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聚居在廣西省壯族自治區、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等地,其餘分布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並分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
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南北兩大方言,但語法結構、基本詞彙大致相同。壯族沒有本族文字,但約二千年前,曾有人用漢字記錄和創作壯族的民歌。公元七世紀,唐朝一些漢、壯知識分子,借用漢字造字的規律,創制一種與壯語語音一致的方塊壯字,稱為土俗字。但因筆劃過繁,使用不便,並不通用。一九五五年,中共政府為壯族創制了一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一九七八年再加以修訂,這套拼音文字現正在壯族中推行。
壯族是廣西境內的原居民,一直以來都生活在中國的南方。在戰國至秦漢時代,泛稱南方的居民為百越,當中包括了壯族的先民西甌。 2秦始皇曾平定百越,並置桂林(今廣西省)、南海(廣東省及廣西省)、象(兩廣南部及越南北部)三郡。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百越亦乘機獨立。漢武帝年間,再度派兵定亂,重置郡縣。唐代,壯族的先民又乘亂獨立,建立地方政權達百年之久,後被平定,歸入中原版圖之內。
在歷史上,壯族有西甌、駱越、僚等各個不同的名稱,宋代時稱為僮、獞等。壯族的自稱有布壯、布儂、布土、布僚、布越等。一九四九年以後,被統稱為僮族。一九六五年,在當時的中國總理周恩來建議之下,將僮改為壯,壯族的名稱遂被確立。
壯族聚居的廣西省,境內山巒起伏,區內的石灰岩分布很廣。區內可見很多石山拔地而起,加上瑰麗奇特的岩洞和地下河流,構成了美不勝收的景色。舉世知名的桂林市,就是壯族地區內著名的旅遊點,每年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前往參觀。旅遊業亦成了廣西省壯族自治區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
當地氣候溫和,雨水充足,最適宜農作物生長。壯族亦以務農為主,農產品有水稻、玉米、薯類、水果等。境內又有森林覆蓋,盛產柳州杉、銀杉、樟木等木材。此外還有三七、蛤蚧、茴香、肉桂等藥材和香料;煤、鐵、銅等豐富礦藏。在廣西北部,有北海、防城等重要港口,盛產名貴海產,其中以南珠最為著名。
一.傳統宗教
壯族的宗教包括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他們把山嶽、樹木、河流都視為神靈而加以崇拜。眾神之中,以社公的香火最為鼎盛。社公被視為全村的主人,主宰著全村的禍福,也成為集體祭祀的對象。他們也非常重視祖先崇拜,每村都以宗姓建有宗祠,祠堂裡陳列歷代祖先的神位,每年全宗祠都要舉行祭祀活動。
佛教和道教約在唐、宋時期傳入壯族地區。儒、佛、道與壯族原有的原始宗教結合在一起,帶來許多生活上的禁忌,束縛著人的思想、生產和生活。宗教負擔亦加重了族人的經濟壓力,成為壯族的沉重擔子。
二.基督教
清政府於一八四四年開放教禁,天主教和基督教就傳到壯族地區。據一份一九○七年的報告顯示,廣西境內有五十座天主堂,二十九座基督教堂,其中一部份是在壯族聚居的地方之內。
現時廣西省各少數民族區內都有基督徒,壯族信徒約為三萬名(另一估計是一萬二千名)。無論信徒的數目是一萬多或三萬,在一千五百多萬人口中,信主的比例仍是極低,他們絕大多數仍是未及之民。
遠東廣播公司在一九九○年展開了壯語的福音廣播,現時每天下午五時三十分至六時,良友少數民送臺設有壯語廣播。
提供資訊/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