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

土族

毛南族

水族

仡佬族

仫佬族

布依族

布朗族

白族

回族

佤族

壯族

京族

侗族

拉祜族

東鄉族

羌族

門巴族

阿昌族

俄羅斯族

保安族

哈尼族

哈薩克族

怒族

柯爾克孜族

苗族

烏孜別克族

珞巴族

納西族

高山族

基諾族

傈僳族

傣族

普米族

景頗族

朝鮮族

畬族

鄂倫春族

鄂溫克族

塔吉克族

塔塔爾族

裕固族

達斡爾族

滿族

瑤族

維吾爾族

蒙古族

赫哲族

德昂族

撒拉族

黎族

獨龍族

錫伯族

彝族

藏族

傣族   人口
Dai   約1,261,3111

分布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耿馬、孟連、元江、新平等自治縣,其餘分散在金平、景谷、景東等多個自治縣。
語言  
  傣族擁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三種方言:傣仂語(西雙版納)、傣那語(德宏州)和傣綳語(孟連邊境)。傣族在不同地區使用著四種文字,稱為傣那文、傣仂文、傣綳文和傣端文。這四種文字都從印度字母變化而來,與梵文、泰文、緬文、柬埔寨文和老撾文同屬一個體系。
歷史淵源  
  公元前一世紀,漢代已有歷史書籍記載有關傣族的歷史,稱之為「滇越」,唐宋稱之為「金齒」、「白衣」,宋元明時稱為「白夷」,清代稱之為「擺夷」。上世紀五十年代後統稱為「傣族」。遠在漢朝時代,傣族已臣服於中國,往洛陽朝貢。唐宋時期在南詔國和大理國的治權之下。公元一一八○年,傣族首領統領各族,建立了景龍真殿國。從這時期開始,傣族進入封建領主制,封建領主世代成為西雙版納最高領主和統治者,一切山、川、河嶽皆屬他所擁有。元明時代實行土司制度,加強對傣族的統治。清代實行改土歸流政策,但封建領主制度仍佔主導地位。一九五三年,西雙版納成立傣族自治州,讓傣族發展自己的經濟和文化。
經濟  
  傣族地區位於雲貴高原的西端,各高山之間的平原。瀾滄江、怒江等流經此地,形成了許多峽谷平壩(平地)。這地區屬熱帶氣候,雨量充足,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既盛產稻米、甘蔗、棉花,還有橡膠、樟腦等一萬多種熱帶農作物和珍貴藥材。森林裡還有大象、孔雀等珍禽異獸。此外,還有金、銀、錫、煤等礦物。
  西雙版納近年大量種植橡膠,已成了中國第二大橡膠出產地。此外,各類工商企業如礦務、製茶、生產機器等紛紛成立,傣族的經濟將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民族特色  
  1. 以往傣族的家庭實行父權制度。婚姻以一夫一妻制為主,但貴族中盛行一夫多妻。民族習慣內婚制,不與外族通婚,直到近代才開始與漢族通婚。

  2. 結婚之前,男女雙方可自由交往,結婚和離婚都比較自由,但仍有偷婚和搶婚的事件。有「從妻居」的習俗,結婚後,新郎要在女方家中居住三年或以上,然後再回到男家,並且舉行第二次的婚禮。

  3. 傣族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共有五百部左右的長篇敘事詩。還有一套自成體系的天文曆法,以公元六三八年為起始。傣族亦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普遍愛好音樂,舞蹈形式生動,感情細膩。動作多摹擬動物,如著名的「孔雀舞」、「象腳鼓舞」等。

  4. 傣族飲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區喜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區愛吃糯米。喜飲酒和食酸辣,也好吃魚蝦水產,普遍有嚼檳榔習慣。

  5. 傣族居住在壩區,村寨多臨江河湖畔。房屋材料以竹為主,一般是兩層的建築物,上層住人,下層置放糧食雜物或飼養牲畜。

  6. 傣族男子有紋身的習慣,且不論男女,皆喜在湖邊沐浴。每年的四月(傣曆的六月)就是傣族最重要的節日「潑水節」。男女老幼互相潑水以表達祝福,還舉行龍舟競渡、歌舞表演等活動來慶祝。

  7. 服飾方面:男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用青布或白布包頭。婦女穿緊身上衣,下穿彩色筒裙,喜愛戴手鐲、耳環和項鏈。

  8. 菩提寺的傣語叫「奘相」,意為寶石寺廟,它是德宏地區至今為止最古老的寺院。當地的菩提寺也是傣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展示館,每年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擺幹朵等民俗文化活動都在這裡上演。每逢節日,群眾就敲響象腳鼓,跳起嘎光舞,慶祝豐收。日常鄰里村寨每逢婚喪嫁娶、樹經幡、滴水等活動也在菩提寺舉行,族人準備鮮花和水果前往菩提寺誦滴水經、感恩經等。這已經是傣族傳承百年的民間風俗習慣,讓族內文化、語言、文字、剪紙、雕刻等技藝在各村各寨得以普及和推廣。2

  9. 壁畫是傣族藝術寶庫中的明亮寶石,也是族人聰明才智的結晶。傣族壁畫多見為佛寺壁畫,通過佛教題材,栩栩如生地表現了族人豐富多采的生活,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生活習慣、風俗、風情和階級關係,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圖案多為孔雀、大象、小鹿、馬、糧食、水果、植物、花卉等,其中大部份意為吉祥如意。描繪方法是先用硬紙板刻出模本,然後按照需要,用金漆或銀漆印在紅色或黑色的牆壁、柱子、天花板及門窗上,大多採用單獨紋樣、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的圖案造型,民族味濃厚。3

  10. 竹編是傣族傳統工藝,歷史悠久,造型古樸,美觀實用。傣族世代相傳的竹編技藝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工藝精細,品種繁多,其中以笆籮、飯盒、檳榔盒等竹器最具代表性。4

  11. 六百多年來,雲南省臨滄市耿馬縣孟定鎮芒團村的傣族一直保留著最為簡單、原始和傳統的構樹皮手工造紙工藝。頗為有趣的是,因造紙需經過浸泡、蒸煮、搗漿、澆紙、曬紙等十一道繁雜工序方能完成,極其考驗耐心、細緻和精準,所以有傳女不傳男一說。與普通木漿紙相比,芒團古法製造的白棉紙防蟲防蛀,力撕不破,且無污染無異味。二○○六年更成為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5

宗教  
一.傳統宗教
  小乘佛教傳入傣族的年代久遠,應有八百至一千年以上。經過長期的發展和傳播,佛教對傣族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各方面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傣族地區有很多佛寺,並且常是村寨中最好的建築物。
  小乘佛教在傣語稱為「沙瓦卡」,總稱佛經為三藏:(一)經藏:主論「定」以防止靜心的散亂。(二)戒藏:以戒律約束信徒的言行,免其離開佛道。(三)論藏:佛教的理論,通過「慧」來吸引和教導信徒。
  小乘佛教在傣族地區因僧侶遵守的戒律不同,共可分為四大教派:
(一)擺莊派:最多人信奉的一派,戒律較寬,僧侶生活舒適,可以自由還俗和進出民家。
(二)潤派:教規大致與擺莊派相同,但信奉的人較少。
(三)左抵派:全派僧侶組成一大集團,由一個大佛爺率領,過集體生活,教規相當嚴格,信奉的人不多。
(四)尕利派:與左抵派相同,但戒律沒有那麼嚴格。
  按照小乘佛教的主張,每個男子一生都要出家一段時間,過僧侶的生活,方能成為新人,在社會上受尊重,否則就會被歧視,亦沒有女子願與他結婚。因此,傣族每個小孩從六、七歲起便送進佛寺當小和尚,接受佛學教育,經過三、五年時間就可還俗,也有終身不還俗的。過去傣族沒有學校,進佛寺做和尚就成了傣族男子一生中,唯一受教育的機會。
  傣族僧侶的生活費都由群眾布施,佛寺的經濟來自「賧」,即通過佛教的齋日或重大的宗教節日接受群眾的布施。不但節日,就是平日婚喪,群眾都要布施,因此「賧」就成為廣大人民的沉重負擔。
  佛教之外,傣族也信奉原始宗教,進行祖先崇拜、農業崇拜、自然崇拜、靈物崇拜等祭祀活動。
二.基督教
  一九二○年,美國(U.S.A.)長老會宣教士從泰國東部(Eastern Thailand)到西雙版納傳道,並建立了三座教堂。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宗教活動仍照常,但土改以後,教堂被人佔據;「文革」期間,傳道遭受逼害,被人批鬥,聚會被禁止。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重新恢復聚會。據估計,中國約有一千名傣族基督徒。
最新情況  
  1. 過去,傣族聚居的西雙版納被重重山巒圍困,交通極為不便。從一九五一年開始,中共政府不斷建築公路,把西雙版納與外界的交通連接起來。一九七九年四月,國家共建成了一千六百多公里的公路,基本上把自治州內的交通連繫起來。並有定期班機來往昆明和西雙版納的城市。

  2. 中共政府亦投資大量金錢在教育事業上,在傣族中間興建學校,希望取代佛寺教育。

  3. 西雙版納有傣文報紙,也有傣語和漢語的電臺廣播。

  4. 在過去,不少傳染病如霍亂、傷寒等在傣族中間肆虐,但現在已受到控制。政府並在傣族區設立醫院和防疫站。

  5. 在西雙版納景洪城的曼允村,人口約有二百名,全村人都相信耶穌,故稱為「福音村」。可惜村人的教堂自五十年代中期被人佔據,改作娛樂場所至今。曼允村信徒曾向市政府申請發還作教堂之用,但遲遲未獲答覆,據說原因是西雙版納是傣族自治州,只承認佛教,不承認基督教,所以不理會他們的申請。6

祈禱事項  
  《神州情》引用了一位西南地區教會同工的分享說:「我們是一間少數民族教會,有六百名信徒,以傣族信徒為主,信徒多數是老人。教會的同工很少有機會接受培訓,裝備不足,牧養和教導《聖經》都有困難;加上教會管理不完善,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我們很需要一些教導聖經的光碟,好能牧養文化較低的信徒,同工也需要更多《聖經》裝備,請代禱。」7
 
  1. 《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上中下)》,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編,中國統計出版社,二○一二年一月。

  2. http://dehong.yunnan.cn/system/2019/10/23/030471187.shtml(下載日期:二○一九年十一月五日)。

  3. http://travel.sina.com.cn/domestic/news/2017-05-11/detail-ifyfeivp5583338.shtml(下載日期:二○一九年十一月五日)。

  4. 同上。

  5. http://collection.sina.com.cn/yjjj/2016-11-21/doc-ifxxwrwk1596648.shtml(下載日期:二○一九年十一月五日)。

  6. 「異國風情中的基督教——西雙版納」,《橋》,第四十三期,一九九○年十月。

  7. 中國民族宗教網: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290195-1.htm(下載日期: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8. 「少數民族教會的需要」,《神州情》(二○○九年二月號)。

 


 

提供資訊/回應

名稱︰
電郵︰ 不要顯示我的電郵地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