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聚居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貴州畢節地區、六盤水地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
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個方言區,各區又有多種次方言及土語。方言之間的差別雖然頗大,但有著共同的歷史淵源,基本的詞彙都一樣。
彝文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音節文字,稱為羅羅文、夷經、韙文等。現被稱為老彝文,通行於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彝區內。彝族有著豐富的文學遺產,以彝文書寫的書籍包羅萬有,其中包括歷史、地理、宗教、哲學、醫藥、農業技術、天文及風俗等。
基於種種原因,四省彝區的文字讀音和解釋都有一些差異。一九七四年,在政府的資助下,定了「彝文規範試行方案」,對四川的彝文進行一些規範整理,在四川地區推行,收到非常好的果效。現雲南、貴州等政府也著手進行類似的整理工作。現在彝族地區的中、小學等,均以彝文教學。
彝族是古老的民族,但史籍上記載有關他們的族源卻甚少。根據學者研究所得,多認為彝族源於古羌人。在六、七千年前,中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向四面伸展,其中一支來到中國的西南部。斯時當地已有百濮和百越兩大族群,古羌人與百濮、百越長期相處融合,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在歷史上,彝族的文化是較先進的,很早以前已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曆法、豐富的典籍。唐代時曾一度在西南地區建立南詔王國,直到被大理政權取代為止。元代,政府滅南詔、大理,把西南地區劃分為縣郡,受中央政府管轄,卻讓當地的土司治理。直到清代,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取替土司,由中央政府派人直接管治各縣郡。
彝族先民原有六祖,各自分支。各支繁衍,分布愈來愈廣,各支受山川地域隔阻,聯繫日益減少。又與各地不同的民族接觸,受到不同的文化影響,與漢文化接觸較多的地區,文化水平接近漢族;在偏遠地區,甚少與外界接觸的地區則發展緩慢,保持原始的彝族文化。
在不同地區,彝族有諾蘇、納蘇、聶蘇等多達數十種不同的自稱。諾、納、聶都是黑色的意思,只是方言字音有別。蘇是群體、人、家族的意思。全名意即尚黑的民族。在彝族的觀念中,黑色代表高貴、強大。一九四九年以後,他們一致統稱為彝族。
彝族地區分布較廣,各地地形複雜,氣候不同。雖然他們都以務農為主,但不同的地區,生產不同的農作物。玉米生產遍於整個彝區。其餘高山地區出產蕎麥、土豆、大麥、元根、燕麥。矮山、壩區及南部出產小麥、水稻。高原地區人口稀少、牧草豐富,最宜畜牧,牧養的牲畜有牛、羊、豬、馬等。除此之外,山區地帶,森林資源豐富,河湖流域,盛產魚類及各種水產。因此,種植之外,狩獵、採集藥材、木材、捕魚等,都是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近年,政府協助彝族地區建立一些輕、重工業,使彝族社會的經濟發展走向另一階段。
一.傳統宗教
涼山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主要是對精靈和鬼神的信仰。他們認為自然界中許多沒有生命的物質都附有精靈,具有保護人的魔力,所以必須向它們獻祭。他們又把各種自然現象神化,所以膜拜著日、月、天、地、山、川等神,其中以山神最被人尊崇,因為彝族多聚居於山區。
彝族相信靈魂不死,人死後靈魂會浪蕩人間,必須為死者安靈,才能避免它作惡人間。故此為父母輩安靈和送靈成為彝族特有的祖先崇拜。許多地區都會集合一個家族三代的靈牌,舉行集體送靈的活動。彝區沒有寺廟,宗教活動由巫師──稱為畢摩和蘇尼負責。
畢摩既是世襲的祭司和巫師,又是彝族的教師,他們熟知天文地理、本族的文化典籍、詩歌傳說,所以他們既是宗教的主持者,亦是文化的傳播者。舉凡人生死禍福,都需要畢摩作法念經,消災解禍,所以他們在社會上備受尊重。
蘇尼是另一種巫師,不懂經典,只是負責跳神、驅鬼、治病,他們與薩滿教的巫師相似,都是因患某種病痊瘉後或被死去的蘇尼靈魂附體而成為蘇尼,在社會上的地位沒有畢摩那般高。
此外,涼山彝族的民間盛行占卜、巫術。在雲南、貴州等地區因與漢族雜居,受到他們的影響,接受儒、佛、道的宗教。
二.天主教3
一八九○年,法國(France)神父光約翰到四川西昌和涼山地區傳教,經光神父的努力,天主教發展得很快,在多處地區建立起天主教會。羅馬教庭還在一九一○年把西昌劃為一獨立教區,由光約翰為主教。天主教在各處建立教堂,開辦醫院、學校,不少當地人歸信天主教。據一份不完全的統計,一九四七年,西昌地區有十八間天主教堂,有7,827名中國教徒,其中一些是彝族信徒。直到一九五○年,西昌、涼山地區還有三十多名天主教傳教士,其後被中共政府驅逐離境。
天主教亦進入到雲南的彝族地區。法國傳教士曾在雲南彌勒縣西山彝族阿細支中傳播天主教,建立教堂,並曾辦過一些類似修院的訓練中心,訓練信徒傳福音。一九四九年前後,西山有五座天主教堂,近千名信徒,還有一名彝族屬亞細支的神父。
法國神父鄧明德在一八九六年來到雲南圭山彝族撒尼支聚居處傳教,建立天主教堂。一九二○年,又有法國神父到來傳教,直到一九五一年才被遣送回國。在一九四九年前後,該區共有六座天主教堂,三間禮拜堂,七千名教徒,還培養了一些彝族屬撒尼支和阿細支的神父。
三.基督教
一九○一年,美國(U.S.A.)牧師夏時雨到西昌傳教,設立教會。其後勞益謙牧師夫婦加入,佈道工作日益擴大。及後還設立了醫院,藉醫療宣教,帶領了一些彝族歸主。一九三○年,美國的中華邊疆服務部在西昌設立醫院、農場、學校,還派宣教士到各處彝區傳教。英國(United Kingdom)的內地會亦在彝族地區昭覺城內設立教堂、醫院、學校,一些彝族信主,人數卻不多。宣教士一直工作,直到一九五一年,才被迫離開。
雲南鎮雄縣彝族地區也有福音工作,反應且比四川的彝區還佳。本世紀初期,中國內地會的宣教士郭秀峰來到雲南省北部傳道,建立教會。其中阿過米和撒營盤兩處均有彝族教會。宣教士在一九四四年離開,把教會交由當地信徒管理。一九四七年,更在撒營盤、撒老烏彝族教會內開辦西南神學院,為雲、貴、川三省培訓傳道。一九五一年,神學院和教會都因政治緣故而被迫停止活動,教會和神學院還被佔用。一直到一九八四、八五年,宗教政策落實後,教會才重新恢復聚會。政府還把撒營盤民族醫院撥給教會,以取代原先教會的舊址。沒有堂址前,信徒實行露天崇拜,人數也有二、三千人。政府讓出舊址後,信徒親自挑磚造瓦,落力奉獻,在五個月之內,建成了價值七萬人民幣,全雲南省最大的禮拜堂。一九八四年,撒營盤教會舉行獻堂禮拜,聚會人數達到六千多名。現在撒營盤區有5,400名信徒,其中4,550名是彝族(這是一九八六至一九八七年的數字)。撒營盤教會還繼承過去的傳統,開辦短期培訓班,為教會訓練接班人。4一九八六年,雲南有九家彝族教會,5估計彝族信徒人數約為十萬名。6貴州西部的彝族區,也有福音使者的腳蹤。貴州的福音工作最初亦是由中國內地會開始,其後安息日會、中華基督教會、長老會等紛紛來到貴州傳教,建立教會,興辦小學,黑彝中一些地主還擔任過聯區教會的主席和教會執事。一九八六年期間,貴州地區有十萬多名信徒,其中以苗、彝教會人數最多。7
如果未能瀏覽以上內容,請按此下載 PDF 檔案。 《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上中下)》,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編,中國統計出版社,二○一二年一月。 Feng Xianshou: “Researcher takes time to assess Yi Calender”, China Daily, 16.4.91. 覃光廣等編著:《中國少數民族宗教概覽》(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一九八八年),第二○一至二○二頁。 「讓福音傳遍天下──苗、彝教會概覽」,《橋》,第二十三期(一九八七年五、六月)。 「管窺雲南教會」,《橋》,第二十三期(一九八七年五、六月)。 Tony Lambert: “Return to Nosuland”, Areopagus, (Easter, 1991), p4~5. 「高原贊歌──貴州教會點滴」,《橋》,第二十四期(一九八七年七、八月)。 文牧:「中國少數民族信仰及宣教策略分析」,《大使命》雙月刊(二○○九年二月號),第七頁。 提供資訊/回應 |