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

土族

毛南族

水族

仡佬族

仫佬族

布依族

布朗族

白族

回族

佤族

壯族

京族

侗族

拉祜族

東鄉族

羌族

門巴族

阿昌族

俄羅斯族

保安族

哈尼族

哈薩克族

怒族

柯爾克孜族

苗族

烏孜別克族

珞巴族

納西族

高山族

基諾族

傈僳族

傣族

普米族

景頗族

朝鮮族

畬族

鄂倫春族

鄂溫克族

塔吉克族

塔塔爾族

裕固族

達斡爾族

滿族

瑤族

維吾爾族

蒙古族

赫哲族

德昂族

撒拉族

黎族

獨龍族

錫伯族

彝族

藏族

柯爾克孜族   人口
Kirgiz   239,0001

 

分布  
  柯爾克孜族絕大部份聚居在新疆西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族自治州,其餘的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克蘇和喀什等地區。另在黑龍江省富裕縣內亦有數百柯爾克孜族人。
語言  
  柯爾克孜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東匈語支,大多基本詞根與其他突厥語相同,因此語言雖有別,基本上可通話。古柯爾克孜文字以阿拉伯字母拼寫,現已失傳;一九四九年以後,以拉丁文字母為基礎創製了新的柯爾克孜文字。部份地區通用維吾爾文和哈薩克文。
歷史淵源  
  柯爾克孜族是古老的民族,史書記戴他們在公元三世紀前在中國北方的葉尼塞河上游生活,是匈奴的屬部。公元七世紀,葉尼塞河上游成為唐朝的屬區,他們的首領變成唐朝的地方官,定期到長安朝貢。唐朝亦派使節到他們中間,雙方的貿易、經濟和文化交流都甚頻繁。
  公元七世紀,柯爾克孜族已能採礦煉金和製造各種鐵器,出產的鐵兵器堅利而精巧,馳名中原。文化方面,他們已有自己的文字和初步的天文學。元亡後,柯爾克孜族離開原居的葉尼塞河流域而遷徙至帕米爾高原和天山地區荒僻的深山中。因與外界隔絕,使他們的經濟和文化都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甚至有倒退的現象。清代後期,俄國併吞中國中亞地區大片領土,柯爾克孜族被分割。現在前蘇聯境內的吉爾吉斯共和國(Kyrgyzstan)有二百萬柯爾克孜族,阿富汗(Afghanistan)有二萬五千人,土耳其(Turkey)約有一千人。
  柯爾克孜在漢文史籍中有不同的名稱:《史記》稱為鬲昆,漢魏時稱之為堅昆,南北朝至隋時稱為結骨、契骨;唐宋時稱之為黠戛斯,元時稱之為吉利吉思,清代被稱為布魯特。柯爾克孜是本民族的自稱,意思是赤紅色。直至如今紅色仍是柯爾克孜族最喜愛的顏色。
經濟  
  柯爾克孜族一直以高山為家,長期過著游牧生活,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近年開始發展不同的經濟作業,如機械、水泥、礦務等大型工業,亦有皮革加工、食品加工等輕工業,此外還有風格獨特的工藝品,其中以刺繡編織最著名。編織有兩種,一是用染色的羊毛、駝毛織成掛毯、地毯等,另一種是用芨芨草、紅柳枝編成簾子、圍子、蓋子等。其餘的花氈、白氈帽、銀質馬鞍、木製碗、盆等都非常精美。
民族特色  
  1. 柯爾克孜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兒子婚後與父母同住,所以家庭一般是三代同堂。婚姻由父母包辦,有時還會指腹為婚──在孩子出生前已為他訂定婚事。每個人出生到成年會經歷幾次慶典,出生、命名、周歲外,七歲時要舉行割禮,但最隆重的慶典還是婚禮。

  2. 柯爾克孜族講禮貌、好客。凡有來客,不論是親戚或過路人都會熱情款待。他們有獨特的禮俗,例如:飯前、飯後要洗手,洗手後必須用布擦乾。在人家作客,不能把東西吃盡,必須留下一點,以示主人招待豐盛。主人以羊肉奉客會按次吃不同部份,以示尊敬。客人要分出一些給主人家的婦女和小孩,以示回敬。

  3. 柯爾克孜族的文學豐富多姿,其中最突出的是民歌、詩歌和音樂,兒童從小就學習背誦長詩和部落譜系。其中最著名的是《瑪納斯》,長二十多萬行,不單是一部規模宏偉的歷史長卷,也是一部古代柯爾克孜族的百科全書。

  4. 柯爾克孜族能歌善舞,族人多有創作詩歌的才能,歌手、作曲家、琴手等多至不計其數。音樂分為兩類,一是有歌詞的配曲,一是沒有歌詞的演奏曲。

  5. 柯爾克孜族的飲食主要來自牧業產品。除吃羊肉、牛肉、馬肉外,麵食有饢、稀麵條、麵片、油餅等。常飲奶類,喜喝茶,特別是奶茶。

  6. 柯爾克孜族長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夏天住在氣候涼爽的高山河流附近,冬季遷到山谷地帶。房子是氈房以便拆遷。氈房是用柳枝作柵欄,成方格形,柵欄外圍以芨芨草編成的簾子,簾子外再圍以毛氈,氈房頂部開一天窗,白天打開,晚上蓋上。冬天牧民多住土房。

  7. 衣著方面,男子上穿白色繡花圓領襯衫,外套羊皮或棉布無領長衫袷袢,腰繫皮帶。女子穿對襟上衣,寬大無領,長不及膝,綴銀扣,下穿多褶長裙,也有穿連衣裙的,外面套上黑色坎肩或袷袢。一年四季,不論男女都戴小帽。未結婚女子梳許多小辮,婚後改雙辮,裝飾品多為銀器。

  8.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合奇縣聚居著柯爾克孜族,那裡被稱為獵鷹之鄉。馴鷹習俗是該族千百年來在生活中形成的獨特習俗。一隻好獵鷹可以養活一家人,故他們世代與鷹為伴,並以放牧維生。在漫長的歲月裡,勇敢睿智的柯爾克孜族馴服雄鷹幫助自己捕獵。2

  9. 柯爾克孜族刺繡是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工藝美術品,也是族人世代傳承至今、融合本族特徵和現代氣息的傳統手工藝,二○○八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族刺繡歷史綿延悠長,與中原文化關係密切。其刺繡在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古樸的遊牧生活中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色彩鮮艷,造型美觀,大方樸實,大多採用花卉草木、飛禽走獸、日月星辰等圖案和幾何圖形,顏色多樣,有紅、黃、藍、綠、白等基本色調。族內婦女擅長刺繡,當中幾乎人人皆曉,嫁妝和家中用品主要為刺繡品。3

宗教  
一.傳統宗教
  在悠久的歷史中,柯爾克孜族的宗教也經歷過不同的階段。先前他們有各種圖騰崇拜、信奉祖先和天神,也尊崇太陽和金星,視火星為不吉利。他們又敬畏燈火,不敢撲滅。他們還信奉薩滿教;直到清朝以後又有改信伊斯蘭教的。但不同地區的柯爾克孜族,仍持有不同的信仰。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及少數散居新疆的柯爾克孜族信奉伊斯蘭教。他們所遵守的教規和宗教儀式,基本上與其他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無異,但並不嚴守伊斯蘭教教規,例如他們喜歡飲酒,這正違反伊斯蘭教禁酒的規定。宗教上也混雜了傳統的多神信仰。此外,沒有本族人所建的清真寺,可見這族並不是虔敬的伊斯蘭教教徒,原因是他們接受伊斯蘭教約只有一百年光景。
  在新疆北部靠近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的額敏縣的柯爾克孜族則信奉喇嘛教,教義和儀式與信奉喇嘛教的民族相同。在黑龍江富裕縣的柯爾克孜族,受當地各民族影響,信奉薩滿教,供奉蛇神。
二.基督教
  據所知,無論在中國、吉爾吉斯、土耳其、阿富汗,都沒有柯爾克孜族的教會,他們是在救恩門外的未得之民。
  據萬民網資料,一九三三年,瑞典(Sweden)傳教士在新疆的記錄顯示當時有一百六十三名受洗的信徒,大部份是維吾爾族和柯爾克孜族,也有一些漢族。當年有傳教士被捕,並被帶到伊斯蘭教領袖面前毒打、恐嚇和殺害,這些領袖聲稱傳教士破壞了族人的信仰。族內許多信徒被殺,活下來的也被監禁多年。4約書亞計劃(Joshua Project)則指,現時雖然有些集中服侍該族的事工,但已知信徒極少,僅佔中國國內全族人口的0.2%。5
最新情況  
  1. 柯爾克孜族自治州境內交通大為改善,現建有九十二條公路,總長度達1,678公里,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

  2. 自治州的傳播事業非常興旺,有柯爾克孜文的報紙、書籍出版,亦有柯爾克孜語電臺和電視廣播,現有以柯爾克孜語譯制的兩檔重要新聞節目,分別是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欄目和新疆電視臺的〈新疆新聞聯播〉欄目,6人民受教育的機會也大增。

  3. 據二○一八年九月的報導,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的輕工業園區內有一建築群,儘管中國當局稱其為職業培訓中心,事實上是一所關押穆斯林的再教育營,當時已運作一年多。據了解,當中已關押約五千人,其中大多數是柯爾克孜族等不同民族的穆斯林。被關押的原因包括擁有信仰、在通信軟件上轉發與宗教有關的內容、表達對中國共產黨的不滿等。7

  4. 帕米爾高原的海拔高,自然環境惡劣,災害頻發,基建設施推進難度極大。易地扶貧搬遷成為改變帕米爾高原牧民生活的必經之路。逾萬名住在帕米爾高原深處的柯爾克孜族牧民被大山阻斷發展之路,故他們將於二○二○年前分批走出深山,定居平原,告別千年的遊牧生活。8

 
  1. https://joshuaproject.net/people_groups/12933/CH(下載日期:二○一九年十月四日)。

  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8/12/c_1124867355.htm(下載日期:二○一九年十月四日)。

  3. http://hlj.ifeng.com/culture/folk/detail_2015_03/13/3655844_0.shtml(下載日期:二○一九年十月四日)。

  4. http://www.wanmin.org/minzu/kirgiz(下載日期:二○一九年十月四日)。

  5. 同註1。

  6. 資料引自中國大陸政府網站,網址: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jrzg/2012-05/02/content_2128252.htm(下載日期:二○一三年六月十三日)

  7. https://zh.bitterwinter.org/another-camp-for-muslims-discovered-in-xinjiang/(下載日期:二○一九年十月四日)。

  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6/03/c_1122930414.htm(下載日期:二○一九年十月四日)。

 


 

提供資訊/回應

名稱︰
電郵︰ 不要顯示我的電郵地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