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穆斯林傳福音?

優素福
中國大陸穆宣同工

 

  眾所週知,「穆宣」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普世宣教的最大挑戰。其實伊斯蘭教世界不僅是宣教的最大挑戰,更已成為全球的鉅大挑戰。「伊斯蘭國家去殖民地化」、「現代伊斯蘭復興運動」、「石油美元」、「巴以戰爭」、「九.一一」事件,以及緊隨其後的全球反恐戰爭,時刻刺激著我們的神經。一時間,伊斯蘭教教徒或穆斯林似乎成為恐怖、破壞和邪惡的代名詞,特別是阿富汗(Afghanistan)這個貧瘠的山區小國,竟相繼使前蘇聯(Soviet Union)、美國(U.S.A.)兩個超級大國陷入戰爭的泥潭。人們不禁問:「伊斯蘭教是甚麼宗教?穆斯林是甚麼人物?如何才能與他們和平共處?」對基督徒來說,更大的疑問在於:「怎樣才能有效地幫助他們?把福音傳給他們?」

  談到穆斯林時,大多數人會立刻想到遙遠的中東,大漠孤煙中叮噹作響的駝鈴、身披黑袍的穆斯林婦女、烤肉飄香和異國風情的街道、東南亞的榴槤……似乎一切都離我們那樣遙遠、迷離。其實他們是我們的鄰舍,就在我們身邊!

  中國共有十個穆斯林民族和六、七個信奉伊斯蘭教的族群,分布於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其中既有回族這類近文化群體,也有操突厥語或蒙古語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撒拉族、東鄉族、保安族等異文化民族。除了在西北地區的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有部份穆斯林集中聚居外,中國穆斯林人口呈「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狀況。這些穆斯林都可成為宣教對象。

  近年來,雖然中國教會已看見「穆宣」的異象,也開始著手籌備大規模的宣教運動,各種會議頻繁召開;各項運動漸次鋪陳。一時間,中國似乎成了世界「穆宣」運動的主力。作為中國大陸基督徒,我們為此向神感恩,因為我們終於開始完整地履行耶穌基督的大使命,並立志有份於普世宣教事工。但無可否認,以目前的狀況看來,與歐、美、韓國、新加坡、香港、臺灣等較早開展宣教事工的教會相比,中國教會參與大規模普世宣教事工仍缺乏以下條件:一.深厚的宣教文化基礎;二.有效的宣教組織和動員體系;三.持續、穩定的宣教資源、經費、支持;四.訓練有素的宣教工人。

  「穆宣」事工也面臨同樣的困境。跨文化宣教不僅需要內心的火熱和吃苦耐勞,更需要「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參腓二5),謙卑自己,以基督的愛服侍穆斯林。

為此,我們需要……

一. 除去心中的民族主義偶像

  這是漢族與少數民族交往時的最大障礙。漢族作為全球最大的族群,因為強勢的文化和大國心態,他們很少注意到其他族群與自己的差異,向少數民族傳福音時,他們往往給對方極大的壓力。福音甚至被誤解為漢族消滅某些少數民族的工具,是漢族的陰謀,回族、維吾爾族等反應尤其強烈。

  要記緊,與穆斯林分享福音的原因不是改變他們的文化和習俗,更不是為了使他們成為「漢文化圈」或「基督教文化圈」的一部份,而是因為神愛他們(參約三16)。神叫我們去愛,通過愛的分享讓對方認識真神,使耶穌的聖名在穆斯林群體中被高舉,所以徹底委身是唯一正確的方法。

  例如某些穆斯林民族對漢文化持有極深的疑慮,甚至因此不願意讓孩子上學。筆者在西北某地的調查發現,當地的穆斯林男孩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比例少於20%,女孩的比例更可低至忽略不計,這是長期困擾主流社會的一大難題。許多人認為這狀況的成因是經濟水平落後,父母沒錢供孩子讀書,因此捐資助學蔚然成風,但當地的入學率卻無顯著提高。

  進一步的調查發現,不上學的孩子並不都在工作,部份是在「經文學校」(Madrasa)學習伊斯蘭教知識,準備將來當阿訇。許多人的漢語水平是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但卻精通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甚至能用這兩種文字寫作。發生這怪現象的真實原因是:恐怕孩子多讀「漢書」,丟掉「教門」(伊斯蘭教信仰)而變成漢人。像回族這樣的中國穆斯林民族,唯一的身分標誌就是「伊斯蘭教信仰」,除此以外,再無可以證明自己是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徵了,故回民、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等民族有「捨命不捨教」的諺語。所以宣教士要放低身段,效法耶穌,「非以役人,乃役於人」(參太二十28)。

二. 帶著謙卑的心學習

  要尊重、不要輕易否定穆斯林文化和生活習俗。風俗習慣和價值觀的不同有時會造成嚴重的誤解,甚至衝突,例如在穆斯林地區乘車旅行時,若有小朋友,請最好不要吃自攜零食;如果小孩垂涎你的零食,你也給了他,那他的父母很可能會對你不客氣,甚至拳腳相加,因為你的食物可能不符合穆斯林的飲食標準,這時你的愛心表達就變成不可饒恕的罪行。

  通過學習和交流,將文化差異帶來的衝突降至最低,從而使福音有效地「宣達」,例如筆者早期事奉時曾在回族群體中使用「神」這字眼,卻每每遭遇白眼,最常遇到的回應是:「這是漢族的教門,我們回回族不能信,我們有自己的教門!」經過考察才發現,這詞語在回族語境中的意思竟然是「許許多多的偶像或佛像」!

  那麼改用「上帝」怎樣?問題又來了,雖然這詞語很清楚地表達「獨一真神」的意思,但仍遭回民拒絕。為甚麼?因為他們認為「上帝」是西方人的說法,若要表達同樣的意義,穆斯林會使用「安拉」、「呼達」、「主」、「為主」等辭彙。於是筆者嘗試在事奉中採用純正的回族語言,最後收到極佳的果效,至今已有數十人悔改歸信耶穌。目前,一本以回回語翻譯的《聖經》即將出版,前期的考察發現,讀者對這本經書的反應異常積極,我們期待神藉著此書賜福穆斯林和回回族。

三. 深入了解穆斯林的文化

  這包括伊斯蘭教,因為這是所有穆斯林民族的文化基礎。絕大多數穆斯林民族的文化都受到阿拉伯─伊斯蘭文明的強烈影響。看似一致或相似的文化形態,其實並不相同。不同國家、民族的穆斯林之間差別極大。以回族為例,不但方言不同,生活習慣也各異。中國東北的回族視一種叫「油香」的食品為聖物,以為只有在舉行宗教活動時才可食用;但中國西北的回族地區卻以此為主食,在小吃店中輕易買到。又例如中國回族的伊斯蘭教名義上是單一的遜尼派,但其實包含四十餘個不同的派別,各派別之間差異極大,勢同水火,不能相容,有時教派之間的關係比與異教的關係更緊張,教派仇殺屢見不鮮。宣教士服侍時應深入了解這些差異,以便採取正確而有效的服侍策略。

我們才能夠……

一. 制訂切實可行的宣教策略

  筆者認為應遵循先近後遠、先易後難、先國內後海外的順序,即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馬利亞→直到地極這順序。如此,中國教會便可在先是近文化圈、後是異文化圈的宣教事奉中逐步造就、操練自己,積累宣教經驗,形成適應中國教會的宣教文化。不再照搬別人的經驗,就不會重蹈別人失敗的覆轍。

二. 宣教士最好是弟兄或夫妻,兩對夫妻為最佳

  在穆斯林的印象中,單身者被認為有瑕疵,特別是單身婦女,她們甚至被認為是被安拉「詛咒」了。而且單身女性在穆斯林社會產生的影響不大,非穆斯林、單身、女性身分反而為生活帶來很多不確定性的困難。兩對夫妻就能形成互相支援的小型基督徒團契,避免宣教士單獨承受太大的壓力。

三. 帶職宣教尤佳

  宣教士的身分最好是帶職,全職事奉也需要非常合適的身分遮蓋,但要慎重選擇職業,例如理髮師、美容師、演員等伊斯蘭教世界公認的「卑賤職業」最好避免;最好也不要從事餐飲業,因為非穆斯林無法取得「清真食品」執照,開設的飯店反而攔阻了穆斯林與我們接觸,他們認為我們不潔淨。宣教士的事工應盡量保持低調,公開的對話和個人傳道的事工要由各人分工合作。

四. 禱告

  (一)請每天為一個穆斯林民族、一家「穆宣」機構、一位「穆宣」宣教士、一項「穆宣」事工禱告。求主賜我們機會認識身邊的穆斯林,揀選他們,賜下與他們分享福音的機會;(二)求主使用福音電臺的廣播,使更多穆斯林認識基督;(三)求主使用各種「處境化」的文宣或音像資料;(四)求主在中國大大興起「穆斯林背景的基督徒」,使他們剛強壯膽,為主作見證;(五)求主興起中國教會,勇於承擔使命,使福音能從中國傳向「近處」和「遠處」,使「萬民」作主的門徒。

 

分類:穆宣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七六期,二○一○年二月號,第三十一至三十二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