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們的外勞同行

陳謳明
香港聖公會聖約翰座堂主任牧師

 

  聖公會聖約翰座堂是香港少數有提供全面「外勞關顧」事工的教會。本文是該堂主任牧師陳謳明牧師在其「國際外勞事工」一次聚會中的講稿,並由該堂輯錄及翻譯。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創十二1)

前言

  外勞問題是多年來國際社會所關注的議題。在香港,現時有約三十萬名外勞在不同行業(主要是家庭傭工)貢獻著香港這社群。他們主要來自菲律賓(Philippines)、印尼(Indonesia)、泰國(Thailand)、巴基斯坦(Pakistan)等發展中國家。實在,有不少外勞擁有高專業學歷,但因爲其國內經濟原因,他們被逼離開家鄉,離開家人單獨來香港工作。因為有他們的工作,讓本地人能夠抽身投入社會上各行各業,以促進本地經濟發展。故此,我們可以說,這一群外勞,正好是讓香港經濟能穩步發展的誘因,他們所付出的勞力與心力,以及他們離鄉別井的悽悲正好讓香港人添上多一份幸福。

  然而,對基督徒來說,移居(migrant)本身自有其屬靈含意。本文乃嘗試從《聖經》記載的一些事件中,讓我們對外勞景況有多一份屬靈理解。

移居乃上主所召叫

  《創世記》十二章記載上主吩咐亞伯蘭要離開本地本族。我們清楚看到上主要求亞伯蘭遷移寄居他地帶有三重應許:一.往祂所指示的地方去住下;二.使亞伯蘭成為大國;三.讓萬民得福。

  這「移居」就是及後以色列民回想他們祖先對上主的服從時,上主對他們所作的應許(參創十二1~3、7,十五4、5,十八17~19,二十六2~5,二十八13~15)。他們從整個民族的歷史中確認他們的移居是上主所推動的。

  然而,上主絕對明白移居的危險。在以色列民後期的歷史中,神的律例乃包括對客旅的保護及照顧。在《利未記》十九章三十三節中更提醒他們也曾在埃及作過寄居者,所以因著自己的民族經驗,他們必須對待客居者(外人)如本地人一樣,並要愛他們如自己。

遷移乃一屬靈課題

  雖然有些人相信到外地做勞工謀生是上主的旨意,但他們卻忽略了到海外謀生往往是由於原居地政府的貪污和施政失當,加上全球化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 globalization)的擴張,令原居地的經濟大受打擊,進而就業機會大減。近代的外勞成為在客居地最無助的群體,他們遭受種種形式的歧視,並不享有與客居地居民同等的權利。更多時候,他們本國在客居地的領事人員既不能,也不願保護他們。故此,他們很容易就成為被剝削的對象。更可悲的是,有些人甚至相信,這也是出於上主的旨意。

  正如事實所見,到海外謀生扭曲了外勞及其家屬和那些剝削他們的人之價值觀,同時也歪曲了道德和他們的個人信仰。到外地謀生不再只是解決經濟問題的方法,也不再只是政治的表態,它成為屬靈上的課題。

  我們該做些甚麼?就是如《舊約》記載,接待客旅,如接待「自己人」一樣。

  我們的召叫是甚麼?我們救主耶穌基督所稱為父的上主(參可十四36)是用祂的形象造人的上主(參創一27)。故此,祂以尊貴光榮作人的冠冕(參詩八4、5)。因而,無論是誰、在何地,人都有著上主的形象。祂是尋找人的上主(參創三9)。祂看見了痛苦,聽見了呼喊,感到被壓迫者對釋放的渴望(參出三7、8)。祂是滿有恩寵的上主(參出三十四6、7;民十四18;尼九17、31;詩一○三8;耶三十二18;拿四2)。祂保護弱者,包括寡婦、孤兒及外方人(參申十18)。祂亦是公義之主(參賽三十18),要求我們伸張正義,實行不變的愛,謙卑地服從我們的上主(參彌六8)。

  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我們中間,提醒我們天國近了(參可一14、15)。在這天國中,被迷惑的得釋放(參路十一20)、病患得醫治(參路六18)、跛子能行走、啞巴能說話、盲眼得看見(參太十一5;路四18)、悲哀的得安慰、飢餓的得飽美食(參約六1~15)、罪被赦免、死人得復活(參約十一1~44)。總而言之,祂來是要使我們得生命,而且是豐豐富富的生命(參約十10)。

  祂又要求我們既遵守又實行律法(參太二十三23)。祂令我們明白事奉中更深的層面,即祂與有需要的人同在(參太二十五40)。雅各在他的書信中亦表明信心需用行為證明出來(參雅二14~26),並認為照顧和安慰弱小者就是純潔無瑕的信仰(參雅一27)。

  因此,真正服侍上主的教會除了接待外勞如同接待自己人一樣外,並無其他選擇。

  怎樣對待外勞?首先是關注他們的景況,特別是他們遭遇不合理對待時。外勞事工不可能不涉及社會公義課題,因為透過我們的牧民關懷及事工,透過我們所抹乾的眼淚,我們揭露剝削和屈辱。我們反對在政治制度及法例上對外勞不公平,但同時我們也關注他們的身心靈之建立。

  當一個人離鄉別井到陌生地謀生,幸運者會遇到好雇主,也須適應新環境及處理思鄉愁緒。不幸運的,如果他們遇到欺凌、歧視、暴力等,不但糟蹋其身體及心理,也影響其靈性生命——憤怒、孤單、不安、無奈、自卑、愁苦、失望……

  教會要接待客旅,「接待」一詞在《聖經》原文中就有提供「治療」及「休息」的意思。所以教會對外勞的服侍,應該是從牧民的角度出發,也就是全人關顧,讓他們在信仰中尋得力量及安慰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本地教會的責任除了「與他們同行」及「接待」外,更在互動的關懷中顯示基督就是如此與人同行,擁抱眾生。

  我們希望有一天本地教會不再需要提供外勞事工。因爲教會更加祈求的,是透過外勞關顧事工去讓神的國臨格。我們期望終有一天,地上萬民都能快快樂樂地在自己的家鄉工作,與家人及所愛的人一起生活,國與國之間再沒有不平等貿易,貧富懸殊不再成爲世界及個別社會問題。

  不再有眼淚、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已經過去了(參啟二十一4)——我們相信這是基督為我們預備的新天新地。

 

分類:跨文化宣教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八六期,二○一一年十月號,第二十五至二十六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