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

土族

毛南族

水族

仡佬族

仫佬族

布依族

布朗族

白族

回族

佤族

壯族

京族

侗族

拉祜族

東鄉族

羌族

門巴族

阿昌族

俄羅斯族

保安族

哈尼族

哈薩克族

怒族

柯爾克孜族

苗族

烏孜別克族

珞巴族

納西族

高山族

基諾族

傈僳族

傣族

普米族

景頗族

朝鮮族

畬族

鄂倫春族

鄂溫克族

塔吉克族

塔塔爾族

裕固族

達斡爾族

滿族

瑤族

維吾爾族

蒙古族

赫哲族

德昂族

撒拉族

黎族

獨龍族

錫伯族

彝族

藏族

獨龍族   人口
Drung   6,9301

 

分布  
  百份之九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獨龍河兩岸,約有百份之十分散居住在貢山縣北部的怒江兩岸。
語言  
  獨龍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與貢山怒族語言基本相通。沒有本族文字。
歷史淵源  
  獨龍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元代時被稱為撬,明、清時代稱為俅或曲。獨龍族自稱為獨龍,故一九四九年後,中共政府為他們定名為獨龍族。獨龍族自古以來就居住在獨龍河地區,唐、宋時期屬南詔、大理國所管轄,元、明、清時代屬麗江木氏土司統治。
  獨龍族地區山巒重疊、崎嶇不平、山川阻隔,使獨龍族與外界隔絕,社會發展甚為緩慢,經濟條件極差,加上歷代的統治者徵收各項苛捐雜稅,人們的生活非常艱苦。他們亦曾經多次因不堪凌辱而反抗不公義的統治者,其中最厲害的一次是在一九三二年反抗察瓦龍藏族土司的不合理徵稅,反抗行動歷時三年之久。
經濟  
  獨龍族聚居的地區河嶽縱橫,天然資源非常豐富,大片的原始森林出產上等的木材,珍禽異獸和珍貴藥材。可惜山川阻隔,交通極為不便,社會發展十分落後。一九四九年以前,其社會經濟模式仍是以刀耕火種的農業為主,生產工具十分落後,社會分工不明顯,仍然停濟在以物易物的模式。由於生產工具落後,農業產量低,不夠供應人所需,採集野生植物和狩獵就成了補充糧食的來源。
  一九四九年以後,中共政府協助獨龍族改善生產工具和改良耕作技術,並為他們修建水利工程和開墾水田,糧食產量大為增加,基本上能夠解決人民吃飯的問題。此外,政府又在當地修建公路和橋梁,大大改善地區的交通。
民族特色  
  1. 獨龍族的社會屬氏族公社制,成員都是同一個祖先傳下來,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大的氏族有十四、五戶,一般是五、六戶。在氏族公社制之下,兒孫結婚後不分家,只是在原來的住宅旁加蓋一間房子。大家住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生活,一切糧食財產都是公有的,家長負責安排一切生產、祭祀、對外等事務,主婦則負責煮飯、分食。

  2. 獨龍族有多種婚姻形態,由對偶婚、一夫多妻、從妻姊妹婚等都有,近代漸變為一夫一妻制。男女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婚姻締結全由父母作主。

  3. 獨龍族勤勞、好客、講信用、粗獷剛健、樸素純良,社會上絕少發生盜竊。人們感情真摯,喜歡藉歌舞加以表達。

  4. 飲食方面以玉米、小米、蕎子為主,並以採集、漁獵補充糧食。喜飲水酒、喝茶和抽旱煙。

  5. 住屋以木或竹為材料,屋頂覆蓋茅草,房屋四壁無窗,只開一小口透光和開一道僅能屈身入內之小門。

  6. 衣著方面,男女均穿麻布衣,穿時由左肩腋下抄向前胸,露右臂,男子下穿短褲,女穿花色麻布圍裙。男女都好蓄髮。婦女傳統有紋面的習慣,現已被禁止。

宗教  
一.傳統宗教
  獨龍族的宗教信仰是自然崇拜,山川、河流、大樹、怪石等都是崇拜的對象。
二.天主教
  在一九○七年曾有法籍的天主教傳教士來到貢山白哈羅村傳道,修建教堂。
三.基督教
  一九三五年,美籍傳教士莫爾斯進入怒江地區,在茨開、丹當等地建立教會,並多次派人到獨龍河地區傳教佈道。四條村莊的獨龍族信了基督教,並在數處地區建立了六間禮拜堂。目前有說獨龍族約只有一千五百名基督徒。2
最新情況  
  1. 中共政府在獨龍族地區建了二十家小學,使兒童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2. 政府亦在該區興建了數座水力發電站,使獨龍族地區開始有電力供應。

 
  1. 《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上中下)》,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編,中國統計出版社,二○一二年一月。

  2. 文牧:「中國少數民族信仰及宣教策略分析」,《大使命》雙月刊,二○○九年二月號,第七頁。

 


 

提供資訊/回應

名稱︰
電郵︰ 不要顯示我的電郵地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