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森林──本地跨文化佈道
張少華 國際事工差會泰北宣教士 |
香港的少數族裔群體
何謂群體?按羅約翰(John D. Robb)的定義:「群體是『一群相當數目的人,他們因共通的語言、宗教、民族特性、居住的地方、職業、階段、處境,或這種種的因素,彼此投契而結集一起。』」1
群體概念圖解2
上圖說明每個群體的分界不能以地理來理解,例如居於香港的人統稱為「香港人」,其實內裡的群體卻是大相逕庭。羅約翰進一步指:「懂得運用群體思想的人,他們會知道這個重要性,就是先瞭解目標群體,然後計劃去得著他們……這樣的基督徒工人,都是抱著道成肉身的態度……虛心地認同目標群體的文化……根據處境來設計合適的策略。」3「群體思想」直接影響城市佈道及本地宣教。
小小的香港不但華洋雜處,某些區域更舉目皆是少數族裔。我們的城市由不同形態、習性、背景群體組成。我們的機構曾推動越南(Vietnam)船民及菲律賓(Philippines)家傭的福音工作,自二○○五年起亦開展香港非華語族群佈道。近一、兩年我們向香港教會分享這體驗,期望教牧同工意識到不同族裔邊緣群體的存在,且能引起關注。兩年來,不但教會小組、團契、教牧同工參與這些跨文化體驗,更有不少基督徒老師將這些體驗帶進學校,引進為學生的外展及通識課程,反應與迴響不絕。
重慶森林群體
重慶森林的活動現場與群體寄託於香港尖沙咀重慶大廈這幢充滿傳奇的樓宇,其傳奇以至特色既雜亂又有趣。除了大量廉價賓館、背包客的理想居停、正宗印度(India)咖喱餐廳外,只要你在重慶大廈門口駐足半小時,即可遇上前半生都沒有多大機會遇到的各色各族人種。他們大部份是遊客,因而衍生了不少生存空間及行業,這仿如森林般的生態環境造就大批南亞裔香港居民出入此地;他們生存的空間、活動圈子、起居飲食都依附在這幢大廈。
然而,這些「香港人」並不是入住內裡極廉宜、不獲評級的賓館(no-star hotel),而是另一個無奈的選擇─在後巷露天空間自搭容身之處:「最佳賓館」(all-star hotel)。在大廈旁的角落,頃刻將繁燈閃閃、車水馬龍的尖沙咀彌敦道完全隔絕。熱鬧、喧嘩、琳瑯滿目的消費品絕跡,換成?大紙箱一個接一個排在整條後巷。當你探頭一看,才赫然見到紙皮箱內有人或睡或無聊地張望。此情此景令生於斯、長於斯的我也不禁退後兩步,因為從沒遇過,一個角落之隔已是光芒與黯淡的強烈對比。
如雷蒙德.巴基博士(Dr. Raymond Bakke)指,4城市是宣教契機:要瞭解所在城市的概況,認識城市化產生的宣教契機和群體。重慶森林的南亞裔(尤其是尼泊爾人)在香港回歸中國後,因管治者轉移而越發成為邊緣的一群。
重慶森林歷奇
「城市歷奇」是近年常用的本地跨文化體驗的起始點。我們帶領年輕信徒在本地、本區、熟悉的地方,以全新方法及眼光認識和發掘同為香港居民,但截然不同的群體─他們的需要及所需的傳福音方法都是獨特的。
我們自二○○五年起專注於推動「人人宣教」,更期望興起新一浪的宣教運動─以「藉青年,為青年」為口號的青少年宣教運動。推動這運動的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是本地佈道加上跨文化體驗,期望十四至二十五歲的青少年在求學過程、探索未來人生價值及理想時,將宣教的基因(DNA)植入他們成長中的生命,以至將來不論在何處、何方、何岡位,都成為關心、參與及支援宣教的胸懷普世的門徒。
重慶森林歷奇是我們推動青少年宣教運動的其中一項活動。歷奇隊伍每次都不能太多人,以免人手支援極度緊張。更重要的是,每次行動都要調校好焦點,避免變成走馬看花的旅行團。此外,克服語言與文化的差異也是參加者體會的另一項挑戰。每次探訪隊伍出發前的簡介會及活動後的討論會尤其重要,必須將參與者的心態及目光校準焦點─宣教!
以下是曾參與的年輕人的回應及心聲:
阿鍾(十六歲):第一次得悉這後巷地方,學習到原來主的愛是不分區域的。
小曼(十七歲):當同工分享他如何陪伴及愛一個尼泊爾(Nepal)癮君子時,他分享當中經歷的挫折及忍耐,真的要進一步努力。
秀雲(中學生):「我愛香港,但香港不愛我。」這句話出自一個巴基斯坦人。當時我十分慚愧,切身感受到他的無奈。我們真的只能冷酷地對待身邊的人嗎?
跨文化的教會
每次探訪完畢,同工的心底裡都有一個盼望─盼望這家教會可以承擔跟進的工作,成為這個群體的朋友,長期支持他們。我們看見北美、馬來西亞(Malaysia)的教會開設粵語部、英語部、華語部、越南語部,深深盼望在不久的將來,香港教會也出現更多菲語部、尼泊爾語部、泰語部、華語部等多國語言的崇拜聚會。
香港常以「國際大都會」自誇,香港政府近年更大力推動種族共融,盼望教會也快快看見大都會的契機,成為跨文化共融的教會,全面地做好佈道的工夫,並從中培植跨文化宣教的新一代。
註
羅約翰著、楊子江譯:《群體思想─實用之群體佈道手冊》(香港亞洲歸主協會,一九九○年),第十四頁。
同上,第十六頁。
同上,第二十一頁。
雷蒙德.巴基著、鄧達強譯:《城市人,城市心》(香港:宣道出版社,二○○一年)。
分類:本地跨文化宣教
本文原載於《教牧分享》總第一五九期,二○○八年五月號,第十七至十八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伸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