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的珞渝地區,以米林、墨脫、察隅、朗縣、隆子等邊境縣最為集中。
珞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無本族文字,基本上使用藏文。
珞渝長期以來就是中國西藏的一部份,在西藏政權管轄之下。珞巴則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思是南方人,即居住在西藏南部珞渝地區的人。一九六五年八月,中國國務院正式承認他們是獨立的民族,定名為珞巴族。
珞渝位於喜馬拉雅山區南麓的高山峽谷地帶。這裡山高林密,地形複雜,人蹟罕至,生活在這裡的珞巴族甚少與外界接觸,引致他們的社會長期處於封閉狀態,社會經濟落後。他們從事農業生產,但農具簡單,技術落後,糧食產量極低。因此要靠狩獵和採集野生植物來幫補生計。狩獵既可獲得肉食,也把獵得的熊掌、熊膽、獸皮、麝香、虎骨,定期帶到藏區,換取食鹽、茶葉、鐵質工具等生活必須品。此外,他們都擅於用篾製造蓆、筐等器物,這些竹器製成品亦是
他們與藏族交易的物品。
珞巴族的社會屬父系氏族群體,各氏族有自己的生活領域。氏族內一直保持父子連名的制度,通過一代一代的聯名,各人就能確定自己的身分、輩分及與其他親屬的關係。氏族家庭以男性為中心,各樣事情都由他們決定,婦女在家庭的地位非常低。子女婚後要分家,並要帶走部份家產,惟獨幼子與父母生活,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
珞巴族社會階級觀念非常重,其中一個部落有高骨頭與低骨頭之分。高骨頭稱為麥德,是氏族中固有的成員,在社會上掌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受人尊敬,兼有畜養奴隸的自由。這類人佔人口的75%。低骨頭稱為涅巴,意思是不許隨便抬頭的人,他們的身分是奴隸,沒有任何權利,只是如貨品般被人隨時買賣或轉讓。這類人約佔人口10%。
婚姻方面亦要同等級才可以配婚。婚姻以買賣形式出現,妻子是用物品和錢買來的,所以地位低下。一些地區還出現交換婚。嚴格執行氏族外婚制。
飲食方面各地不一樣,北部以熱水攪成的玉米麵或雞爪穀麵團為主食,也吃大米飯和蕎麥餅。靠近藏族地區多吃糌粑和土豆,喝酥油茶。無論男女都喜吃辣椒、吸鼻煙和飲酒。
珞巴族的房屋有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原料主要為山林木材,房屋的牆壁全用圓樺木疊起,房頂距地面不高,設有窗戶,門向大山,房中央設火塘,常年不熄。
各部族之間的衣著差別很大,北部的男子一般穿羊毛織的套頭坎肩,長及腹部,背上披一塊牛皮,用皮條繫在肩膀上。戴熊皮圓盔或籐製的圓盔。婦女上身穿麻織圓領窄袖短衫,下穿羊毛筒裙,小腿紮整片裹腿。男女都赤腳,蓄長髮,額前的頭髮剪齊至眉際以上,其餘散在肩後,戴多式多樣的裝飾品。
珞巴族服飾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的珞巴族織布只用在服飾上,但它可以有更多用途,花色和圖案也有很多,如米字型、漁網型等。顏色也豐富。珞巴族是藍色民族,喜歡藍色的綠松石和大海中的貝殼,服飾又以黑、紅、白和黃色為主。這些民族的基本元素不變,經過增減組合,可以開發出更精美和更繁複的織布。2
長刀和弓箭是珞巴族男子隨身攜帶的重要武器和基本工具。珞巴刀由純手工打造。佩戴長刀不僅為了顯示男子的陽剛之氣,更是因為珞巴族的遊獵特點,方便狩獵或用作生活工具,例如砍樹、建房造屋等。除長刀外,珞巴族男子使用弓箭的技術也極其高超和嫻熟,這也是珞巴族男子不能離身的物品之一。珞巴刀是地區級文物保護手工藝品,珞巴刀舞也被列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
一.傳統宗教
珞巴族的宗教以崇拜鬼神為主。他們認為鬼是人死後變成的,人的死亡是靈魂離開了他,人生病就是被鬼抓了他的魂,必須請巫師把魂招回來。他們對鬼懷著又怕又敬的心理。鬼有兩種,一種是吃人害人的,另一種是保護人的。有鬼亦有神,有神就有祭祀的活動。祭祀有個人祭和集體祭。珞巴族沒有廟宇之類的祭祀場所,所以每個村莊都有祭神的灶,是集體祭祀的地方。負責各類宗教活動的人是巫師。珞巴族生活起居各方面都帶有迷信色彩,必先占卜問卦來決定行止。
最常見的占卜法是殺雞取肝,察看肝上的紋路來判定吉凶,如果一隻雞肝答不出問題,就會多殺幾隻,幾十隻,甚至上百隻雞。宗教活動既多,又殺掉大量的牲畜,使窮困的珞巴族更加窮困,生活越窮困越迷信,導致珞巴族長期貧困落後。
二.基督教
從未聞有福音使者在他們中間工作,也未聞有珞巴族信徒,他們是福音未及之民。
近數十年,隨著藏族和漢族鄰居的幫助,學會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又在山區開發新耕地,糧食產量大為增加,改善了生活。
過去,珞巴族從沒有機會接受教育,近數十年,政府為藏族興辦六千多家中小學,珞巴族的年輕人亦有入校讀書的機會,少部份珞巴族還到拉薩、北京等地接受高等教育。
過去,珞巴族地區道路險阻,人蹟罕至,現在,從縣城到偏僻村寨都修了公路,在江河之上架起了弔橋,大大改善了交通情況。
提供資訊/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