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整全福音理念向傷殘人士傳福音?

鄺偉衡
香港回聲谷傷健福音協會總幹事

  第三屆洛桑世界福音會議(Lausanne Congress on World Evangelization,下簡稱洛桑會議)剛在南非(South Africa)圓滿結束,以整全福音、整體教會、整個世界為題,再深思及回應全球教會如何將整全福音傳至世界。洛桑會議可算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福音會議,是承接一九一○年愛丁堡世界宣教會議(Edinburgh World Missionary Conference)的火炬,影響深遠。從第一屆洛桑會議所訂下〈洛桑信約〉(Lausanne Covenant,1974年),奠定了福音派的路線,並確立「福音與社會關懷是並行不悖」,也激發世界華人福音運動的產生(1976年)。雖然過去三十六年,福音與社會關懷在歷史上相遇,但未能完全融會並行,傳統宣教仍站在高地,甚至第二屆洛桑會議(1989年)推動群體佈道,亦未見顯著成效,尚欠力度,落差不少,整個大環境的氛圍未能完全配合,非推動者之過。綜觀世界宣教運動一百年的進程令人鼓舞;但細看門徒的生活、關愛弱勢群體等,是期待超越前進的一環。試為教會未來發展考慮認領傷殘群體獻議:

避免混淆福音群組的釐訂

  編輯同工給命題焦點為「傷健人士」,筆者參與回聲谷傷健福音協會工作已經二十二年,這回卻給難倒了!究竟是說「傷殘人士」,還是說「傷殘及健全人士」呢?語義不清,製造混亂,特別引用「原創」,以正視聽,免扭曲原意。香港傷健協會的《傷健運動手冊》表示:「90年代可說是『傷健運動』的拓展期;『傷健』兩字在社會上愈見普及,更往往被傳媒將『傷健人士』當作『傷殘人士』的雅號。」甚至到了一個錯誤,但善意地使用的地步。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社會上習慣稱「傷殘人士」為「殘廢人士」,近年來則改稱為「傷殘人士」。 1「傷健」一詞最早源用於香港傷健協會,「傷健」二字原為傷殘人士及健全人士的簡稱(The physically handicapped and the able-bodied)。傷健融合(PHAB Integration),則用作描述兩個群體的共融。傷健融合的概念實有著深遠意義。在一九七○年代初,瑪利.羅便臣(Mary Robinson)女士將源自英國(United Kingdom)的傷健運動引入香港。憑著「傷健本平等,機會非憐憫」的信念將香港的工作推進一個新里程,一九七二年香港傷健協會成立亦標誌著「傷健融合」工作的推行及拓展,回聲谷傷健福音協會也是同樣的意義。

整全福音對傷殘者的意義

一.大使命(參太二十八19、20)

  (一)神的道、神的福音全是祂親自發動的。若不是神向人顯示,人根本就不能認識神,所以不論傷或健都在萬國、萬民、萬族裡。

  (二)不能將福音簡化或刪減,以符合喜好或能力不遞。所以,完成神的使命,必須依靠聖靈的工作。

  (三) 信耶穌的人都要作門徒,傷殘人士也不例外,作門徒要付代價,背十架、受苦、遵守教訓、作見證。

二.大誡命(參太二十二37~40;可十二28~34;路十25~28)

  (一)回應基督道成肉身的兩條大誡命:愛神、愛人;傳遞生命,經歷神,影響社群。

  (二)將基督救贖和服侍帶給人,即是兩條腿走路,一是傳福音、一是服侍。誰是鄰舍?就是需要幫助的人。

  (三)藉著主在十架上的大愛,化解一切冤仇,叫人在基督裡與神復和,使人同歸於一,傷健一家,彼此共融。

三. 大筵席(參太二十二1~10;路十四15~24)

  (一)在基督救贖裡人人平等,基督顧念傷殘的,他們被邀一同坐席,生命被提升。

  (二)教會不應只有內聚,要面向世界,讓人進入神家,傷殘人士也是要進入神家的要人。

  (三)培養一群認信群體作門徒,繼續承擔傳福音使命,就可以脫離「未得之民」,讓傷殘人士向傷殘人士傳福音效果更佳。

向傷殘人士傳福音的策略

  1. 肯定神愛世人

  2.   他們也是神所愛的,也是要進神家的人,但教會卻認為他們是「負資產」,不考慮成為傳福音或差傳的對象。2

  3. 一切從愛開始

  4.   使用三福、四律、五色珠和福音橋等「罐頭福音」未必有效,但他們最容易明白和感受「愛」,愛心能除去一切障礙。

  5. 傷殘也有特性

  6.   傷殘人士可歸屬不同類別,傷殘嚴重程度也不同,故此需要也不同。一般多有負面思想、情緒和自我等,但了解後就易建立關係。

  7. 重視全家歸主

  8.   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傷殘人士的人生取向也成為家人或照顧者的取向,但他們承受的壓力需要支援。

  9. 建立事奉隊工

  10.   需要建立一隊有心志、有知識和有耐力的團隊,互相支持使每位成員得到適當的牧養和指導,避免耗盡及受傷。

  11. 運用適切教材

  12.   編寫一套合適課程引導全人成長,導師應使用多媒體、音樂、遊戲等,活潑教學、因材施教,配合視聽、觸嗅和表情的體驗,必能增強福音效果。

  13. 與其他團隊結成網絡

  14.   聯絡其他教會機構建立交流平臺,彼此代禱、支援合作、資源共用、轉介對象,聯合舉辦佈道、研討會等,為要贏取更多寶貴靈魂。

  「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十16)

思考問題

  1. 假如有一天不幸因交通意外失去雙腳,你如何自處?期望別人怎樣對待你?

  2. 教會未有服侍傷殘人士的異象,但你非常有負擔,如何啟動才好?

註:

  1. 中國大陸使用名稱為「殘疾人士」,臺灣則稱為「殘障人士」,甚至亦有人稱「弱能人士」、「有需要人士」等,難以統一,這是指各類別殘障的總稱。而細分群組有:視障、聽障、智障、語障、肢體傷殘、自閉症、精神病患者、肌萎、器官失能、長期病患者、多重障礙等。

  2. 回聲谷傷健福音協會在四年前作出「教會無障礙」問卷調查,佔70%是這樣的回應。

 

分類:信徒與宣教堂會與宣教宣教策略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八二期,二○一一年二月號,第十九至二十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