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關懷的福音
呂慶雄 香港福音證主協會拓展辦公室總監 |
一群弟兄姊妹趁著中國大陸公安與武警總動員救助水災災民時,把握機會在街頭或車站向途人派發福音單張,公開向遇上的每個人傳福音。他們認為天災的出現是神給教會作見證及傳福音的最好機會。
又有一群弟兄姊妹在地震後即時跑到災區派發救援物資,並一起唱詩讚美神,為災民禱告,又向他們傳福音。這些弟兄姊妹即時跟進那些決志者,並為他們施洗。他們認為提供物資是救助人的肉體需要,但更不可忽略的是他們的靈魂需要。
另外,有些弟兄姊妹在長期乾旱的農村為當地村民建水管、修道路,期間雖表明自己是基督徒,卻沒有公開向他們傳福音。他們認為待災民從災後的傷痛中恢復過來才跟他們分享信仰,災民便不會把信仰與救災物資混為一談,且會認真地思考及接受基督的救恩。
對天災與傳福音機會的類似行動與看法還有很多,以上三種情況各有可取之處,也是中國大陸近年瘟疫、水災、雪災、地震及最近的旱災之中最常見的傳福音活動。
天災可理解為大自然規律的一部份,是偶發及沒有特定意義的。但更多人因著天災帶來的震撼而產生宗教上的回應——相信天災是神靈震怒帶來的災禍,所以祭神,討神歡心;相信人沒能力面對大自然的威脅,從而醒覺人的有限而追求宗教上的出路。因為這些回應,天災過後可以是傳福音的良機,也可以是異端邪說興起的機會。我們探討天災是否傳福音的契機時,不可忽略一般華人對天災的解讀及需注意之處。
不錯,天災確會為人帶來對生命的反思、對宗教的開放心態,基督教與其他宗教擁有同樣機會,吸引這些正尋求人生歸宿的人加入。我們在有不少競爭對手的賽場上搶救靈魂,可以想像前線同工的焦急。在中國大陸的特殊政治與宗教環境下,如何有效地把握這傳福音的機遇,實在值得深思。某年華東受水災破壞時,有弟兄姊妹高呼神藉著這水災審判中國,叫國民及早悔改認識真神。這是典型的為福音大發熱心、為同胞得救心裡火熱,但在行動上卻引起不必要的關注,讓那些默默地努力傳福音的弟兄姊妹尷尬,甚至受不必要的限制,使傳福音的空間變得狹窄。因此,弟兄姊妹熱心之餘還需加上智慧,顧及身處前線且長期默默耕耘的同工,有時他們的安危繫於其他為主大發熱心的弟兄姊妹。
另一方面,有人從另一角度看天災與傳福音的機遇。無疑,天災讓我們看到人心軟化,較易接受福音。但有部份輔導者卻說這是「趁火打劫」,他們認為人心處於極度不安或惶恐時,應先處理災民的心理健康,免得他們只把這位慈愛的神看為啟動天災以懲罰人的判官,視神為順我者昌的暴君。他們有這看法,基於很多前往災區傳福音的弟兄姊妹一開口便說災禍是人犯罪的結果,以此作引子帶出福音的好信息,不管是言者有心或聽者有意,神的形象沒有全面地呈現出來,慈愛的神反倒被審判的主取代。我們當然明白神的公義與慈愛、嚴厲與寬容同時並行,問題出於傳信息者不明白接受信息者的處境。從境外進入災區的弟兄姊妹常常帶著熱誠,甚至已好好裝備各類傳福音的技巧,卻忽略了解災民的心理狀況。他們除了需要物資援助外,更需要重建安全感及對未來的盼望。
筆者有機會在地震後到災區參與前線服侍,認識及聆聽災民與前線同工的心聲。基督徒的愛心行動讓災民看到這群人與別不同的地方,就是無條件地付出愛與關懷。非基督徒也帶著愛心到災區參與救援工作,但基督徒的喜樂最能引起災民的好奇心,因為這種與別不同的喜樂讓他們看到安全感及盼望,還有基督徒團隊洋溢的同心合一精神,這些不一定能在別的救助隊伍中找到。災民最渴望的並不是別人告訴他們這些災難的原因與出路,而是親眼看到別人身上顯出的見證,就是他們渴想得到的盼望。因此,表達強而有力的福音信息靠賴救助隊伍的個人及群體的表現。當然,明明白白地表達福音信息的內容不可或缺。
現時在中國大陸公開進行社會服務,包括扶貧、救災、災後重建等各類活動的教會與機構都要遵從一項要求,就是服務與宗教分家。換句話說,基督教團體可以提供服務,卻不可以談信仰。基督徒可以在中國大陸參與公開的教會活動,卻不能在其工作岡位上進行宗教活動。過往多年已有不少同工及弟兄姊妹在這路上留下佳美的腳蹤,以他們的好行為與見證活出真信心,讓受眾、合作單位及官員對基督徒留下深刻印象。有的認為基督徒是較可信的合作伙伴,也有的暗地裡成為基督徒,這都是全人見證的果子。
災民受天災蹂躪後,基督徒要以全人關懷的方式進入他們當中,紓解他們身體、心理及靈魂的結。主耶穌道成肉身住在我們當中,把福音具體地呈現在人類的生活中,祂的宣教方式包括滿足人的身、心、靈需要。耶穌宣講天國福音的同時,也使病者得醫治、餓者得飽足,又親手撫摸患痳瘋者的手,使他被孤立的心頓然變得和暖。因此,災難過後,人心已預備好迎接福音之時,全人關懷的方式更能有效地針對災民的需要,讓他們全面及立體地認識這位慈愛的神,這是基督徒應把握的良機。
思考問題
當我們看到災民面對苦難及困境的無奈時,我們受感向他們傳福音,首要預備的是甚麼?
日光之下無新事,今日所面對的傳福音機遇,昔日也許有類似先例可循,我們在前人走過的路上學會甚麼功課?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七九期,二○一○年八月號,第八至九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