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分布在青海東部的互助土族自治縣以及民和、大通兩縣。其餘散居在同仁、樂都、門源、都蘭、烏蘭、貴德、共和、西寧和甘肅積石山、卓尼、永登、肅南、天祝等地。
土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共有互助、民和、同仁三大方言。基本詞彙與蒙古語相同或相近,兼吸收了不少漢、藏語詞彙。與東鄉語和保安語更接近,部份土族兼通漢語和藏語。土族沒有本族文字,一直使用漢文和藏文。一九七九年,青海政府為土族制訂了一套以拉丁文字母為基礎的文字。
公元四世紀初,遼河流域的鮮卑族慕容部首領吐谷渾與弟不和,率領部眾遷徙至今天甘肅南部的地區,建立了游牧政權,號稱吐谷渾國。這政權延續了三百五十年,一直向中原進貢,接受冊封。唐初,首領慕容受封為「平西郡王」。公元六六三年吐谷渾國為吐蕃(西藏政權)所瓦解,部眾分為三部份,一部降附吐蕃,一部東遷靈州,一部留居青海故地。至元朝,史籍出現了「土人」的族稱,「土」是「吐谷渾」中「吐」字的變音。十三世紀,部份蒙古軍留駐在土族地區;明朝,中國曾將一批漢人遷至土族區;後來還有一些藏族、維吾爾族、回族等遷來。這些民族在當地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土族。所以土族是一個深受多元民族文化影響的民族。
土族居於青藏高原的北部,全境分為山區、淺山區和川水區。山區有茂密的森林,森林週圍是草山,最宜發展林木業和畜牧業。沿河的川水區土地肥沃,耕地成片,是農業的集中地。畜牧業是土族傳統的作業,尤其精於養羊和馬。土族人愛羊至深,羊圈設在房子的隔壁,客人到土族作客,最忌數主人的羊。古代土族所飼養的良駒「青海驄」,日行千里,馳名中原。至今,他們仍是擅於養馬、騎馬的民族。一九四九年以後,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陸續發展工商企業,其中包括農業機械、化肥、釀酒、煤礦等。
一.傳統宗教
土族信奉喇嘛教中之黃教。宗教深深影響土族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在土族聚居的每個村落都有一所喇嘛廟。除了黃教之外,也有土族信奉紅教、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一些受漢族影響較多的土族縣,還信奉道教。但影響土族最深的仍是黃教,人們虔心信佛,廣建喇嘛廟。一九四九年以前,只有數萬人口的地區,竟建有三十多座頗具規模的寺院。父母更樂意送子為僧,出現有二子者必命一子為僧的現象,甚至有些人家寧絕後嗣也在所不顧。這情況大大影響了土族的人口增長和社會發展。
二.基督教
一九一五年間曾有宣教士進入土族地區傳教,並在他們中間建立了七家教會、四家小學,當中亦有一些人信主。到今天,據估計只有約四百名基督徒,他們絕大多數仍是「未得之民」。4
提供資訊/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