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

土族

毛南族

水族

仡佬族

仫佬族

布依族

布朗族

白族

回族

佤族

壯族

京族

侗族

拉祜族

東鄉族

羌族

門巴族

阿昌族

俄羅斯族

保安族

哈尼族

哈薩克族

怒族

柯爾克孜族

苗族

烏孜別克族

珞巴族

納西族

高山族

基諾族

傈僳族

傣族

普米族

景頗族

朝鮮族

畬族

鄂倫春族

鄂溫克族

塔吉克族

塔塔爾族

裕固族

達斡爾族

滿族

瑤族

維吾爾族

蒙古族

赫哲族

德昂族

撒拉族

黎族

獨龍族

錫伯族

彝族

藏族

白族   人口
Bai   1,933,5101

 

分布  
  主要聚居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內(佔80%),其餘分布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貴州省畢節地區和湖南省桑植縣。
語言  
  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白族與漢族長期有密切的交往,白語中含有大量漢語詞彙。白族曾借用漢字來標記白語,稱為漢字白讀,但並不通行,故通用漢文。
歷史淵源  
  白族是古老的民族,他們所聚居的大理是雲南省文化發源地之一。據考古發掘證明,這區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在這裡設置郡縣。公元八世紀唐朝時,這裡建立了彝、白族為主的南詔國,實行奴隸政權制度。二百五十年後,奴隸暴動,推翻了南詔國,建立了白族為主的大理國,推行封建制度。公元一二五三年,蒙古人揮軍南下,滅大理,建立大理路行省,把大理地區置於中央直接統治之下。元、明、清時代,大批漢人及部份回族進入白族地區,明、清時更興辦學校,提倡科舉,造就了一批白族進士和舉人。
  大理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經濟發展表現不俗,但在一些偏遠山區,仍殘存奴隸制度。
  白族自稱為白子、白尼,史稱滇僰、白蠻、民家等。一九五六年,根據白族的意願,一律通稱白族。
經濟  
  白族聚居在雲貴高原西部,大部份為橫斷山脈南部的峽谷區。山川緊密排列,江河順山澗奔流而下,組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水庫、溫泉。由於各地高低懸殊,受地勢、地形影響,氣候差別甚大。多種地理和氣候條件適合不同種類的生物生長。湖泊區是魚米之鄉,土地肥沃,莊稼一年兩熟。山區蘊藏豐富礦產和稀有金屬,兼有聞名全國的大理石礦林。森林茂密,既有松、杉等優質木材,復有種類繁多的珍貴藥材。在這些天然資源條件下,白族在經濟上一直有不錯的發展。近年,商品經濟發展迅速,出現了一些大商行,經營各種工業、礦務。業務範圍還擴展至港、澳地區和印度(India)、緬甸(Myanmar)等國。
民族特色  
  1. 白族奉行一夫一妻制,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年老的父母從幼子居住,由諸子共同贍養。婦女地位低下,沒有財產繼承權。

  2. 以往白族的婚姻一般均由父母包辦,除同姓同宗不通婚外,可與本族或其他民族通婚。父母選婿、媳的標準一般都是門當戶對,八字相合。男女在訂親後,每年都要送厚禮給女方家長,直到結婚為止,停止送禮就表示廢婚。因此窮苦人家常要為婚姻欠下大筆債務。

  3. 白族具有艱苦創業、積極進取的精神,善於吸納其他民族的技術和文化。因此在歷史上,曾出現了一些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詩人、藝術家、天文學家和醫師等。

  4. 白族在藝術方面有獨特的成就,其建築、雕刻、繪畫等藝術均名揚古今中外。白族又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聚居的地方稱為歌舞之鄉。南詔時期所創作的〈南詔奉聖樂〉曾在唐朝宮廷中表演。

  5. 大理地區多屬地震帶,雨季又易因暴雨成災,故白族多選擇地勢較高的地方建屋。材料方面以方石砌成屋基和柱石,屋架和牆壁為土木結構,梁柱緊密銜接為一整體,以抗御一般地震。房屋多數是兩層小樓房,底層鋪以木板、磚或水泥,門窗雕有各種花鳥圖案。

  6. 服飾方面:大理一帶的男子喜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領褂。婦女服飾各地不同,大理一帶多穿白色或淺藍色右衽上衣,外套紅色或黑色絲絨右袵坎肩,下穿藍色或白色寬褲,足蹬繡花百節鞋。姑娘獨辮盤頭,已婚婦女挽髻於腦後。各地婦女均愛墜耳環,戴銀、玉手鐲。外出時男女均戴大理草帽,以擋日避雨,城鎮居民則多穿漢服。

  7. 白族以稻米和小麥為主食,喜食酸辣,愛用糯米釀酒,喜飲烤茶,並配三道茶待客,第一道茶為苦茶,又稱烤茶,味道苦澀,能提神醒腦;第二道茶是甜茶,加入核桃片和紅糖,可口香甜;第三道茶是回味茶,放入花椒和蜂蜜,香甜苦辣俱全,回味無窮。此種茶也象徵人生的一苦二甘三回味。現已成為孩子求學和學藝時的一道禮俗。後來應用面更廣,成為婚事和節日期間招待客人的禮儀飲品,屬極具白族特色的一種風俗。2

  8. 甲馬又名紙馬或甲馬紙,它古老神袐,屬民間祈福消災祭祀活動的木刻版畫,流行於雲南各地。其中白族甲馬最具特色,又稱為紙符。數千年來深得白族民間信奉,因它是白族民間信仰的表達。目前大理地區傳統的甲馬圖案有六百多種,主要用於祈求平安、招財求福、求子、求學、求姻緣、驅鬼辟邪、祖先祭祀、本主祭祀、自然山川祈福、道路橋梁、交通建築、家庭和睦、喜事喪事等。甲馬作為民族、民間和民俗文化的獨特品種,成為大理木雕技術、印刷術和造紙術在原始宗教祭祀用品上的綜合反映,也是極其珍貴的民間民俗文化遺產,已被列入大理白族自治州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

  9. 白族紮染技藝久負盛名,歷史悠久。其取材廣泛,常以大理的山川風物作為創作素材,圖案包括蒼山彩雲、洱海浪花、塔蔭蝶影、神話傳說、民族風情、花鳥魚蟲等,妙趣天成,千姿百態。二○○六年,白族紮染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

宗教  
一.傳統宗教
  白族宗教信仰形式多樣,內容也極為複雜,除本主崇拜和佛教外,在較落後的地區,還奉行原始宗教,崇拜鬼神。
  本主是白族特殊的宗教信仰,曾佔有重要地位。所謂本主,即村社神,被認為是保佑本境之主。被崇拜為本主的神,類別眾多,各地不一。但多數是白族民愛戴的人和事物,與白族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關,具有濃郁的人間氣味。
  白族均相信本主能保佑六畜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袪災免難、家宅平安,因此無論生老病死、婚姻嫁娶、大災小禍均到本主廟獻祭。除了平日到廟內進香磕頭外,每年還有大型的祭祀活動,群眾不准勞動生產,大殺牲畜,展開歌舞活動,祭祀儀式隆重。本主之外,鬼神崇拜也相當盛行,白族為求消災免禍,每年都進行各種祭鬼活動,在邊遠的地區尤其如此。
  白族亦拜奉祖先,非常講究祖墳的位置,因為他們相信祖墳之好壞與子孫後代的前途有關。白族又受到漢族影響,信奉道教,但影響最深遠的,卻是佛教。
  佛教自唐朝傳至大理後,在統治者大力提倡下,勢力大增,信教者眾,大理地區有佛國之稱。
二.天主教
  清代末期,天主教和基督教紛紛傳入大理。天主教在一八七三年有法籍神父羅尼設到大理傳教,建立天主教會。5一九三三年起,由中國神父任主教,並由大理傳教至其他地區,當中不少白族入教。
三.基督教
  一八八一年,中國內地會英籍牧師花國香由緬甸入大理傳教。其後,安息日會和聖公會也進到大理傳教,但停留的日子不長,果效也不大。內地會的影響最大,活動範圍也最廣。除傳教外,教會也開辦慈善事業、建學校、辦醫院和孤兒院,並在教堂內附設施藥所。從十九世紀初到一九五一年宣教士被迫離開為止,基督教在白族中廣為傳播。內地會在大理、祥雲、賽川、彌渡、巍山、鳳儀、鄧川、洱源等地均建立教堂,帶領不少白族歸主。直到今天,仍有為數約五萬名的白族信徒。
  據白族宣教士於二○一八年的分享,從一九七○年代末期白族自治州教會恢復至今已經四十多年,當中教會的情況如下:6
  (一)信徒人數不斷增長(以漢族居多,白族約佔六份之一),教會呈現興旺的景象,這與教牧人員的忠心服侍及廣大信徒的祈禱分不開。但真正歸信基督的白族少之又少,據統計約佔全族總人口的千份之一。
  (二)教會藉《聖經》真道傳福音,用十字架的大愛吸引人信耶穌,堅持用《聖經》真理作教導,用純正的信仰作牧養。
  (三)教會重視講臺聖工,要求講員信仰純正,在真道上裝備,品行端正和有好名聲的人才能站講臺服侍。教會重視各種節日,除主日崇拜外,每年在受難節、復活節、秋收後感恩節及聖誕節舉行隆重的活動。
  (四)開辦各種團契,以滿足不同年齡和情況的信徒的靈性需求,如主日學、婦女團契、青年團契、老年團契等。
最新情況  
  1. 大理白族自治州設立於一九五六年,自治州現有540個礦務和工商企業,33,150名工人。自治州的首府下關已成工業重鎮。州內共有186個水力發電站。

  2. 中共政府在州內推行教育,差不多所有兒童皆有受教育機會。

  3. 改革開放後,進一步加大了重大傳染病防治工作力度,重大傳染病防治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提高。7

  4. 白族地區的交通狀況得到改善。8

  5. 遠東廣播於二○一三年七月起,每天播出半小時的白語節目,得到正面的回應。他們正努力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將福音透過節目傳給他們,目前正繼續培訓和協助這節目的弟兄姊妹,且安排他們探訪白族,增加對他們的了解與認識。9

 
  1. 《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上中下)》,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編,中國統計出版社,二○一二年一月。

  2. http://www.epochtimes.com/b5/16/5/12/n7887509.htm(下載日期:二○一九年十月三十一日)。

  3. http://www.kaixian.tv/gd/2019/1009/1043592.html(下載日期:二○一九年十月三十一日)。

  4. http://yn.people.com.cn/news/yunnan/n/2015/1123/c228496-27159419.html(下載日期:二○一九年十月三十一日)。

  5. http://chinacatholic.cn/html/report/14060625.htm(下載日期:二一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6. http://eats.ac/eats_plaza/news/?module=module&act=dispModuleSkinInfo&selected_module=board&skin=xe_official&mod=document&uid=190&pageid=1(下載日期:二○一九年十月三十一日)。

  7. 資料引自中國大陸政府網站,網址:http://www.seac.gov.cn/col/col352/index.html(下載日期:二○一三年八月八日)

  8. 同上。

  9. 遠東廣播:《中國新聞及代禱資料》(二○一三年十一月號)。

 


 

提供資訊/回應

名稱︰
電郵︰ 不要顯示我的電郵地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