鑑與參考。陳傳道指,信友堂針對會友及具有宣教負擔的弟兄姊妹,分別以不同的方法推行宣教教育,他說:「針對整家教會的會友,我們在每年十一月的第三週舉行差傳年會,除了聚會信息外,也藉著教會布置、差傳手冊向會友灌輸宣教信息。此外,每年開辦一至兩季有關宣教的成人主日學課程。

  「針對有宣教負擔、尋求神帶領的弟兄姊妹,我們在二○○九年成立宣教團契,每月聚會一次,分享宣教信息與見證,並設有小組時間,讓有心志的弟兄姊妹能在小組中彼此認識、代禱、連結為宣教伙伴;更有每月的回家作業,讓弟兄姊妹藉著自我檢視、查考《聖經》及禱告,一步步地成為宣教人、走上宣教路。

  「在實際行動上,我們鼓勵宣教團契的弟兄姊妹每年參加一次教會舉辦的短宣,除了各團契的短宣外,宣教團契也提供每年兩至三次的短宣體驗,以及與臺灣本地弱小教會配搭、常態性的服侍機會。因為宣教並非紙上談兵,而是很實際的事奉,盼望弟兄姊妹透過實際的短宣及事奉,更認識宣教,也更清楚神的帶領。」

  信愛教會則以兩種方法推行宣教教育:第一是主日信息的分享。過去兩年,該會透過主日信息強調福音宣教的重要,題目包括:「個人佈道行動——好東西跟好朋友分享」、「《羅馬書》一章一至十七節——氣勢磅礴的前奏曲」、「《約拿書》——一個宣教士的故事」、「卓越的人生——約瑟的故事」。第二是舉辦差傳年會,邀請宣教士分享信息、見證,並擺放宣教機構展板、放映宣教電影、推動宣教專款奉獻、福音隊事工報導及見證分享等。

  對信愛教會而言,每個年齡層都是推動宣教教育的對象,該會設計不同類型的聚會作教導,在宣教方面,希望每個人都能關心、禱告、奉獻,並且親身參與。挑選福音隊隊員以大專和社青的青年為主,杜長老解釋:「因為他們年輕、精力充沛,也在人生路上尋求神的引導,透過他們的參與帶出宣教負擔,即使他們將來不是成為宣教士,也可以成為在後方支援宣教工作的人。」

  作為教牧同工,杜長老推動宣教教育時,領導整家教會以金錢支持宣教機構和培訓宣教士的神學院,又邀請宣教機構分享其事工,拓展弟兄姊妹的屬靈視野。

  希伯崙堂從以下三方面推行宣教教育:

   一.基要真理班與浸禮班:兩者均由教牧同工講授,是受浸或轉會成為該堂會友前的必修科。在課堂上,教牧同工會詳細介紹教會的歷史由來──教會本身已是一名年輕女宣教士的真實見證,繼而分享教會以至宣道會的差傳理念和歷史見證,好讓這些準會友明白神的恩典,認識祂如何帶領教會的差傳工作,讓他們也思想自己如何投身事奉,繼往開來地延伸教會的差傳異象。

   二.兒童主日學:除了定期由傳道同工、不定期由宣教士與兒童分享見證外,教會更鼓勵由幼稚級初班至小學六年級,每班均認領一個宣教士單位,每星期為他們禱告。雖然這些兒童暫時未能前往工場,卻可以從代禱中了解宣教士的需要與掙扎。當他們關心的宣教士途經或在香港逗留時,教會盡可能邀請他們前來分享,讓這批小小的代禱勇士有機會聆聽及看到宣教士的親身分享。

   三.團契:無論任何年齡組別,教會均要求他們關心一個或兩個宣教士單位,除定期在聚會中公開為宣教士的近況和需要禱告外,更需要定期對他們作出實質的關懷行動,例如:寄慰問卡、文章、書刊和聚會時錄製的光碟(CD或DVD),以表達支持;每年的節期更寄贈月餅或賀年食品,讓他們不會感到孤單。倘若某些工場不便郵寄的話,就物色有否短宣隊或弟兄姊妹因公幹或旅遊前往該地,拜託他們親自將有關物品帶往工場,並親身表達慰問。

   此外,希伯崙堂更定期在主日週刊內刊載一些方便公開的宣教士代禱信,讓弟兄姊妹透過不同的渠道和層面認識、了解及關心宣教士的需要,以及宣教工場的最新情況。

宣教士培育

   宣教士培育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潘傳道分享希伯崙堂在這方面的心得:「本堂當然冀盼有更多弟兄姊妹起來回應,前往工場在前線服侍神。但我們明白宣教士是從教牧同工中出來的,而教牧同工乃來自弟兄姊妹,因此我們更著重對弟兄姊妹在宣教及差傳方面的培育。」

   在間接培育宣教士方面,希伯崙堂每年平均舉辦十六至二十次訪宣行程──有節期性的探訪服侍,有週年性的定點培訓工作,也有每月出發的定期支援工場服侍。無論是個人、團契小組組織,甚或教會整體回應,均讓弟兄姊妹有參與工場服侍的機會,讓他們在工場中親身感受,體驗人對福音的需要,以及對神工人的渴求。事實上,不少參與服侍的弟兄姊妹因著回應這需要和呼召,回香港後便投考神學院,接受部份時間甚至全時間的裝備。

  對於那些在神學院接受全時間裝備的會友,希伯崙堂差傳部已為他們預留了資源,用以鼓勵他們在學期間(特別是假期)前往工場作宣教牧職體驗,讓他們學習以牧養的態度進深了解工場的需要和運作。

  另一方面,希伯崙堂也積極鼓勵現職的同工在教會全年訪宣行程中分別擔當領隊,讓他們既能親身體會工場的情況,更能與所牧養的肢體一同經歷工場服侍的甜酸苦辣。

  潘傳道指:「從過往的經驗裡發現,本堂的神學生和教牧同工均能培養出一份對宣教工場獨特的關心和情誼。縱然各人的表達方式或有不同,但所表達的感情均是真摯的,而且發自內心,皆因這份感情是從工場實地建立回來。」

  在直接培育宣教士方面,希伯崙堂所屬宗派的差會——香港宣道差會,一般要求弟兄姊妹在神學畢業後必須最少牧會兩年,始接受申請成為宣教士。潘傳道說:「我們明白這是基於過往的經驗而對宣教士的實際要求,因此我們和差會開始了新的合作計劃──儲備宣教士。我們物色神學院中有志宣教的神學生,讓他們畢業後帶著雙重的身分在堂會中服侍,一方面是教牧同工,另一方面是差會的儲備宣教士。在兩年內,他們不但可以在堂會的牧養事奉中累積經驗,更能了解差會和工場對他的要求,及早裝備,以至兩年後踏上工場時,更能配合差會與工場的需要,成為神合用的工人。」

身體力行,從小處開始

   對於有意開展宣教教育的教會,杜長老提出兩點當注意的事,與大家互勵互勉:「第一,教會作帶領者的要身先士卒、身體力行,帶出宣教的負擔和榜樣,傳道必須站在前面領路。第二,從小地方、能力所及之處開始做,不要再等待,要憑信心一步一步往前走。」

回首過去滿懷感恩,展望未來加倍結果

   回顧過去展開宣教教育過程中的成效,實在看見神對這三家教會的恩典。陳傳道指:「就教會整體而言,經過二十多年的宣教教育,可見『教會參與宣教』已是眾弟兄姊妹認同的事,在教會中談起宣教,就像自家人談論家務事,教會內部已不再有掙扎與角力……就宣教團契而言,過去兩年,我們看見一些契友忠心地參與聚會及小組,順服地參與短宣,或與臺灣本地弱小教會配搭服侍,我們看見他們逐步前行。他們多半仍在確認呼召,例如在前線還是後方服侍、要留在島內還是到世界某處……他們的步調未必快速,卻是扎實,看到他們的進展便是我們的喜樂。」

  杜長老服侍的教會展開宣教教育後,看見整家教會對宣教的支持不斷提升,但開始時並非全無挑戰,他分享道:「剛開始推動宣教工作時,同工會擔心對外的奉獻金額會否不夠?也會擔心傳道外出宣教,會否影響教會對內的建造?事實證明,八年來,我們的宣教經費從十多萬到現在一年預算二百萬新臺幣,支持的機構從三、四家到現在十多家;傳道到緬甸(Myanmar)及中國大陸培訓全職和帶職同工,因著觸角的伸展,也提升了傳道的靈性和經歷;福音隊(國內和國外)每年約有八十多人次參與,感謝主的恩典!我們希望有一天,教會中能產生宣教士,從差錢到差人;教會經費的一半用於宣教工作!」

   潘傳道亦總結其教會的差傳事工乃基於領受前人的耕耘而作出回應,他說:「我們本身是西方傳教士所結的果子,同時我們亦成了本地華人宣教的種子。從前西教士因著種種原因而須撤離工場,但他們在工場上所撒的福音種子卻落在好土壤裡,結實六十、一百倍。今天,我們這些果子會否成為像當日西教士要撤離的工場裡的種子?然而我們毋須進入這些工場——因為我們已生活在裡面了;我們也不需學習這裡的語言和文字,因為我們正在天天使用。我們不用撤離,因為我們是土生土長,是當中的同胞。」

   展望未來,教會的宣教教育如何可以做得更好?陳傳道稱:「我們期待弟兄姊妹不僅認同與接納宣教,而是盼望更多弟兄姊妹能發自內心對宣教產生負擔與熱情,有一顆宣教心。因此我們盼能嘗試在一年一度的差傳年會外,在平常的主日聚會也能增加認識宣教、為宣教禱告的元素。此外,盼望宣教團契的牧養、代禱工作能更扎實、細膩,讓更多人能按著神的引導,走上祂帶領的路,並站在祂所呼召的角色,委身宣教。」

  杜長老亦分享他的期盼:「展望未來,響應龍維耐醫師的口號:『一人一生獻一年』,鼓勵弟兄姊妹多參與福音隊,透過實地的參與、體驗,加深對宣教工作的負擔及為宣教工作的禱告,增加對宣教經費的奉獻。」

  潘傳道指,以往其教會飽受西教士的恩惠,要將果子化成種子,延續宣教事工的果效:「我們這些果子都要成為種子,甚願在可見的將來,我們在這片土地裡能結出六十、一百倍……的果子!」

 

分類:培育宣教士堂會與宣教教牧與宣教信徒與宣教宣教教育

本文原載於《教牧分享》總第一七六期,二○一一年三月號,第二至五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