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克孜族絕大部份聚居在新疆西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族自治州,其餘的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克蘇和喀什等地區。另在黑龍江省富裕縣內亦有數百柯爾克孜族人。
柯爾克孜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東匈語支,大多基本詞根與其他突厥語相同,因此語言雖有別,基本上可通話。古柯爾克孜文字以阿拉伯字母拼寫,現已失傳;一九四九年以後,以拉丁文字母為基礎創製了新的柯爾克孜文字。部份地區通用維吾爾文和哈薩克文。
柯爾克孜族是古老的民族,史書記戴他們在公元三世紀前在中國北方的葉尼塞河上游生活,是匈奴的屬部。公元七世紀,葉尼塞河上游成為唐朝的屬區,他們的首領變成唐朝的地方官,定期到長安朝貢。唐朝亦派使節到他們中間,雙方的貿易、經濟和文化交流都甚頻繁。
公元七世紀,柯爾克孜族已能採礦煉金和製造各種鐵器,出產的鐵兵器堅利而精巧,馳名中原。文化方面,他們已有自己的文字和初步的天文學。元亡後,柯爾克孜族離開原居的葉尼塞河流域而遷徙至帕米爾高原和天山地區荒僻的深山中。因與外界隔絕,使他們的經濟和文化都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甚至有倒退的現象。清代後期,俄國併吞中國中亞地區大片領土,柯爾克孜族被分割。現在前蘇聯境內的吉爾吉斯共和國(Kyrgyzstan)有二百萬柯爾克孜族,阿富汗(Afghanistan)有二萬五千人,土耳其(Turkey)約有一千人。
柯爾克孜在漢文史籍中有不同的名稱:《史記》稱為鬲昆,漢魏時稱之為堅昆,南北朝至隋時稱為結骨、契骨;唐宋時稱之為黠戛斯,元時稱之為吉利吉思,清代被稱為布魯特。柯爾克孜是本民族的自稱,意思是赤紅色。直至如今紅色仍是柯爾克孜族最喜愛的顏色。
柯爾克孜族一直以高山為家,長期過著游牧生活,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近年開始發展不同的經濟作業,如機械、水泥、礦務等大型工業,亦有皮革加工、食品加工等輕工業,此外還有風格獨特的工藝品,其中以刺繡編織最著名。編織有兩種,一是用染色的羊毛、駝毛織成掛毯、地毯等,另一種是用芨芨草、紅柳枝編成簾子、圍子、蓋子等。其餘的花氈、白氈帽、銀質馬鞍、木製碗、盆等都非常精美。
一.傳統宗教
在悠久的歷史中,柯爾克孜族的宗教也經歷過不同的階段。先前他們有各種圖騰崇拜、信奉祖先和天神,也尊崇太陽和金星,視火星為不吉利。他們又敬畏燈火,不敢撲滅。他們還信奉薩滿教;直到清朝以後又有改信伊斯蘭教的。但不同地區的柯爾克孜族,仍持有不同的信仰。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及少數散居新疆的柯爾克孜族信奉伊斯蘭教。他們所遵守的教規和宗教儀式,基本上與其他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無異,但並不嚴守伊斯蘭教教規,例如他們喜歡飲酒,這正違反伊斯蘭教禁酒的規定。宗教上也混雜了傳統的多神信仰。此外,沒有本族人所建的清真寺,可見這族並不是虔敬的伊斯蘭教教徒,原因是他們接受伊斯蘭教約只有一百年光景。
在新疆北部靠近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的額敏縣的柯爾克孜族則信奉喇嘛教,教義和儀式與信奉喇嘛教的民族相同。在黑龍江富裕縣的柯爾克孜族,受當地各民族影響,信奉薩滿教,供奉蛇神。
二.基督教
據所知,無論在中國、吉爾吉斯、土耳其、阿富汗,都沒有柯爾克孜族的教會,他們是在救恩門外的未得之民。
據萬民網資料,一九三三年,瑞典(Sweden)傳教士在新疆的記錄顯示當時有一百六十三名受洗的信徒,大部份是維吾爾族和柯爾克孜族,也有一些漢族。當年有傳教士被捕,並被帶到伊斯蘭教領袖面前毒打、恐嚇和殺害,這些領袖聲稱傳教士破壞了族人的信仰。族內許多信徒被殺,活下來的也被監禁多年。4約書亞計劃(Joshua Project)則指,現時雖然有些集中服侍該族的事工,但已知信徒極少,僅佔中國國內全族人口的0.2%。5
提供資訊/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