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居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等五省的部份山區,其中90%居住在福建、浙江兩省。多與漢人雜居。浙江省內有景寧畲族自治縣。
畲族有本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畲語有兩類,一是佔人口0.4%,散居於廣東惠陽、海豐、增城、博羅一帶的畲族使用的布努語,屬苗瑤語族苗語支;其餘99%,則使用漢語客家方言之一種,語音稍與客家語有別,少數語詞也異於客家語。畲族沒有本族文字,通用漢文。
畲族民間傳說,他們的祖籍是廣東潮州鳳凰山。隋唐以後因受迫害和歧視,才被迫離開家園,遷徙到荒山密林中尋找新的生活,所以他們自稱山哈或山達,哈或達都是客人的意思,表明他們是從別處遷居到現居地之山裡的客人。
在史籍上記載,畲族在公元七世紀已在廣東、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地區生息、繁衍,與該區一帶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或峒蠻等。十三世紀中葉,即南宋末年,史書上出現了畲民和輋民的族稱(畲和輋是同音異字)。畲字含有闢地開荒、刀耕火種的意思,元代以後,畲族名稱就普遍使用。
畲族居住在遼闊的山區,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足,最宜種植。傳統以來,畲族亦以務農為主,農產品以稻穀、紅薯、小麥、油茶、煙葉為主。
山區資源非常豐富,既盛產林木和毛竹,又有各種名貴藥材和各種珍禽異獸。畲族根據山區的特點,經營茶葉、香菇、藍靛、木材等經濟作物,所出產之茶葉和香菇,素負盛名,馳名中外。在歷史上,畲族亦從事狩獵,現在已為農業所代替,只有農閑時才狩獵。除此以外,畲族所居的山區蘊藏多種金屬和礦產,還有待開發。
一.傳統宗教
畲族的宗教信仰是祖先、圖騰和多神崇拜。畲族所奉祀的是盤瓠,根據傳說盤瓠是一條龍犬,因幫助皇帝平息了外患而被封為忠勇王,娶了三公主,後變為人,攜公主遷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長子姓盤,次子姓蘭、三子姓雷、女婿姓鍾,由此而繁衍成畲族。故畲族奉盤瓠為祖先,每一家族都保存一根刻有龍頭(又稱為犬頭)的枴杖,稱為祖杖。畲族還把傳說繪成畫像,稱為祖圖。祖圖是他們的圖騰標誌,被人珍如珙璧,只保存於有威信的人手裡。
畲族沒有專門的廟宇或神壇供祭祖之用,只在祠堂內舉行,由各房(同一血緣的近親謂之一房)輪流負責。祭祖的東西放在兩個竹箱內,內有香爐、紅布袋,袋中是木刻龍頭(一說是犬頭)和祖圖等物。誰家負責祭祖就把竹箱挑至其家,讓他舉行祭祀。每三年舉行一次大祭。據說女子梳的龍髻,代表祖先三公主戴的鳳冠,她們如此裝飾,是尊敬祖先的另一表現。
祖先崇拜之外,他們也信奉多神,土地、橋神、路神、水鬼、虎爺等均是膜拜對象,又因與漢人雜居,畲族還相信佛教,建寺立廟。遇有疾病就祈佛問卜,以免災禍。觀音是他們最尊敬的佛。
畲族信仰雖較複雜,但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義,也沒有系統的宗教組織,巫師仍需勞動生產,並未發展成職業宗教者。
二.天主教
在清朝初年,許多西方傳教士到福建西、北等地傳播天主教,建立天主教教堂。在同治、光緒年間,許多傳教士來到畲族聚居的地區傳教,甚至一些窮鄉僻壤,也遍布他們的腳蹤。當中,亦有少部份畲族相信天主教。直到今天,還有多少名畲族天主教教徒呢?我們無法獲得任何資料,估計即使有,數目也不多。
提供資訊/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