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宣教路

何俊明、梁雙鳳
華人福音普傳會駐韓國宣教士

 

  二○○二年是我們的人生里程碑──從差會辦事處同工變成前線宣教士,轉眼間快六年了。

  甚麼原因促使我們離開住了十九年的美國(U.S.A.),前往亞洲重踏宣教之路呢?當時俊明是差會副總主任,專職工場督導,因此必須經常到宣教工場探訪宣教士及參與一些事奉。俊明越參與其中,對工場的呼聲就越嚮往,覺得宣教工場的事奉比後防更具挑戰性及逼切感。在其中一次行程中,俊明有機會在緬甸(Myanmar)培訓一群少數民族的資深牧者。當俊明看見他們從神的話語得到幫助時,心裡想到,先培訓當地工人,再讓他們回到自己的群體事奉是別具挑戰性的策略。俊明離開緬甸國境後,便立刻發電郵給總部,要求被差派往緬甸。當時不少好心人好言相勸:小女兒兩年後就大學畢業了,為何不多等兩年才出工場?俊明當時有眼疾,雖無法根治,但為何不多試一些療法?待眼疾治好了再去也不太遲啊!也有人說:「你已年逾半百,上工場要適應環境及學習新語言,倒不如物色比你年輕的人去吧?」這一切建議都出於好意,且合情理,然而卻無法動搖俊明的宣教心。終於在二○○二年八月,我倆就踏進宣教工場。

第一站:緬甸──學習語言與培訓

  緬甸語並不易學,其文字都像圓圈,起初學認字母時,覺得大部份都很相似,圓形字母的開口方向很講究,方向錯了就變成另一個字母。緬甸語有三個音調,若發音錯了,就會改變了整個意思。緬甸語將動詞放在句子的最末,與中文語法不同,例如中文是「吃飯」,緬語是「飯吃」,應用起來有點混亂。我們在學習語言期間曾感氣餒,也曾鬧出不少笑話,然而在兩位緬語良師的悉心教導下,我們逐漸能用簡單的緬語買菜及討價還價了。學了半年後,我們已完成了小學一年級的課本,並開始閱讀《聖經》,當時仍採用緬甸拓荒先鋒艾多奈拉姆.耶德遜(Adoniram Judson)的譯本,全是古老的文字,非常難讀,但我們卻按捺不住心頭的喜悅,因為我們終於可以用緬語讀《聖經》了。

  學習語言的同時,我們也抓緊機會培訓。雖然我們的緬語能力仍不足以用作培訓,但透過翻譯員仍可進行。記得在一次培訓聚會中,當想到語言及文化上的隔閡時,心中難免有些焦慮,我們有限的語言能力仍無法與當地人暢談。他們究竟需要甚麼?我們引用的例子適合他們的文化嗎?經過翻譯後,他們到底能明白多少呢?然而神憐憫我們,會眾很留心聽課,並且面露喜悅的微笑。培訓結束時,負責安排培訓的牧師帶著很驚訝的表情問:「誰預先將我們的情況告訴你們?為甚麼內容那麼切合我們的需要?」當他們知道並沒有人將他們的需要預先告訴我們,他們便很興奮地認定,這是直接從聖靈而來的話語,聖靈親自引導我們說出他們要聽的信息!大家很歡喜地將一切榮耀頌讚歸給全能的真神。這次經歷讓我們深深體驗到,靠著神的恩典及幫助,宣教士可以衝破語言及文化上的障礙!

第二站:韓國──培訓國外中國同胞

  正當我們聚精會神學習語言之際,突然接到總部的緊急通知,要我們考慮調到韓國事奉!韓國?我們做夢也未曾到過的地方。韓國是差派宣教士的國家,為何還需要宣教士到那裡?當時我們很不願意接受這樣的調派,但心中同時明白,順服是宣教士的重要素質,於是我們答應為此事慎重禱告。因為當時已是五月,神學院要在九月初正式成立及上課,實在不容許我們拖延,於是我們向神討價,要求祂在一星期內讓我們明白其心意。感謝神,祂是差派的主,祂每隔一天就給俊明一節經文,讓他心中愈來愈堅定,並相信這是神所差派的,而不是人的安排。到第六天,俊明已很清楚,除非自己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不然不能帶領他們,於是我們禱告的方向轉變了,不再為應否轉到韓國工場而禱告,反求神給我們有一顆愛心,愛這些素未謀面的學生。後來我們到韓國接觸學生後,真的感受到神聽了我們的禱告,讓我們有一顆愛他們的心。

  韓國當時有二十萬中國勞工,當地教會積極向他們傳福音,不少中國人因此信主,當中亦有人願意獻身作傳道。他們急需接受神學培訓,但由於語言上的限制,韓國教會無法直接栽培他們,於是向華人福音普傳會(下稱華傳)呼喚。華傳對此事工產生負擔,並決定與韓國教會合辦一家華文神學院,由華傳提供教師,韓國教會供應校舍,定於九月正式開課。

  面對第一班學生真需要很大的忍耐,處理他們各式各樣的問題真是絞盡腦汁、搜索枯腸,讓我們認識到人的智慧何等有限!我們要身兼老師、父母、輔導員、訓導長、舍監、司機等不同角色。我們與學生同住宿舍,一同生活、買菜、吃飯……若缺少愛心實在不能作。我們在韓國的首兩年培訓了第一班學生,看到他們生命的成長和神蹟般的改變,只有向神獻上無限感恩。一位自小在重男輕女的環境下長大的學生發表畢業感言時說:「我從小就不會饒恕人,對父母也是這樣,現在我能很快饒恕人了。」當她回國後,發現父母將她八年來在韓國所賺的錢給了弟弟,她便對父母說:「這些都是神給我的錢,就給弟弟用吧。」其母本來以為她會大發雷霆,但是卻被她生命的改變而感動,因而信了主。

第三站:泰國──督導工場及培訓事工

  由於俊明須同時兼任東南亞區主任,常穿梭緬甸、泰國(Thailand)及柬埔寨(Cambodia)等工場,韓國神學院的責任亦非常沉重,感到無法分身。經商討後,總部認為督導和支援宣教士應為首要任務,並將泰國設為東南亞區辦事處。為了更有效發揮支援工場之責,差會決定於今年九月差派我們到泰國工場。神竟然如此奇妙地讓我們繞了一圈,再回到原地。

  為甚麼說回到原地呢?因為當初我們決定到緬甸宣教時,早已知道不可能長駐緬甸,故我們計劃學完緬甸語後便留在泰國。想不到五年後,神又再次將我們調到泰國,這豈是偶然的事嗎?在韓國神學院的五年事奉經驗,讓我們有更好的裝備繼續前面的工作。是的,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神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請繼續為我們前面的宣教路禱告,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學習泰語的新挑戰!

  現引用筆者近期的代禱信作結:「轉眼間,從美國的後防遷移到宣教的前方已五年多,略略體驗到宣教士的『動態』生涯,身心靈總是不停『活動』。在事工上,我們要不斷向著有需要的地方衝啊衝!從緬甸到韓國,再從韓國到泰國、柬埔寨等東南亞區,不斷巡迴『走動』;此外,氣候也不停『轉動』,從炎熱到嚴寒,從嚴寒到炎熱,衣服從薄到厚,又從厚到薄;日常的語言文字也在『變動』,從圓形到方形,從方形到彎形;住處更不用說,常在『搬動』中,每到一處新地方,只求必須的日用家具,要忍住不添置多餘的東西,免除漂洋過海搬家的累贅,學習過著簡樸的生活,手中只能攜帶隨時可『拿動』的行李。這就是宣教的生涯,要放棄!要奔跑!要衝破困難!俊明有殘疾的右眼、雙鳳提早退化的雙膝……都不能攔阻我們在宣教路上來往『跑動』!」

 

分類:宣教士見證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六六期,二○○八年六月號,第三十一至三十二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